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手织出幸福人生
2017-03-06刘会生
刘会生
石景山区八角南路社区肢残人张佩福绣的十字绣《清明上河图》,圈得了众多女粉丝。走过一个甲子人生路的他,虽然双腿残疾,近走靠拐杖,远走靠轮椅,但他用灵巧的双手,用绣花针穿针引线,编织制作出了中国结、十字绣、丝网花、红灯笼等工艺品。他制作的长2.04米,宽1.11米,共计31.6万针的十字绣《清明上河图》,在市、区大型活动上展出。更令人敬佩的是,他将自己的手艺无偿教授给残疾人,被残疾人称为“工艺品大师”,被石景山区评为自强标兵。
抗衡人生的狂风暴雨
人生的前38年,身体健硕的张佩福与健全人一样上小学、中学和高中,到大兴插队历练。在招工返城时,他选择了当建筑工人。从水暖工到班长,又从班长到工地管理者。更让他感到幸福的是,在同事的介绍下,他结识了在北京西站工作的爱人,并生下了一个8斤重的大胖小子。“爸,爸。”儿子的叫声和笑声使他沉浸在幸福之中。他梦想这辈子要用双手建造出一幢幢功能齐全的高楼大厦,为人类造福;要成就一番事业,让老婆孩子过上好日子。为了事业和家庭,他努力奔波着。
天有不测风云,1994年3月的一天早晨,他像往常一样下床,准备到卫生间洗漱。从床上下来,无力的双腿使他瘫到地上,一阵阵麻胀使他不得不回到床上。在爱人的陪伴下,他来到北京人民医院,经检查化验,确诊为椎管内血管畸形;因人民医院不具备进一步检查和手术的条件,又转入北京医院作血管造影及手术。医生在他大腿内侧将股动脉切开一个口,放入一个银色的管子造影,发现里面的血管畸形生长成了团,这个团压住了神经,使神经元受损,导致他的腿不听使唤,走不了路。虽然作了两次手术,但无济于事,今后只能坐轮椅出行了。
从一个活蹦乱跳的小伙子,变成了一个双下肢截瘫的二级重残人;从外出旅游拥抱大自然的男子汉,变成只有轮椅和寂寞陪伴的宅男。因病退职后,他的工资每月从3000多元跌至250元,失去了工作、失去了朋友、失去了健康。看着窗外的阳光和绿色,那是他曾经拥有的,可眼下只有看的权利,只有在心中感受它的温暖和美丽。回忆起往事,泪花在他的眼里打转,他说:“生活在一个固定的家庭环境里,不仅感受寂寞和孤独,就像失去了自由的犯人。”
“叔叔,我爸吐血了。”第二年夏天的一天凌晨,张佩福的儿子敲开了邻居家的门。原来,张佩福两次手术后身体虚弱,免疫力差,导致突发肠胃道大出血,从大便发黑,发展到凌晨大口吐血。邻居打车将他送到了301医院。医生给他下了病危通知书,全家人心急如焚。在抢救室,他的左手输血,右手输药,脚上输葡萄糖。血色素不到4克,输了1800cc的血。经抢救治疗总算保住了性命。但医生的一番话对他和家人是致命一击。由于老张是腰椎神经损伤,给泌尿系统带来了很多麻烦,一不小心就可能感染膀胱炎或尿液返流引起肾盂肾炎,高烧不退,每年都要住院治療。从此,他与医院结下了不解之缘,住院也成了常态。
腿部功能的丧失,击碎了他的梦想和追求,一次次住院、一次次手术和病症的折磨又使他失去了生活的勇气。曾有一段时间,他不吃不喝,想一死了之。爱人更是以泪洗面,为他和全家的前途担忧。
“谢谢你给我的爱,今生今世我不忘怀!谢谢你给我的温柔,伴我度过那个年代。”《小芳》中的这句歌词可以说他百唱不厌。因为歌词表达了他对帮他走出人生的低谷,战胜人生狂风暴雨的贵人的感激之情。
就在他内心煎熬的时候,社区居委会党委书记毛亚静、残疾人专职委员刘秀莲来到了他家,为他送来了肘拐、轮椅,送来了慰问品和慰问金。更让他感动的是,两位领导在百忙之中与他长时间促膝谈心。远讲保尔·柯察金、吴运铎战胜残疾立足岗位作贡献;近讲杨庄社区肢残人王秀荣身残志坚情系中国结,刊登在《北京日报》《劳动午报》的事例。激励他走出心理的阴霾,鼓励他走出家门,融入社会,在家也要做对社会有用之人。贴心的关怀、温情的话语深深打动了他,让他看到了希望、看到了阳光,体会到了温暖和关怀。
为了能走出家门,他开始进行康复训练。站不起来,他就扶墙学站立;走不了,他就靠墙、扶床练习走;出门时搬个凳子,柱个拐杖往前移动着走。为了走远道,他和爱人省吃俭用买了一辆残摩车,区残联为他配备了电动轮椅,置换了残疾人机动轮椅车。他又能和健全人一样走向社会了。
在现代化交通工具的协助下,他走出了家门,来到八角街道残疾人温馨家园,融入到了残疾人群体中。
潜心创作《清明上河图》
“挑一压三、挑二压一,请大家跟着我练。”在石景山区残联,张佩福参加了专为残疾人举办的中国结培训班。一根红丝绳在手中穿梭,经循环有序地绾、结、穿、绕、编和抽,就变换出各式各样,极富立体感的艺术品。他喜欢上了编织工艺。接着他又参加了十字绣、丝网花和宫灯制作培训。
爱人看他干上了女人干的活很不理解。“一个大老爷们儿怎么像一个女人似的穿针引线,能干长吗?”“没问题,我从小就帮我妈做过针线活。现在,我坐在轮椅上就更有时间了。”原来,在他小时候,因家中生活困难,母亲常到服装厂揽一些钉扣子、锁裤眼、扒裤脚等针线活,在8瓦小灯泡的光照下,一干就是多半夜。在母亲的熏陶下,他放学做完功课就帮着母亲干针线活,时间长了也就有模有样了。
一块白布,自己定位,用笔画上基准线,在上边可以绣自己喜欢的图案,他找回了自我,有了用武之地,更让生活有了滋味。在温馨家园,他学会了怎么纫针、怎么起针收针、怎么走线埋线;通过绣十字绣“福”字,他学会了分辨线号,学会了看图纸上的色块。不懂的地方就打电话向别人请教,或是上网查资料。当红黄相间、凹凸感对比强烈的“福”字呈现在眼前,一种从未有过的成就感油然而生。从此,他成了“十字绣发烧友”,绣奔马、绣“连年有余”,越绣越有干头,越绣越爱绣。有时绣时间长了、累了,两腿支撑不了,他就将重心放在两臀上,用胳膊支撑身体,想尽办法坚持。
“这是什么画?太有视觉冲击力了。”“这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的《清明上河图》,画的是北宋汴梁城面貌和各阶层百姓的生活状况。因为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构图法,谁看了都觉得有视觉冲击力。”一次,在老山装裱十字绣时,他看到了摆在桌子上的《清明上河图》十字绣图样,他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老板的介绍使他有了绣《清明上河图》十字绣的冲动。
绣《清明上河图》谈何容易。全图有800余个人物形象、26座桥梁,如此浩大的工作量,一个人在短时间内是绣不完的。于是,在同行的指点下,他花300多元买下了中段,绣虹桥之景。两艘大船穿过虹桥,桥头摊商栉比,行人云集。买下之后,难题就来了,按十字绣的规矩,要摊开绣布从中心找点,然后往两边绣。但由于画幅太大,无法全面展开找中心点。他就打破常规,尝试着从右侧下的树木绣起,逐步向两边拓展;绣布太大,上不了绣架,他就折成三折放在绣架上,用铁夹子固定,并在绣制的过程中不断地翻转过来埋线或矫正绣线角度。为了用38种绣线表现人、景、物,他想尽了办法——用一根线绣出船桨,用剪影表现人物。为了绣出立体感,让十字不变形,他注重细节,走线掌握好方向,压针朝一个方向,使绣出的花样平整多了。为了在一个孔中穿4股、12根线,他摘了眼镜,瞪大眼睛,让针不碰线和布口。张佩福就像走火入魔似的,在两年730个日夜没日没夜地绣,有时候甚至绣到凌晨两点多。
由于是腰椎神经损伤导致的下肢无力,吃不上劲,身体的支撑点全放在椅子上,双臂是无法借力的,面前的又是活动的绣架,也借不了力,所以绣一会儿就感觉很累,眼睛发痒流泪,头晕脑胀。但“多年来的病魔折磨使我练就了坐得住、耐寂寞、肯吃苦的韧性。只要我喜欢的我就要做,而且要做好,做出精彩来”。
经过两年多的努力,这幅长2.04米,宽1.11米,共计316000针的《清明上河图》终于问世。全家人将它视为宝贝,他和爱人一起小心地洗、熨,掛在外面晾晒时,还有很多人来拍照。
情系残疾兄弟姐妹
在八角北路社区崇廉园,一幅“人民公仆焦裕禄”的红色剪纸画与西侧的雕塑《冯玉祥》交相呼应,吸引了人们的目光,作者就是八角同梦艺术社的张佩福。
在绣十字绣中,他感到,自己之所以能坚持下来,得益于区街两级残联领导给的勇气和技能,得益于大家的鼓励和帮助,更得益于党和政府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现在我也要站立起来,用自己的力量回报社会,做个对社会、对家庭有用的人,去实现自我价值,去让别人开心,快乐地生活。
在掌握了一些技能后,他主动联系街道残联领导,要把自己所学无偿传授给身边的残疾人,让更多的残疾朋友掌握技能,让大家从中收获快乐与幸福。在街道残联搭建的残疾人培训平台上,他分别传授了中国结、丝网花和十字绣等技能。
由于受到身体条件的限制,不少残疾朋友在学习中遇到了困难。有的因程序多记不住,有的协调能力差,教了三遍还不会。怎样做才能让大家听得懂、学得会,他自己总结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一是在讲授时语言简练,反复强调重点,反复教,直到教会了为止。二是手把手地教。在教授十字绣时,残疾人不会看图、不会纫针,不知道如何用针和走线,他就细致耐心地教,深入浅出地讲,一对一地辅导,手把手地教,并且将自己对十字绣的理解和实际经验传授给大家。三是互帮互学,肢残带智残、学得快的带学得慢的,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四是营造良好的集体氛围,提高每个人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在学中玩、玩中乐、乐中学。这样每个人的兴趣有了,自然而然学得快了。当看到通过自己的努力一枝枝美丽的丝网花在自己手中诞生时,大家的脸上绽放出了灿烂的笑容。
但是,一些智力残疾人因身体原因,怎么学也学不会,他就想找一种比做丝网花、十字绣和宫灯更简单方便的艺术表现形式。一次,在温馨家园,他看到残疾人画家罗襄琪在做剪纸。只见他用刻刀在纸上剪刻花纹和图案,既快又省事。他了解到,中国剪纸是一种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花纹,用于装点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动的民间艺术,也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他要学会这门手艺,教会残疾人。
令他高兴的是八角街道成立了残疾人同梦艺术社,搭建了发展残疾人文化和艺术的舞台。他抓住这一大好时机,和罗老师共同提出成立残疾人剪纸班,让更多残疾人学会一门技能。
刻苦学习加编织十字绣、中国结的功底,使他很快就学会了制作剪纸。为帮助智力残疾人尽快学会,他结合自己的体会,教残疾人如何起刀、走刀和收刀,如何做到坐姿端正,屏气凝神,细致入微,达到人静、心静的最佳创作状态。当一幅幅精致的作品完成后,所有完成制作的残疾人心里无比高兴和自豪。
每当领导和残疾人称赞他时,他总是说:“身为一名残疾人,不能坐享其成。要用自己的双手改变命运,用实际行动回报社会,为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为残疾人事业奉献我们的微薄之力。”
更为可贵的是他还将这一做法延伸到家中。虽然他身有残疾,但他不愿吃闲饭,让家人侍候。家里房子小,没法坐轮椅,他就从轮椅上下来,坐在小方凳上,学炒菜、学包饺子。现在,他炒的菜成为家中名牌,全家人抢着吃,亲戚更是到他家后点名要吃他炒的菜。
谈到今后的打算,他坦言:无论生活中有多少困难与坎坷,不管未来的生活是荆棘丛生还是康庄大道,以一种乐观态度来坚持,用炽热的态度面对现实,未来的生活才会天广地阔、云淡风清。他说:我要用一根根五彩的线,描绘出一幅幅动人的图画;用一片片丝网,做出美丽的花朵;用一根绳子,编织出含义深刻的“中国结”。让我们期待着他的新收获。
(编辑·韩旭)
hanxu716@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