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纳精选巧运用,“材”源滚滚妙文现

2017-03-06张怡妍

师道·教研 2017年1期
关键词:课文时代教材

张怡妍

谈起作文,大部分学生抱有畏惧的心理。如何让学生成为“有米”、“善炊”的巧妇,让学生能写出充满生机的好文章呢?

一、把握时代脉搏,寻找生活体验

作文要写得鲜活、充满生机,就需要能彰显时代新气息、展现人们新思想的鲜活素材。只有新颖独特的素材才能让人耳目一新,赢得老师的青睐。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放眼看生活、放眼看时代”,把握時代跳动的脉搏,从别人的生活经历中收获感悟,积累“与时俱进”的素材。

在教学当中,笔者经常关注《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开讲啦》、《鲁豫有约》等节目,并组织或推荐学生观看,引导学生借此多贴近生活,多靠紧时代。此外,倡导学生常读书看报,关注社会新闻,布置学生在每周记录一个时事素材,让学生了解当今时代的新人物、新思想。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所教授的内容联系相关的时事,进行班级讨论,拓展课外知识,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思考人生的能力。

当学生成为了生活的“有心人”,让生活成为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仓库,用时代的源头活水滋润写作的心田,那么写出来的文章必然富有时代信息、生活气息,其思想也能与时代脉搏一起律动,更加新颖独特。

如2016年高考全国卷作文,考场作文《巴掌之吻 教育之痛》中这样写道:

“古代便有‘为己之学,以修养完满人格而非取得外界认可的官位为目标,而今,社会也更需要综合素质优秀、人格健全的人才,而非巴掌与吻滋养出的分数型人才。君不见今年校园投毒案中,犯罪的青年虽分数耀眼,但人格上有着致命缺陷,如若仅凭巴掌与吻一味注目分数浮动,还能说是‘育人吗?培育的到底是栋梁还是外表光鲜,内里朽烂的速生木?”

考生选取了具有时代气息的新鲜的社会实例并紧扣中心论述,贴近时事热点,充满生活气息,从而使文章富有时代性和亲和力,展示了考生开阔的视野和对社会现象的独特思考。

二、选用真实素材,触动真情流露

俄国作家冈察洛夫曾说过,“我只能写我体验过的东西,我思考过和感觉过的东西,我爱过的东西,我清楚地看见过和知道的东西,总而言之,我写我自己的生活和与之常在一起的东西。”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也说过:“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一篇文章要想打动人心,必须有“真”,素材真实,情感真切,反之,如果采用虚假素材,不仅无法感动人,还给人留下矫揉煽情之感。

学生选择写议论文,应该选用真实的人物素材或事件素材作为论据,关键信息也要准确,避免张冠李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梳理素材的梗概,与文章的中心无关的内容则忽略不写,以免在细节部分出现差错,反而弄巧成拙。如果学生选择写记叙文或者散文,可以选择经历过或者熟悉的情感素材来写,比如亲情、友情、家庭、学校、当地的习俗等,将饱含内心的真实情感的素材融合于文章之中,切忌脱离生活的原型而凭空编造,或“换汤不换药”而搬套别人作文中的素材。

如2016年高考全国卷作文,考生作文《致母亲的一封信》中这么写道:“母亲,我希望您也能理解体谅我,压力有时是动力,但更多时候,压力就像一个鸡蛋,从里面打破的是生命,从外面打破的就只有灭亡。我希望您能尊重我内心的最真实的意愿,而不是一味强加压力给我,我的成长并不是您个人的意志就能决定的,就好像思想家卢梭曾说:‘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应像儿童的样子。”

学生用自己成长的例子,说明母亲过高期望给自己带来的压力及反感,没有点染、没有修饰、没有造作,是情感的自然流露。选择真实的生活素材方能让人心动,引人深思,更容易引起情感共鸣。

三、善用课内教材,实现学以致用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给教师的建议》 中这么说道:“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当学生对作文素材发出“众里寻他千百度”的哀嚎时,却没想到丰富典型的作文素材就在他们曾经深入学习过的课文中,真可谓“蓦然回首,素材却在课内教材处”。课内教材所选用的课文都是优秀文章,其中很多就是现成的作文素材。如何能使学生善用课文中蕴藏的“宝藏”呢?这就需要教师在进行课内教学的同时,引导学生积累课内教材中的写作素材,发掘课内教材的示范功能和审美功能,将课内知识迁移到写作中,实现学以致用。

例如,写关于人生态度的作文,可以联系富兰克林在《美腿与丑腿》中阐述的不同的人生态度,以阳光心态来面对生活,也可以联系季羡林《不完满才是人生》中的例子来论证正确地对人对己的生活态度。写有关看待自己和别人的作文,则可以联想到《甘瓜苦蒂、物不全美》中李清照、陶潜、刘邦、唐太宗、齐威王等例子,利用作者对这些事例的深入分析,增强自己文章的深刻性。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对于许多老师花尽精力狠抓、学生背得滚瓜烂熟的高考必背篇目,这些古代诗文中蕴含着的为人处世的哲理、治世治学的方法,无一不是学生写作的经典素材,引导学生善用课内教材,让学生实现学以致用,不仅解决了学生在写作时的烦恼,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能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如2014年汕头市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中,考生在《读书有三重》中写道:

“读《论语》,你要去吟哦那‘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方能体悟大方之家的处世睿智;读《鸿门宴》,你需回归那字字如明玉的方形文字,读句读、品情节,方能获得那兵家之胜败之决,处世之变通圆滑;读柳永的《雨霖铃》,你得去吟唱那‘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诗句,方能感诗人所感,从缠绵悱恻中体察人世之情。”

短短一百多个字中,运用了《论语》《鸿门宴》《雨霖铃》等课文的素材,信手拈来,内容充实,准确地论证了考生对读书方法的独特见解,既达到了论据充分之效,又有充盈着悠悠书卷之香。学以致用,一举两得,很好地实现了知识的多重价值,而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知识去解决问题,恰恰是教师教学水平的体现。

猜你喜欢

课文时代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背课文的小偷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