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学生听
2017-03-06苗慧燕
苗慧燕
连着教了三年初四年级,我总结出语文教学方面几个惊人的相似之处:一是语文老师共同的感受是学生往往脑子里空空如也,没有想法、没有生活、没有思想;二是学生共同的表现往往是不愿读书、不会读书、没时间读书;三是家长共同的想法往往是读书浪费时间,效果不能立竿见影,还不如多做几套题。虽然我总是苦口婆心地给家长做工作,告诉他们“所谓智力就是阅读能力”“孩子学习越困难就越应该阅读”,但是却收效甚微。当然,家长的想法可以理解,但是我却不能袖手旁观。怎么办呢?
一天晚上,我下班回家,儿子又凑上来了,“妈妈,给我读书听吧!”看着儿子拿着书,仰着小脸的期盼劲,我突然有了主意,对呀,既然学生不愿意自己读,那我何不读给他们听呢?说不定读着读着,他们也会像儿子一样爱上阅读呢。
说做就做,于是精心准备了一周之后,我开始每节课拿出5分钟声情并茂地给学生读书。“读”的内容是台湾作家刘墉的作品《萤窗小语》,之所以选择这本书,一方面是因为初四的时间真的很宝贵,所以读的内容必须既要能在比较短的时间内让学生产生兴趣,又能使书的内容对学生的写作有帮助;另一方面,《萤窗小语》故事不长,但引人入胜,而且每个故事都蕴含哲理,对丰富学生的思想有很大的帮助。
内容选定,读的方法也要巧妙,最初我并不给学生布置任务,只让他们听,听完之后给他们留出一两分钟来“想”;后来,“想”变成了“写一句话”;再后来变为“写一段文字”;过了一段时间,让我欣喜的是学生自己不满足于“写”了,他们想“说”,“说”自己的感想,与同学交流分享。这样的训练,不但使学生养成了思考的习惯,在互相交流中有了思想,而且最重要的是让他们产生了读的兴趣,有了“自觉自愿地想去阅读”的强烈冲动。
现在,我班的课前5分钟已经变成了学生互相推荐书目、互相读书听,读的内容大多来自于平时阅读之后的摘抄。说到“摘抄”,以前由于学生不愿意读,懒于读,因而对老师要求的“摘抄”作业,在很多学生那里变成了只是为了完成作业的“直抄”,至于抄的什么他们自己也不知道。而现在,学生们的摘抄真正是为阅读而摘抄,为写作而摘抄,虽然境界还是不算很高,但是读的态度已经有了天壤之别。摘抄的内容或者是对课文的延伸,或者是为下次作文所作的铺垫,或者是根据作文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借鉴,总之,因为他们觉得摘抄有作用,所以就不会觉得是负担、是压力,而能够认真阅读、用心摘抄了。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因此,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是每位语文教师必须要做的工作。
就在2016年暑假的一天,我收到一条刚刚毕业的学生家长的短信:“老师,孩子跟您学习一年,我觉得变化最大的就是她对读书的态度的转变。以前,我怎么让她读书,她都无动于衷;而现在她居然和我说让我陪她去书店。”我想,这就是作为语文教师的幸福,当语文教师通过自己的微薄之力,给学生们以影响,哪怕只是一两个,那种成就感也是任何荣誉都无法比拟的。所以,老师们,请和学生们一起读书吧!如果你能引導学生迷上读书,那么你所影响的不仅是自己学生的未来,而且直接影响着整个下一代孩子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