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之所欲,常在府心
2017-03-07
農曆年前政府突然宣佈調升一連串的車輛交通費用,其中最大的加價就是違泊解鎖費提升了12倍,引發市民強烈反彈,有市民團體在上月8日走上街頭抗議,要求政府收回批示。雖然主辦方聲稱有5000人參與遊行,但警方公佈實際遊行人數為1600人左右,短短幾天內累積到近2000人的遊行能量,足見民眾對於政府不增加車位、不拓展公共交通的基建卻無端大幅增加罰款的憤怒。很顯然,在2017年元旦,政府為全澳市民送上的“罰款大禮包”,市民一點都不願買賬。
對於日日出行靠機車的普通市民而言,當鎖車費﹑牌照與考車牌費用都大幅調升之時,配套的公共設施在哪裡?針對電單車一把鎖的開鎖費動輒上升到750元一次,這樣的依據於法於理又在何處?當局一通“相關費用19年來未加過,行政費用過高、需要補回成本”的解釋,果然新年伊始,政府又開始給自己故意製造麻煩,顯然無法令社會信服。
從目前交通事務局放出的風聲來看,下一步可能還有其他罰款,包含行政費用的提升。未來當局是否繼續一意孤行,一紙公文號令社會還不得而知,但事已至此,不禁要請問政府:
一問:當局在推出加價政策前,有無做過任何公開諮詢?答案顯而易見,沒有。在行政程序中,涉及公眾重大利益的政策,理應在推出前廣泛諮詢各界、專業界別的意見,在諮詢、聽證、民意調查與經驗借鑒等基礎上,才能科學決策,推動陽光施政。而如今在澳門,單是電單車一項,就有13萬輛,這樣的貿然加價讓數萬個家庭突然大幅增加日常成本與生活負擔,難道不需要事先諮詢與論證嗎?政策本就有利有弊,甚至是雙刃劍,推出之前不可不慎,但當局如此草率推出,竟然事前連風聲或者風向球都沒拋出一個,足以可見執政傲慢,部分公務員系統的溝通、傾聽功能失衡,長期以往下去,日後大型的決策只要政府一家決定即可,因為現在無論是延宕數年的輕軌還是處處被挖的道路工程,公眾都被蒙在鼓裡,如果連程序正義,政府都未能做到,未來又何來社會和諧,官民互信,“科學施政、陽光施政”多年後,竟然有如此直接的作為,難怪引發市民怒火中燒,一發不可收拾。
二問:加價之餘,請問車停何處,路行何方?也許官方強調近年來各項成本都在增加,所以相關罰款的額度自然要提高。但當一個政策不經諮詢、論證而貿然推出之時,程序不正義的前提下也預示了配套的失衡。當政策的大刀砍向電單車、汽車等泊位時,請問不斷增加的車輛能夠合法合理停在何處?在民主法治社會中,我們自然不主張違法亂停,也不反對執行行政罰款等,但一個負責任的政府有勇氣向市民利益揮刀改革時,必須在合理限度內提出完善的配套,究竟未來澳門哪些地區要增加臨時泊位和長期性停車位,閒置的土地是否會用來建設多層停車場,執法上有無彈性空間與特殊時段等,當在這些問題拋向政府換來的只是政府的沉默時,你又如何期待市民大眾保持“沉默”呢?地少人多,道路狹窄是澳門的天然狀況,不少專家學者多年來提出發展水上運輸、環海線高架圈以及道路限行等多個方案,然而卻遲遲不見當局有所動作,交通路網在各項賭場大型基建和挖路建設的雙重影響下慘不忍睹,又何以給全澳市民,乃至3000萬遊客以信心。可以想像得到,沒有科學決策與充足配套,帶來的反彈後果,政府打碎了牙齒也只能往肚中咽。
試問:民之所欲,究竟在何人之心?政府常年將“苦民所苦”掛在嘴邊,強調要照顧基層弱勢,確實一個派錢分糖的福利政策某種程度上發揮了特定功效,但乍看之下數量不少的現金分享原來也撐不了幾次鎖車罰款,這又何其諷刺?若政府在財政高度困難時期推出嚴格執法的強制政策,相信理性大眾定會合理限度內支持政府新政,但如今民眾對於巴士擁擠、汽車難行、車位難泊充滿了無奈與怨氣,政府非但不去積極傾聽民意,化解民怨,反而“提油救火”,究竟市民的心聲是政府還未聽到亦或者即使看到、聽到,也置若罔聞?將民眾利益放在第一位的政府,又是否真正謙卑地聆聽市民吶喊,想必不用他人多說,人人心中自有一把尺。
當局在處理問題時,不要安坐在官僚辦公室中,想當然制定與執行政策,在傾聽民意的同時,亦要看到其他地區的經驗教訓。臺灣政黨輪替後,民進黨蔡英文政府罔顧民意,先後在“一例一休”、“同性婚姻”、“年金改革”等議題如脫韁野馬,強行利用立法院人數優勢將法案過關,交由行政部門實施,結果剛剛通過沒多久的“一例一休”遍地出現因為沒有足夠配套而變相加重勞工負擔的情形;民進黨強勢主導的“同性婚姻”法案也在沒有社會共識的情況下,造成“挺同派”與“反同派”的激烈對立,社會嚴重撕裂。更有針對軍公教勞的“年金改革”,倉促聽證,快速“走過場”,在污名化軍公教的基礎上,撕裂台灣各大群體與職業階層。如此種種,盡失民心,這樣的經驗教訓,澳門政府不得不正視,因為無論是在何地,民意始終是政府施政最大的依歸,民之所欲,本就應該常在府心,否則反彈的聲浪終究淹過傲慢者的身軀,當局理應慎之又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