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话剧电影”《驴得水》热映谈话剧与电影的形式转换

2017-03-06刘夏

戏剧之家 2017年3期
关键词:驴得水话剧戏剧

刘夏

【摘 要】2016年10月上映的电影《驴得水》收获一众好评,创造了开心麻花团队继《夏洛特烦恼》之后的又一次票房“飘红”。但业内对电影《夏洛特烦恼》《驴得水》究竟是话剧还是电影的讨论,成为两部影片高票房和好口碑之下的重要分歧,也是话剧改编工作中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话剧电影;《驴得水》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2-0150-01

《驴得水》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民国时期,四个怀揣教育梦想的老师依靠教育部的资助在偏远山村创建了一所小学,但因为生存环境艰辛、教育经费不足,他们一起虚构了一个叫做“吕得水”的男老师,以他的名义多领一份薪水,以做他用。而“吕得水”的真实身份却是一头驴,它每天来往二十里山路,为老师们挑水。教育部特派员要来学校检查的消息打破了学校的平静,情急之下,老师们找到一个铜匠冒充“吕得水”,暂时糊弄过特派员,却又面临美国金主的突然考察,事情终将败露,每个人都走向不同的命运分叉口。

故事以一个喜剧的外壳包裹着一个令人胆战心寒的悲剧,讽刺的对象从人性到体制,再到时代,加之若有若无的政治揶揄,独具匠心且铿锵有力,这是这个故事“戏剧性”的本源,也是电影传达的艺术主旨,在这一点上,“电影本性”与“戏剧本性”是高度统一的。与一边倒的追捧对应的,部分专业观众的点评则显得更为切中肯綮:电影《驴得水》虽不失为一部佳作,但其对电影元素的运用是机械的,没有展现镜头语言的叙事魅力,反而丢失了强烈的舞台张力和戏剧冲突,弱化了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境之间的对抗,在表演尺度上,演员也难以脱掉舞台化的外衣。

因此,话剧改编成电影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确保两种语汇体系之间“互译”的平衡。要维持这种平衡,有两种状态需要改变,其一,场景的重置;其二,视觉形态的变更。

一、场景的重置:从“舞台化”到“生活化”

在电影未诞生之前,戏剧已经发展了数千年,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戏剧流派和戏剧理论,“舞台性”作为其根本特性,是贯穿始终的。电影从诞生之初就带有很强的“生活化”特征。在电影发展的初创时期,戏剧营养滋养了电影艺术,然而随着工业革命带来的技术爆炸,电影依靠技术革新迅猛发展,对话剧的赶超一度造成一种“围捕”的态势,“舞台化”与“生活化”之间的博弈持续至今。

同样一个故事,从“舞台化”到“生活化”,考验了改编者对这两种艺术形式的把握,以及把握程度的深浅,而不顾艺术形式的差异进行的机械化转换,常常将改编置于尴尬的境地。

电影《驴得水》整个故事多以中景、近景镜头来展现,除此之外,只有少量的构建性空镜头和远景镜头,极少的外景画面也主要是一些过渡性镜头,并未带来多少镜头组接产生的蒙太奇效果;在四个老师你一言我一语的插科打诨抖“包袱”中故事逐步展开,画面起到的叙事作用降为其次;教室内黑板上歪歪扭扭的繁体字充当了场面转换的重要道具,这和话剧的惯常设置如出一辙;室内充足的写实光源让人分不出季节和时间,这样的美术环境符合话剧的架空设置,但在电影中则显得缺乏真实性;剧中人物颠倒错乱的衣着风格也暗示着一种并不真实的环境;诈死的铜匠惨白脸上的红胭脂和红嘴唇更是典型的舞台妆容。这种表述与形态上的错位,是改编者对话剧和电影根本特性认知的缺乏。

二、视觉形态的变更:戏剧式结构的转换

抛开舞台化的表演和场景,关于话剧改编电影的“转换”探讨,还延伸到两种艺术形式如何以不同结构刻画精神内核的层面。

戏剧严格遵循“三一律”的结构形式,以严谨的结构和情节组织故事,需要集中而统一的矛盾冲突,以线性叙述为主,而电影因其时空的自由性,往往可以设置两条或者多条故事线,它并不刻意强调戏剧冲突,而是以镜头语言挖掘事物内在的矛盾,以“蒙太奇”营造氛围。这两种不同的言说方式,是话剧与电影两种不同的戏剧式结构的内在支撑。

电影《驴得水》原本为方便话剧舞台演出而设定的历史背景,在电影语境中显得有些虚假,人物太过非黑即白的精神状态和令人措手不及的心理转变,也令很多观众产生焦灼感,在两种尖锐的心理对峙中,好像有一块巨大的“灰色地带”被遮蔽了,人物完全生活在情绪的大起大落里,但在那块“灰色地带”里掩埋着真实的人性。

三、改编的过程,其实是再度创作的过程

一方面要尽可能保留原作的精华,《驴得水》的主创们在这一点上做到了。另一方面,则要突破话剧舞台化场景的限制,打破话剧舞台对时间、空间的限制,取消戲剧的假定性和演员表演的舞台化,将摄影机的视点延伸到人物内心,延伸到具体的现实生活,凸显画面造型在电影中的艺术表现力,这才是话剧电影继续发展下去的道路。

总而言之,《驴得水》是一部经过了市场检验的优秀作品,关于其“话剧性”与“电影性”的讨论,对以后的话剧改编是有参考意义的,认真梳理和总结其在改编过程中的经验教训,掌握两种艺术形式在改编中的难点,无论是对于话剧的发展,还是对推动电影改编的发展,都是十分有益的。

猜你喜欢

驴得水话剧戏剧
话剧《坦先生》
有趣的戏剧课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
戏剧观赏的认知研究
话剧《二月》海报
戏剧类
美媒评《驴得水》:有瑕疵的好故事
现代话剧繁荣时期(一)(1935-1937)
穿越时空的设问——观看话剧《这是最后的斗争》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