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阜新那木斯莱湿地资源现状及保护对策

2017-03-06张艳秋

现代农业科技 2017年1期
关键词:保护对策

张艳秋

摘要 在介绍那木斯莱湿地资源现状的基础上,分析湿地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保护对策。

关键词 那木斯莱湿地;资源现状;保护对策;辽宁阜新

中图分类号 P93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1-0158-02

1 基本情况

阜新那木斯莱湿地是辽宁省重要湿地、市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阜新市彰武县东北部,科尔沁沙地南缘,北与东界和沈阳市康平县接壤,南接彰武县后新秋镇,西与彰武县四合城乡相邻,地理坐标为东经122°44′44″~122°46′29″,北纬42°40′34″~42°37′14″。东西长2 403,南北宽1 875 m,总面积292.8 hm2。

2 湿地成因及演替过程

那木斯莱湿地形成于中生代晚期白垩纪,距今有300万年历史,这里的沙地主要是由风和水2个基本因素作用而形成的古代河流冲积沙地。中国科学院原林业土壤研究所宋达泉教授认为该区沙地的起源是第四纪冰期后,西辽河及其支流泛滥沉积的沙层,而后因西辽河下切泛滥面缩小而形成的沙质阶地。

3 湿地特点

那木斯莱湿地是辽宁省的内陆天然湿地,可分为时令河、湖泊与草本沼泽3种类型。流域总面积为7 240 hm2,最大库容量620万m3,最高水位169.2 m,正常水位167.8 m,相应库容量为320万m3,常年积水面面积保持在36.3 hm2左右。湿地是天然的自然湖泊,无任何人工雕琢,保持了湿地及周边区域的景观自然性,是我国北方沙地边缘保存较好的一个淡水湖泊湿地生态系统,草甸、沼泽、滩涂、河流、水面等生境类型丰富。

4 主要资源

4.1 自然资源

那木斯莱湿地是我国北方沙地边缘保存较好的一个淡水湖泊湿地生态系统,是多种候鸟南北迁徙的重要停歇地和取食地,同时也是纬度最北的野生荷花分布地及黑龙江林蛙在辽宁省的唯一自然分布区,湿地类型以湖泊、沼泽、滩涂、草甸、灌丛、疏林为主,生态系统较为完整,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栖息有各类生物物种828种。那木斯莱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湿地景观,为生态旅游的开发提供了坚实的基础。那木斯莱旅游资源可以概括为古朴、自然、绿色生态、水草丰美、鸟类珍贵、野趣十足。

4.2 植物资源

那木斯莱湿地植物以华北植物区系为主体,兼有不少蒙古区系成分,在植被区划上属于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向寒温带草甸、草原区的过渡植被带。保护区内分布有高等植物183种,隶属于49科110属,其中蕨类植物1种、裸子植物4种、被子植物178种,分别占总组成的0.5%、2.2%、97.3%。高等植物种数占辽宁省高等植物总数(2 200种)的8.3%;浮游植物154种,占辽宁省低等植物总数(8 000种)的1.9%。属于国家Ⅱ级保护植物有豆科的野大豆、小慈姑2种,占国家重点保护植物(297种)的0.7%。

4.3 动物资源

那木斯莱湿地野生动物资源丰富,是东亚辽河平原候鸟迁徙的主要停歇地和繁殖地,是生物多样性较为集中和丰富的地区。有浮游动物38种、鱼类32种、两栖类9种、爬行类15种、鸟类135种、兽类23种、甲壳类6种、昆虫215种。在全世界存有的15种鹤中,有5种迁徙途经那木斯莱保护区。在保护区繁殖的夏候鸟有52种,优势种有小、风头、苍鹭、斑嘴鸭、骨顶鸡、黑水鸡、须浮鸥等。近年来,那木斯莱湿地珍稀水禽的数量不断增加,每年停歇的大天鹅近200只、白鹤50余只、丹顶鹤30余只,是辽宁省域内除双台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外丹顶鹤最大停歇种群分布地。同时,这里也是豆雁、鸿雁、赤麻鸭等雁鸭类水禽的重要停歇地。

4.4 国家重点保护动物

那木斯莱湿地栖息有多种重要野生动物,有国家I级保护鸟类5种,包括东方白鹳、黑鹳、白头鹤、丹顶鹤、白鹤;有国家II级保护动物17种,包括黄嘴白鹭、白鹮、白琵鹭、大天鹅、灰鹤、白枕鹤、苍鹰、雀鹰、白尾鹞、鹊鹞、大鵟、普通鵟、毛脚鵟、燕隼、灰背隼、红脚隼、红隼。其他濒危鸟类还包括风头潜鸭和花脸鸭等。

5 存在的问题

5.1 保护与发展矛盾

那木斯莱湿地处于科尔沁沙地的东南缘,属我国一级生态敏感带,生态上十分敏感、脆弱和易变。随着周边社区发展速度的加快,对湿地的人为干扰也将增加,由于经费不足,自筹经费来源少,管理难以到位,必然会引起湿地退化,加速沙化的危害。如何妥善解决好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的矛盾,实现保护区与周边社区经济的协调发展,是保护区必须解决的紧要问题[1-2]。

5.2 森林火灾隐患严重,防火队伍建设不足

那木斯莱湿地处于干旱区的边缘,林地连片,灌草丰富,加上风大,特别是冬春季节,防火形势十分严峻,湿地周边有较大面积的樟子松林,是较为敏感的着火区域,潜在的火灾发生率较高,也是难于管护的区域。尽管区内防火采用联防制度,组建了防火队伍,但人员素质不高,专业设备不足,一旦发生火情难以及时扑灭。因此,建设防火隔离带,建立专业或半专业防火队伍,制订相应的防火管理目标势在必行。

5.3 保护管理工作难度大,公众保护意识不高

湿地处于辽宁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交界处,周边社区的环境较复杂,居民进入保护区的人为活动比较多,在一定程度上给管理工作增加了难度,加上基础建设薄弱,公众保护意识的宣传教育开展的广度和深度不够,保护区管理还缺少有效的乡村民约或管理办法,破坏湿地资源的行为时有發生。

5.4 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各项经费紧张

由于彰武县属于辽宁省的贫困县,县级财政经费紧张,保护区建设资金难以到位,日常工作经费来源主要是天然林保护资金,职工待遇较低。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办公条件较差,保护工作难以有效开展。

5.5 执法力量薄弱

由于缺乏专门的执法机构,在湿地资源受到威胁或破坏时,主要依靠林场派出所开展工作,影响了执法工作的正常开展,也使湿地资源的不可侵犯性受到质疑,影响了湿地工作的形象。

6 保护对策

6.1 建立健全机构,加强队伍建设

自然保护区要实行保护区管理局—保护管理站—管护点(检查站、关卡)三级保护管理体系。根据保护区保护管理现状,进一步加强保护管理站(点)建设,完善巡护、防火、执法和监测等设施,逐步培训、引进科研人才,建立一支政治素质高、思想品德好、业务技术精的保护管理队伍,全面提高保护区的保护能力[3]。

6.2 建立与健全规章制度

建立健全自然保护区岗位责任制、目标责任制和承包制,明确各岗位的职责和任务,做到严格按规章制度办事,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目标,形成完善的责、权、利分配制度。建立入湖检查登记制度和护林员巡湖制度,制定入湖守则,严格执行入湖、通行登记手续。

6.3 发动周边社区群众参与自然保护区事业

自然保护区要与当地政府、社区群众共同制定保护公约,成立联防联护组织,发动群众自觉加入自然保护区保护队伍,建立以保护区管理人员为骨干,广大社区群众积极参与的自然保护体系,形成自然保护区与社区共同保护、相互监督、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4]。

6.4 加强执法力度

组织强有力的保护队伍,依法进行自然资源保护,坚决打击乱捕滥猎等破坏自然资源的违法活动,维护自然保护区的正常秩序。

6.5 提出科学、合理、规范的管理方案

在对保护区历史、现状、资源、社会经济等状况进行全面、系统调查的基础上,编制保护管理计划,提出科学、合理和规范的管理实施方案,制定和完善自然保护区管理细则,使保护工作有的放矢。

7 参考文献

[1] 郑姚闽,张海英,牛振国,等.中国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保护成效初步评估[J].科学通报,2012(4):207-230.

[2] 翟可,徐惠强,姚志刚,等.江苏省湿地保护现状、问题及对策[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175-180.

[3] 戴建兵,俞益武,曹群.湿地保护与管理研究综述[J].浙江林学院学报,2006(3):328-333.

[4] 張慧,李智,刘光,等.中国城市湿地研究进展[J].湿地科学,2016(1):103-107.

猜你喜欢

保护对策
河北塞罕坝保护区马鹿初步调查及保护对策
浅议湿地保护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
海南州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保护对策
仡佬族语言濒危程度及其保护对策研究
西藏山南地区耕地保护现状及对策探讨
沧州海洋生态环境与保护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