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2017-03-06黄桂花
黄桂花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化学实验在学生学习化学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实施好化学实验教学是学生学好化学的关键所在。在实施化学实验教学中,有些问题值得我们教师去反思,去探讨,以更好地发挥实验教学在学生化学学习中的作用。本文就多年来的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在此进行探讨,以便更好地发挥实验教学的作用,提高初中化学的教学效果。
一、注意引导学生规范实验操作程序
1. 加强学生的实验安全意识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实验与危险并存。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会有发光、发热等现象,并生成新的物质,无安全意识或操作不当,容易发生事故。在实验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严格按照实验程序去操作,反复强调遵守实验规则的重要性,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化学实验,严格按照实验的操作流程,避免意外的发生。例如,在氧气的实验室制法的实验中,可以让学生观察高锰酸钾、氯酸钾的颜色、状态,了解它们的物理性质,告诫学生不能用手直接接触化学物质;在认识硫酸的教学中,先让学生自行了解硫酸的基本性质,在教学硫酸的脱水性时,解释不能用手去触摸的原因,采取边讲边强调安全的方式,潜移默化地提高了学生化学实验的安全意识。
2. 加强教师实验教学中的细节演示
化学实验教学规范程序操作,更多时候取决于教师的实验演示,教师在演示实验过程中的言行举止都深深地影响着学生对实验操作规范性的掌握。因此,教师在演示实验中,可边做实验边讲解操作要点,让学生全面理解标准操作的规范程序。如试管的正确拿法、洗涤,判断干净与否的标准;仪器装置的正确连接;酒精灯的正确使用方法;取用固体药品和液体药品的正确操作等。教师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全面系统进行观摩,提高学生对实验操作程序的理解,避免学生因为实验操作程序错误而带来不必要的后果。
二、注意调动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
化学实验是学习化学的基础,是化学知识的直接来源,通过做化学实验使学生对化学知识有更深刻、更全面的了解,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与理解,从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由于在化学实验中,花的时间多,操作繁琐,并带有一定的危险性,加上每个学生的动手能力不同,导致一些学生对化学实验兴趣不浓,积极性不高,他们对知识的理解更依赖于课本理论,难于发展他们的思维。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要全面调动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多做实验,做好实验,去深刻理解化学知识及用化学知识去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例如,为了学生了解活性炭的吸附能力,笔者利用化学实践课,组织、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各小组利用自作的简易净水装置探究活性炭的吸附性。在教师的鼓励、组织下,学生实验热情高涨,有序圆满完成实验任务,对活性炭的吸附能力认识、理解比较透彻,帮助学生找到学习成就感,提高了学生对实验参与的积极性。
三、注意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在化学教学中,很多化学知识、现象都来自于身边的生活;身边的生活,处处体现化学知识。通过实验教学,可以让学生用化学知识去解释身边的现象,培养学生的探究习惯。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实验是学生探究未知知识的一个最有效途径,在实验过程中物质所表现出来的现象、性质都会给学生带来前所未有的疑惑。如镁在空气中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大量的热,生成白色固体,让学生感觉无比好奇。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善于把握学生的好奇心,通过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更加主动进行学习。例如,我在开学上第一节化学课《绪言》时,笔者找来一张白纸,用无色的酚酞试液在白纸上写上“学好化学”四个大字,等字干了之后,纸上的字毫无痕迹,然后在水槽里装上少量的水并加入烧碱充分溶解。在上课过程中,把准备好的纸放进水槽里面浸湿,纸上立刻显示出“学好化学”四个红色的字,学生顿时哗然,倍感稀奇。此刻,适时抓住时机,鼓励学生在化学学习过程中,积极思考,勇于探究,激发学生探究精神。
四、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科学素养是人们在认识客观事物、参与社会的公共事务、个人决策的过程中所具备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观念。初中学生正是长身体、长知识,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三观”显得至关重要,鼓励学生用科学的方法、正确的态度、科学的观念、知识去认识、解释客观事物,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形成个人决策。化学实验就是对事物的现象、性质、规律最客观、科学解释的基本途径。另外科学素养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对知识探究的过程,是形成正确态度、科学方法的体现。化学实验本身就是对科学知识的认识、发现、掌握、运用的一个综合体现。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就是通过化学实验促使学生形成对科学探究的态度及方法,是一个非常严谨、缜密的过程。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应该通过实验教学,引导学生利用科学知识来解释身边存在的自然现象。
例如,在农村都存在着“鬼火”的说法,特别是在夏天晴朗的夜晚,隐隐约约可以看到山上有蓝光在那里跳动,特别是葬了死人越多的山,蓝光越明显,在农村里俗称“鬼火”。这种迷信、荒谬的说法一直在农村流行,这是农村人文化水平不高,缺乏科学知识而得不到正确的解释形成的。为此笔者专门做了一个实验来帮助学生认识这种自然现象,并进行全面深刻的解释,帮助学生认识这个自然现象。“鬼火”实际上是磷火,是一种很普通的自然现象。因为在人体内部含有各种元素,如磷、硫、铁等。人体的骨骼里含有较多的磷化钙。人死了,躯体埋在地下腐烂,发生着各种化学反应。磷由磷酸根状态转化为磷化氢。磷化氢是一种气体物质,着火点很低,在常温下与空气接触便会燃烧起来,磷化氢产生之后沿着地下的裂缝或孔洞冒出来,在空气中燃烧就能发出蓝色的火焰,这就是磷火,也就是人们所说的“鬼火”。也有些学生提出:为什么夏天才有这种现象?冬天却没有?因为夏天的温度比冬天要高,磷的自燃现象当然会比冬天常见,并且夏天夜晚天空比较晴朗,視线比较好,容易看到山上的“火”。冬天天气冷,温度低,加上冬天夜晚视线相对没有那么好,当然就难于发现山上的“火”。
初中化学,对于学生来说是一门全新的学科,化学实验教学是学生学习化学、运用化学的主要阵地,是学生利用化学知识进行创造的源泉。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要注意引导、鼓励学生大胆利用实验这个平台,提高对化学知识的学习兴趣,增强对知识的运用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