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中低年级中华文化经典教育校本课程建设与实施研究

2017-03-06黄跃红

师道·教研 2017年1期
关键词:接龙国学赏析

黄跃红

中华文化是世界历史上最悠久、灿烂而又从未中断过的人类文明。它具有无穷的魅力和鲜明的民族特色。中华文化经典即是中华文化中最优秀、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典范性著作。中华文化经典教育即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诵读中华经典诗文的教育活动。

本校本课程是学校设计开发新的课程,即学校在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后,充分考虑当地社区和学校课程资源,以学校和教师为主体,旨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多样的课程。我校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能够滋润学生的心田,陶冶学生的情操,内化为学生的素质,从而形成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

一、传承文化,需要立足课程为基础

发端于20世纪初期的国学,在几经沉寂后,于上世纪的后期,在官方、民间、媒体、社会、学界的共同推动下,又重新“热”了起来。在 “国学热潮”的带动之下,国学教育也以各种形式在国内外迅速展开。

随意点击搜索引擎,我们都可以从网络中发现各地中小学校开展国学教育的信息。有充足的证据表明,国学已经进入到基础教育的课堂之中,并呈现出一片繁荣之势。

研究兄弟学校经典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发现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上主要以年级或主题为板块来精选内容,学习的形式主要以诵读为主。但通过研究我们发现,主要以诵读为主的教学形式对于小学生来说,对于我们学校的学生来说,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时间久了他们会觉得比较枯燥,缺乏持久学习的动力。我们希望在其他学校研究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开发一些更适合我们学校学生的课程内容。

二、传承文化,校本教材编写有纲可循

我校顺应时代发展,紧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语文教师为主体,精选国学经典内容,形成了有着深深学校烙印和时代气息的校本课程。

《精心修身》校本教材各学段的学习目标。

1. 第一学段(1-2年级)。

(1)初步了解我国传统文化中“爱国、好学、诚信、友善”相关的成语、古诗、名言。

(2)学习《三字经》《弟子规》《笠翁对韵》节选,初步了解我国古人在诗书礼仪、人文历史等方面的优秀成果和优良传统。

(3)学习《三字经》《弟子规》《笠翁对韵》,了解并初步掌握押韵等格律知识,能赏析浅显易懂的韵文作品。

2. 第二学段(3-4年级)。

(1)进一步加深了解我国传统文化中“爱国、好学、诚信、友善”相关的成语、古诗、名言。

(2)学习《大学》《论语》节选,对其中的主要内容、成语典故能够脱口而出,进一步接近中华传统文化的源头。

《精心修身》校本教材的编写形式。

选入《静心修身》国学教材的内容,不论是成语接龙、名人名言、经典古诗,都具有结构整齐,琅琅上口的特点,并且在教材内设有【环环相扣】、【茅塞顿开】、【七嘴八舌】、【知人论世】和【博学多闻】等相关链接内容,丰富经典内容的表现形式,扩大了学生的诵读积累,丰富学生的国学知识。

此外,为了让学生把对国学的理解贯穿到日常的生活中去,规范学生言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静心修身》校本国学教材还特意安排了【学以致用】的环节,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完成【学以致用】中的情境,渗透指导学生把对国学内涵的理解贯穿于日常的行为和学习中去,达到从爱国、好学、诚信、友善四个维度引导学生做合格的社会主义小公民的教材编写目的。

三、传承文化,构建“1+6”国学课堂教学模式

一至四年级小学生的记忆具有由机械记忆向意义记忆发展的特点,思维也正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低年级和中年级的孩子大多天性好动、喜欢游戏,因此,我们采取趣味横生、活泼多样的形式来实施国学课程。

1. 诵读

朱熹认为,诵读即“要读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因此,学生接触经典诗文当以准确的诵读为始,这也是正确理解和领悟中华经典文化的前提。在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的基础上,诵读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是教师范读,也可以是学生的指名诵读、接龙诵读、男女生对读、集体诵读等,还可以由学生自由选择喜欢的内容配合优美的音乐,有节奏、有韵律地诵读。

2. 赏析

引导学生适当理解经典文化的内涵,尽情赏析传统文化的语言之美、意境之美,会让孩子们更加热爱经典文化。

引导孩子们赏析经典的方法有很多种,首先可以巧用文中注释,本套校本教材在编写中特别注重加入了文中注释的部分,方便学生的学习和理解。学生可以在课前用,在预习和自习中,大致了解诗文大意。学生可以在课中用,在诵读的过程中,出现疑惑都可以先从书中寻求答案。学生也可以在课后用,课后背诵的过程中出现模糊不清的情况,可以结合注释加以理解,帮助背诵。还可以在课堂中运用小故事、教师联系生活实际的直接讲授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涵,有时候借助多媒体等辅助手段,可以让这些方法收到更好的效果。在赏析的基础上,孩子们学习起来会觉得更有趣味一些。

3. 竞赛

积累是开展经典教学的重要目的,但孩子们大多不喜欢机械的背诵,被动地背诵也会收效甚微,但当他们处于一个竞争的环境中,他们的学习欲望会被激发出来,学习也会变得轻松一些。在本课题的开展过程中,有计划地在班级内部、班级之间或者全校范围内,围绕某一主题开展经典诵读比赛,如“古诗诵读擂台赛”“名人名言接龙赛”“经典诗文吟唱比赛”等,收到较好的效果。

4. 运用

中国的国学思想,是中华民族共同的血脉和灵魂,是连接炎黄子孙的文化之桥、心灵之桥、血脉之桥。学习中华经典文化,从长远看,是为传承。从近处看,是为学生的“修身养性”奠基。每册主体教材又根据学生学习的特点,设有【茅塞顿开】、【七嘴八舌】、【知人论世】和【博学多闻】等相关链接内容,在明理的基础上导行,安排了【学以致用】。课题组主要通过情境化的迁移方式,实现教学内容的拓展延伸。在教学中,教师通過提供学生较为熟悉的、易于学生理解的情境,引导学生将课中所学加以运用,继而巩固认识、深化思想。

在这些国学课堂教学方式的运用中和不断的教学策略的探索中,我们慢慢探究探求出“1+6”教学模式在课堂运用的操作程序。

1:指的是以学生为中心。

6:课堂的六环节。

巩固旧知,激趣导入:通过故事情境、背诵擂台赛等方式引出教学内容,复习旧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读经典,整体感知:学生自读或教师带读,读通经典诗文,整體感知经典。

熟读经典,自悟自得: 运用各种形式的诵读,读出节奏、韵律,进一步感知经典内涵。

品读经典,赏析悟意:引导学生自主赏析,或教师根据重难点,结合课堂生成,运用故事、典故等解释重要的、难懂的知识点,让学生较深入地理解经典内涵。

背诵经典,夯实积累:运用各种形式的背诵方式,引导学生背诵、积累。

联系生活,自主运用: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运用课堂学习所得,让经典传承落到实处。

这个教学模式从知识的输入到输出,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注意经典国学课与语文课的区别,保证了必要的解疑释惑的时间,但不过分着眼于对意义的理解,主要还是在熟读成诵中,达到积累的目标,也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经典的魅力所在。

四、传承文化,评价上促进发展

在经典教学的评价机制研究方面,我们学校一直在探索,在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形式方面一直也在进行改变,多元的、系统的评价模式正在促进学生的在经典学习方面的进步。

1. 评价主体多元

调动学生、家长和教师三方面的力量,形成评价的共同体。《静心修身》校本国学课程的教学评价力求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遵循传统文化教学的特点,较为准确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状况,基本达成课程目标。还注意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学习特点,按照不同学段的课程目标,积极恰当采用多种评价方式,把握评价的整体性,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采用教师评价、生生互评、学生自评和邀请家长参与评价相结合,更加全面客观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2. 评价内容丰富

成语接龙、名人名言、经典古诗、优秀名篇都是评价考核的内容。评价不但要看课内学习成果,还要评价学生课外拓展和积累的成果。不但考查学生的记忆和诵读情况,还要考查学生自主解读或借助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同时,兼顾观察学生学习经典的情感体验以及兴趣、 习惯、态度和方法等。

3. 评价形式多样

采用背诵、朗诵、接龙、赛诗、对韵、历史剧表演、主题汇报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评价。对于第一学段的孩子,多采用背诵、朗诵、接龙等形式,降低难度,保持学习兴趣。而对于有基础的第二学段的孩子,还可尝试采用历史剧表演等更加生动的形式深入进行考查。如以爱国为主题,在老师引导和组织下,排练表演教材链接中的爱国故事,表演时可尽量用上教材中或学生自主积累的关于爱国的成语、古诗和名言。这样,评价不但是对学习成果的考查,更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的有效手段。同时,使学生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有更深刻的感悟,从而更好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猜你喜欢

接龙国学赏析
“垂”改成“掉”,好不好?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
成语接龙
Alfred & Emily——在谅解和赦免中回望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