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课改新路 求教学实效

2017-03-06邓志芬

师道·教研 2017年1期
关键词:品德课教材内容生活

邓志芬

在《品德与生活》的教学当中,我们该怎样来利用好活动这个舞台,让儿童在展现自我中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呢?我们在设计活动当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怎样组织进行高效的活动呢?这些问题成了我们一线教师迫在眉睫的问题。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果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兴趣是影响学习活动的最直接、最活跃、最现实的因素。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负担。”因此,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就成了小学品德课的关键。兴趣越浓就爱得越深,钻研越勤奋,越能最短时间内进入角色,产生学习、探索、发现、创造的热情,为学习新课做好心理准备和情感铺垫。

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任何一个优秀的教师,他必须是一个善于激起学生对自己课堂兴趣,确立自己课程吸引力的教师。所以,教师要想在课堂上与学生实现真正的互动,就首先得想方设法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如在教学《我们为祖先而骄傲》中,我设计了四个谜语,让学生们分别猜出了我国的四大发明,接着让学生们交流课前收集的四大发明对人类的巨大贡献,体验我国优秀文化瑰宝所带来的巨大影响。学生们在为祖先对人类文明做出巨大贡献而骄傲的同时,激发学生们作为炎黄子孙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这样把知识寓于猜谜语、游戏、小品表演、合作探究等生动活泼的有趣活动中,有趣的情节吸引了学生,“吊”起了学生们学习的胃口,让学生们“吃”得有滋有味,使学生们愿做、乐做。课堂才会洋溢着生命的气息,课堂才能真正发挥它的效率。

二、紧贴生活,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果

只有让生活走进品德课堂,才会使品德课成为学生喜欢的一门生活课程,只有对生活过程体验的越充分、越细腻,感悟的就会越到位、越深刻,才会真正提高品德课教学的实效。老师则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在教材和学生生活之间建立一种内在的有机的联系,带着教材走向学生的生活和生活的学生,使品德教育从“书本”走向“生活”,从“课堂”走向“社会”。

正如杜威所说:“准备生活的唯一途径就是进行社会生活,离开了任何直接的社会需要和动机,离开了任何现存的社会情境,要培养对社会有益和有用的习惯。”因此,教学必须让学生用心去经历,用心去体验,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体验人生的美好艰辛,体验他人的奋斗与幸福......从而真正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让儿童的心灵变得敏感起来,细腻起来。我在上《我爱我的家人》一课时,播放这样的录像:放学后,在校门口,一位母亲满心欢喜地取下孩子身上的书包和水壶,递上早已准备好的点心,抚摩着孩子的头并关心地问:“今天累吗?口渴吗?快把这些东西吃了吧!”可是女儿却满脸不高兴,埋怨着:“烦死了!烦死了!”自顾自地吃着东西往前走了,只剩下可怜的母亲背着书包跟在后面……初看录像时,学生们流露出满不在乎的神情,随着画面的逐渐展开,有的紧锁眉头,有的露出了羞愧之色,看来录像的内容对他们的内心触动很大,让他们陷入了沉思,此时无声胜有声。老师趁热打铁,出示了如下的内容:1. 想一想:回想你的父母每天的生活和工作情况如何?2. 说一说:每天你的父母如何关心照顾你的?3. 议一议:看了这录像,你有何感想?孩子们开始了热烈的讨论……

三、超越教材,提高思品教学效果

在使用手中的课本时,要创造性地使用,既善于利用课本,又敢于跳出课本。我们的课堂应既包括课本内容,又充满生活内容、现实内容和时代内容。因此,对现有部分教材内容必须灵活变换,大胆取舍。

1. 教材内容与社会实践活动紧密结合。

我们依托教科书而不拘泥于教科书,能够大胆超越,时时以生活的视角审视和处理教学内容。教学理念要冲破封闭的圈子,向课外延伸,跟生活接轨,结合相关的教学内容,开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变得生动、活泼、有趣。如结合《家乡巨变》这一课,组织学生参观镇容镇貌,要求每一个学生作一次调查,调查自己家乡十年变化,这一系列社区实践活动,化抽象的书本知识为看得见、摸得着的感性材料,使学生深切感受祖国在发展。如在教学《节约水电》一课时,可组织学生到学校附近的工厂去实地参观、访问,了解水电的用处。通过该活动,扩大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学生们针对具体的问题,联系自身实际,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节约用水电方案,并向附近居民发出了《保护水资源,节约用电》的倡议书。

又如《尊敬老人》一文是让学生明白尊敬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可把四十分钟的热情延续下去,在生活实践中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在教完课文后,利用九月初九重阳节这个有利时机开展一个敬老活动,让学生到敬老院慰问老人;让学生给家里的老人送一份自制的礼物,为老人做件事,开展“敬老小标兵”的系列活动。这样,学生在课后的活动中真正做到尊老敬老,也达到了教育的目的。

2. 教材内容与少先队活动紧密结合。

学生的天性是乐于自己探索,好游戏,喜活動,课堂上的说教再生动也缺乏形象性、参与性,而少先队活动可融思想性、趣味性、艺术性、知识性、参与性于一炉。因此,作为教师,要不失时机地把思品教学与班队活动结合起来,从班队活动中深化思品教育。如教《让我自己来吧》,为培养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自理能力,结合教材内容在班内开展“我会做,我能行”的小竞赛,先让学生四人小组竞赛,或比穿衣,或比赛系鞋带,或比赛系红领巾……在此基础上,再以大组为单位,进行穿校服比赛,每组派一位代表。这样的实践活动实行起来点面结合,人人动手,不仅让学生明白了道理,而且使学生都得到了行为训练,学生情绪高涨,寓教于乐,做到“做中学,学中做”,真正让学生的学习回归到他们的生活中去。

猜你喜欢

品德课教材内容生活
整合教材内容,为写作教学提供更多方向
中英高中地理教材内容的比较及启示
高中历史必修与选修教材内容融通之初探——以选择性必修一的复习课为例
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融入法制教育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如何使初中思想品德课灵动起来
关于高职院校国学教材内容的思考
思想品德课教学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