APP下载

让语文教学展示学生个性发展的风采

2017-03-07谢向阳

课外语文·中 2017年1期

【摘要】生本教育,就是要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以学为中心。语文学习的宗旨正是以人为本,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践行生本教育理念。为此,本文力图尝试在语文教学中更好的展示学生的个性发展风采。笔者从营造个性氛围、自主学习课堂、开辟课外新天地三个方面阐述了语文课堂展示学生个性发展的尝试与策略。

【关键词】营造个性氛围;自主学习课堂;开辟课外新天地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语文是人文学科,是重要的沟通交流工具,也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因此,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是它的人文性、工具性、传承性和基础性。同时,它也是最能体现个性,最适宜培育个性的学科。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育者应更新观念,灵活运用有效的教育方法、教学手段,激发每一个生命的个性潜能,展示学生个性发展的风采。笔者在此结合语文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与做法。

一、立足课堂,营造个性发展的氛围

课堂是最好的培植个性的土壤!审视过去的语文教学,不难发现,统一的东西实在太多:统一的教科书,统一的教学模式,统一的解读方式……如此统一的教学怎样能培养出个性灵动的人才呢?因此,要放飞学生的个性,就得重构我们的课堂,使语文课堂少些约束,多些自由;少些灌输,多些沟通;少些否定,多些呵护,真正成为孩子们展示个性风采、培养创造力的天地。

学习的氛围是决定学生潜力发挥的基础,只有宽松、民主的教学才能为学生搭建自我发展的桥梁。学生在那种无拘无束的氛围下,潜能得以激发,思维的火花碰撞出更多的灵性的思考。我们知道,发展个性是以宽松、民主的氛围为前提的。因此,在教学中,我十分注重营造宽松的教学气氛,融洽的教学情景,引领学生走进语文的自由王国。如教识字课《菜园里》,课前,我在教室四周摆放着品种繁多的蔬菜,上课铃响后,并没有要求学生规规矩矩地坐好,而是允许他们和好伙伴自由组合,寻找喜欢的蔬菜。新鲜的蔬菜像磁石一样吸引着孩子们,他们通过触摸、观察、品尝,兴趣盎然地交流着自己的发现,之后又借助标签认识蔬菜的名字,并在各个小组的小组长有序组织下,通过他们自己的方式,认真学习生字词。我也和大家一起,和他们亲切的交谈。学生们从这种学习中感受到了自己的价值,通过交流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识字办法,真正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自主性得到充分发挥,个性得以尽情张扬。

二、适度放权,构建自主学习的课堂模式

布鲁纳认为:“学习者自己发现的东西才是最重要的和最富于个人特色的知识。” 学生有了学习知识的自主选择权,才会有“自己发现的东西”,才会有创新。为此,我们要适度放权,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条件,尊重学生的各种选择。

首先,要让孩子们有选择学习内容的权利。学生的学习只有建立在主动探索的基础上,才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应用好自己的“洪荒之力”,更好、更迅速地进入学习的状态中。如,在教学《四个太阳》时,我就放手让学生自由选择,喜欢什么颜色的太阳,就读相应的自然段,然后通过朗读、表演,把自己的理解和体会表达出来。课堂上,孩子们兴趣盎然、无拘无束地阅读自己喜爱的段落:喜欢绿太阳的同学读出了绿太阳带给夏天的清凉,给人以美的享受;喜欢红太阳的同学读出了红太阳带给冬天的温暖……之后,我又鼓励他们:你想画个怎样的太阳表达美好的心愿?孩子们的创新之门被打开:有的画出带着100分的太阳,希望自己取得好成绩;有的画出穿着美丽裙子的太阳,希望爱美的人能穿上最美的衣裳;还有的画出天使太阳,站在彩虹桥上,伸出友谊之手,牵着海峡两岸的小朋友……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地进行说、议、读、演、画,整个课堂闪烁着创新的火花。

其次,要给学生参与语文实践活动的权利。《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具有实践性的特点。因此,创造各种语文学习情境,让学生参与语文实践活动,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我常常通过演一演、画一画、猜一猜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实践活动,为孩子们创设多种展示个性的平台。如让学生演一演。在学习了《美丽的小路》后,我发动学生参与课本剧的表演,这就要求他们首先编好课本剧。学生积极性很高,人人参与。由于我允许学生的自由发挥,有的孩子创造性地一只手捏着鼻子,一只手用力甩着,嘴里不停地说:“好臭,好臭,臭死了,我再也不走这条路了。”“演员”精心表演,“观众”兴致勃勃地观看,一张张表情丰富的脸似乎在告诉我:这样的活动我们喜欢!课本剧的表演拓展了学生学习语文的渠道,调动了学生自主探究参与的积极性,学生的个性在活动中得到实施。

再次,给学生“异想天开”的权利。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强烈的想象是伟大智慧不可缺少的属性。”然而,俯视我们传统的阅读教学,我们不得不揪心地面对这样的事实:學生的阅读越来越没有生机和灵气,孩子们鲜活的面孔被老成持重的表情所代替。老师不允许儿童拥有自己思想的声音,不提倡个性化的解读,把千千万万的充满灵性的读者引向了同一个“哈姆雷特”。有一位教师在教《春天》一文时,问同学:“冰雪化作了什么?”大多数学生说冰雪化作了水,而有一个学生却说:“冰雪化作了春天。”这是一个多么富有创意的回答呀!然而,可悲的是这么一个充满灵性的答案却被老师认为是“胡思乱想”而无情地否定了!萌生科学创造不正是源于“奇思妙想”吗?我们需要尊重学生中的“奇思妙想”,甚至于是“异想天开”。我对学生说:做一个喜欢吃天鹅肉的癞蛤蟆,也比做一只青蛙强,因为癞蛤蟆有理想,有追求,有目标。敢于做梦、圆梦的人,才能真实展示个性发展的风采。

最后,给学生展示成果、体验成功的权利。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教学中我们的目光和注意力要聚焦到学生的优点上,使其个性中的积极因素得到发挥,促进其潜能的开发。这方面,就如同我们去照照片或者拍摄视频,我们的眼睛总是盯着最精彩的画面或者最精彩的瞬间,而忽视那些我们不喜欢的东西。如在学习《失物招领》一课后,我发动学生自我制作环保宣传公益广告宣传牌。学生设计的广告牌那真是个性十足,各种几何形状都有,宣传的警示语言也是独具特色。如:“地球是我家,环保靠大家”“爱护花草树木从脚下做起”“小草微微笑,请你绕绕道”“小草在睡觉,大家不打闹”等等。我收集好大家作品,通过“展示台”上展示。看到他们边拍手,边评论各自的作品时,我知道展示对他们来说是多么需要。学生的学习成果得到别人的肯定,尝试到了成功的喜悦,从而会不断地开发潜能,发展个性。

三、 延伸课外,开辟个性发展的新天地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美国教育家华特也说:“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新课程呼唤教师构建一种新型的教学生活,让学生多接触自然、接触社会,把“生活”引进课堂,把学生推向“生活”,让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享受语文,尽情地展示自己的个性才华。

首先,我们要让生活走进语文课堂。生活是语文教学的活水源头。没有生活,就没有语文,更没有鲜活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寻找语文课堂与学生生活的关联点,以激发学生的思想共鸣。如在《爱吃的水果》口语交际课上课之前,我先动员学生把课堂布置成为一个充满温馨的可爱的大家庭,他们积极性很高,带来了很多生活必需的用品,我则和他们一起活动。如,摆上各种各样的水果,与孩子们一块观察、品尝、交流。这样,课堂与生活一下变为“零距离”,学生的约束心理完全消失,课堂也成了学生彰显个性的舞台。

其次,让课堂走出狭小的教室,“迁移”到广阔的社会,美丽的大自然中,注入充满生机的、鲜活的语文。如我在教完《春雨的色彩》一课后问:“春雨是什么颜色的?”许多孩子都说:“春雨是无色透明的。”这是准确的回答,但缺乏生命力。于是在一个下着蒙蒙细雨的周末,我领着孩子们撑着伞来到公园听雨、赏雨、赞雨后,他们兴趣盎然地说:“春雨是白色的,你们瞧,春雨洒在梨树上,梨花变白了。”“春雨是绿色的,春雨落在草地上,小草绿了。”“春雨是五彩缤纷的,它让我们的世界变得多姿多 彩。”……孩子们眼中的春雨有了新的生命。

英国教育家洛克说:“每一个人的心灵都像他们的脸一样各不相同。正是他们无时无刻地表现自己的个性,才使得今天这个世界如此多彩。”每天,我们都要面对这个世界一个个独一无二的孩子,他们个性各异,又都渴望成长。我们要通過精心的设计,努力营造适合个性发展的课堂氛围,同时尽可能给孩子们多一些思考的时间,多一些活动的空间,多一些自我表现和交流的机会,多一些尝试成功的体验。让创新的火花时时闪烁,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谢向阳,中小学一级教师,任高年级语文教学26年,宁化县语文骨干教师,在县教育年会发表论文20余篇,在三明市教研室发表论文2篇;参与县级课题《写字教育的方法和研究》研究并结题。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