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鹬蚌相争》教学实录及评析

2017-03-06李明明赵刚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17年2期
关键词:争斗寓言词语

李明明++赵刚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弱”,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威胁、毫不示弱”等词语的意思,模仿课文句式劝说鹬和蚌停止争吵。

3.在充分朗读、品味语言文字的基础上理解寓言寓意,懂得“互不相让,只能让第三方得利”的道理。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第2、第3自然段,品味“鹬蚌相争”的过程。

【教学难点】

懂得“互不相让,只能让第三方得利”的寓言道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学,温故知新

1.借助成语寓言故事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老师这儿有三幅图,你们看了之后会想到哪些故事呢?

生:画蛇添足、狐假虎威、守株待兔。

师:这几幅图讲的都是寓言故事,你们还读过哪些寓言故事?

生:自相矛盾。

生:乌鸦喝水。

生:农夫和蛇。

……

师:同学们读过的寓言故事还真不少!那你觉得这些寓言故事都有什么特点呢?

生:字数少,很短小。

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生:里面的动物都会说

话。

师:李老师把你们的回答用一个等式总结出来了(板书:寓言=故事+道理)。寓言就是用一个浅显易懂的故事来阐述深刻的道理,告诉我们该如何做人、做事。今天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则寓言故事,齐读课题。

生:(齐)鹬蚌相争。

2.掌握“鹬”的字形,了解“鹬”“蚌”的特点

师:“鹬”是一个生字,非常不好记,不好写。老师编了一首儿歌:“左边矛在上,下有同字框,八字胡,长口上;右边鸟字来站岗。”从这个字形我们就知道“鹬”是一种鸟。瞧(出示鹬图),它的腿长,嘴巴也长,喜欢吃鱼虾和蚌肉。那么“蚌”呢?(出示蚌图)“蚌”有着肥美的肉、坚硬的壳儿,还产珍珠呢。

3.过渡

师:鹬和蚌之间到底发生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

【点评:复习导入环节,教师巧妙运用图片,调动学生形象思维复习旧知,初步感知寓言故事的特点:简短的故事+深刻的道理。揭示课题后,识记生字“鹬”“蚌”。在这里,教师又编写了一个巧妙有趣的儿歌,将复杂难写的生字,通过说唱儿歌的方式,让学生加强记忆,深化识记。】

二、检查预学,落实基础

1.检查预习情况

师:昨天老师布置了同学们预习课文,下面来做个预习交流。

(1)出示词语,检查字音,理解“用尽力气”。

(生读第一排词语)

师:“用尽力气”中哪个字是指力气用完了,一点儿力气也没有了?

生:尽。

师:读出理解来。

师:想一想,为什么要用三种颜色来表示这些词语呢?

生:第一排是描写鹬的,

第二排是描写蚌的,第三排是描写渔夫的。

师:真聪明!

(2)检查课文的读通情况。

师:把这些描写鹬、蚌和渔夫的词语放到课文中去,你还能读好吗?

生:(齐)能。

师:小组合作读通课文。

四人一组,每人读一节,互相检查,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生小组合作读后师指名一组读)

2.指导书写“弱”

师:(出示生字词)这个红字“弱”是本课的生字,观察一下,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生:左右两边都有“弓”,都有“点”和“提”,左右一样。

师:是的,真像个双胞胎。

师:你们想知道古人是如何造“弱”这个字的吗?(出示)你们看,这两张“弓”多么强劲有力。篆文在两张弓上加了三根羽毛,表示强弓已经老了,失去力量了,就是“弱”字。后来就变成了现在的模样,两撇变成了点和提。看看它在田字格中的样子吧。

师:(出示)你们瞧,虽然是对双胞胎,但老师觉得还是有细微差别的。左边的弟弟有点瘦,右边的小哥哥有点胖。跟老师在田字格中书写一遍。要注意“弓”的笔顺。(师边写边讲述:起笔是关键,横折往里收,第二笔横,第三笔竖折折钩,竖画向左斜,折在横中线,最后点和提。右邊紧靠竖中线,略宽。)

(生练写,师强调写字姿势。)

3.理解课题“争”字的意思

师:书会读了,字会写了,让我们再回到课题看看,你觉得课题中,哪个字是关键?

生:争。

师:“争”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

生:争执。

生:争吵。

生:争斗。

4.过渡

师:那么,鹬和蚌到底为什么争斗?是怎样争斗的?争斗的结果又如何呢? 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这个故事。

【点评:认读识记是学习文本、习得语言的基石。先让学生自己练习读,接着通过指名读等多种形式检查自读效果,做到读通读顺,为后面的深入朗读扫清障碍。教师还巧妙地将本课需要重点识记的词语以不同的颜色标示出来,让学生认读后进行词语归类。第一排是描写鹬的,第二排是描写蚌的,第三排是描写渔夫的。训练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并加强学生对词语意思的理解,是对学生思维能力进行有效训练的一种方式。此外,“弱”字的识写指导很有特点:首先,教师深入挖掘汉字本身蕴藏的文化内涵,讲解“弱”字的来历,赋予汉字以生命活力,使静态中的汉字富有情趣。其次,在指导书写时善于让学生对比发现。这样的识字、写字生动有趣,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教学的实效性有效地提高了。】

三、依托文本,读出情趣

1.学习第1自然段

师:读书、思考,鹬和蚌争斗的原因是什么呢?

生:鹬要啄蚌的肉,蚌夹住了鹬的嘴。

师:鹬啄蚌肉,蚌夹鹬嘴,这就是争斗的原因。那么,鹬和蚌又是怎样争斗的呢?

2.学习第2、第3两个自然段

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2、第3两个自然段,并用“ ”画出鹬和蚌说的话。

(生默读完成要求)

师:在这场争斗中,哪个词写出了鹬当时争斗的语气?

生:威胁。

师:“威胁”是什么意思呢?

生:威逼、胁迫,使人服从。

师:课文中是指鹬威逼、

胁迫蚌,让蚌服从。那你能读出鹬威胁的语气吗?

(生拿着书读出了威胁的语气)

师:如果我闭上眼睛听,

的确很害怕,但我一看到你的样子,我就一点儿也不害怕了。你说鹬威胁蚌时,有没有威胁的表情与动作呢?

生:有。

师:那你就加上恰当的表情,甚至是动作表现鹬当时争斗的样子吧。

(生自由练习)

师:被你这样一读就变得有情、有味、有神了。同学们,我们来回顾一下读好人物语言的方法:①抓住提示语中的关键词,弄清人物说话的语气;②加上恰当的表情、动作让人物更形象。用上述方法自由练读蚌说的话。

(生没有读出毫不示弱、洋洋得意的语气。)

师:老师觉得你被鹬给威胁住了。课文中说,蚌面对强大的敌人鹬,一点儿也不害怕,反而还得意洋洋。谁来读?

(生读得声情并茂)

师:那我们来场争斗比赛吧。同桌一个表演鹬,一个表演蚌,看谁能争斗过谁。

(生上台表演)

师:同学们,他们这样争斗个没完没了,书中说这样的争斗叫——(生:相持。)这就是鹬蚌相争的过程。(出示:鹬蚌相持 互不相让)

【点评:教师巧妙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语气、表情、动

作等将文本读得有情、有味、

有神,更有趣了。这一部分也是文本的重点部分。教师引导学生依托文本,根据书上的插图、句中的提示语并联系生活经验,体验其心理状况,拉近了学生与文中人物的距离,引导学生与文中人物产生了情感共鸣。读书、表演、采访也自然妙趣横生。学生在这有趣味、有深度、有收获的学习活动中,发展了语言,拓展了思维,陶冶了情感。】

3.学习第4自然段

师:正当双方争得筋疲力尽时,渔翁笑逐颜开,把他们一下都捉住了。这真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呀!(课件出示。生齐读。)

4.学习课文中人物说话

的语言表达方式

师:鹬和蚌自以为是,一

意孤行,傻不傻?

生:傻。

师:你看,他们连说的话都一样傻。(出示鹬和蚌的对话)有什么发现吗?

(师出示句式:今天不

,明天不 ,你就会

。)

师:那好,聪明的同学,你能用这样的句式说上两三句话,让他们停止争斗吗?

生:你这只傻鹬,今天不知错,明天不知错,吃不到东西你会饿死的。

生:你这只傻蚌啊!今天不喝水,明天不喝水,你就会干死在这河滩上。你要懂得这个道理,不然后果很严重。

生:你们这对傻瓜!今天不松口,明天不松口,你们就会筋疲力尽,两败俱伤,让渔翁得利的。

师:是啊,退一步海阔天空嘛。做人要有气量。

【点评:“今天不 ,明天不 ,你就会 。”这种语言形式能用连续性的行为推断出一个确定的可怕后果,以此让人警醒,达到规劝他人和揭示寓意的目的。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这种句式的特点,不仅仅是为了引领学生领会寓意,更是为了学生言语能力的提升。习得言语,明白事理,实现言意兼得。】

四、文白对照,读出理趣

师:你们知道这个故事是怎么来的吗?这则寓言故事出自《战国策》。(出示《战图策》原文《鹬蚌相争》)

蚌方出曝(pù),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qián)其喙(huì)。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师:(师范读)小古文短小精悍,读起来朗朗上口,跟我读一遍。

(师教读,生齐读。)

师:相传在战国时期,并

列着七個国家。其中,秦国的势力最强大,秦王一直想统一天下。机会终于来了。有一回,赵国和燕国闹了点矛盾,赵王大怒,决定攻打燕国。眼看一场激烈的战争就要爆发了,燕国的大夫苏代求见赵王,给他讲了《鹬蚌相争》的故事。于是,赵王打消了攻打燕国的念头。

师:你们从赵王想法的转变中知道了什么?

生:赵国攻打燕国,就像鹬蚌相争一样,最终得利的是秦国。

师:一个小故事避免了两个国家的战争,这就是寓言的力量、寓言的魅力。多读寓言会让你变得更睿智和聪慧。

【点评:选择的小古文的内容正好与本则寓言相同,所以利用迁移我估计学生能很快理解小古文的意思,并对这种文体产生兴趣,为今后的古文阅读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学生学习寓言不仅仅要在言语习得中与智慧相遇,更重要的是要与生活中的智慧相遇。寓言的学习必须紧密联系生活,通过联想类比获得智慧。教师将寓言故事与古代生活连接,智慧就在故事的语境中相遇。】

五、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师:学习寓言故事既要能读出故事的情趣,还要能读出故事的理趣。请同学们课后完成作业。

(师出示:1. 寓言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不仅我们国家,古希腊、印度都曾出现过优秀的寓言作品。请同学们阅读《伊索寓言》和《印度寓言》这两本书。2.熟读古文《鹬蚌相争》。)

【评析】

情经理纬,情理并重教寓言

寓言比其他文本更能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小学阶段正是儿童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时期,寓言文本给儿童的思维发展提供了温床,能有效发展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联想思维能力和理性思维能力等。

作家严文井说过一段有趣的话:“寓言是一个怪物,当它向你走来的时候,分明是一个故事,生动活泼。而当它转身要走的时候,却突然变成一个哲理,严肃认真。”从这个表述来看,寓言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故事,一部分是哲理,两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使学生言意兼得。故事部分重情趣,哲理部分重理趣。以情为经,以理为纬,寓言教学应“情趣”“理趣”并重。

一、读准音:读准字音、读懂意思

正确朗读是做到通顺、有感情朗读的基础,而读准字音又是做到正确朗读的前提。在读准、读通的基础上理解词语意思。著名作家叶圣陶先生说过:“阅读方法不仅是机械的解释定义,记诵文句,研究文法修辞的法则,最要紧的还在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多体会,一字一句都不轻易放过,务必发现它的特征。”在理解词语时,我们不仅可以通过分类归纳进行词语教学,也可以联系课文的具体语言环境,让学生通过对比,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去揣摩、去体会词语的不同含义。这样既有助于学生理解人物内心感受的变化,也有助于理解课文的深刻含义。

二、读出形:形神兼备、妙趣横生

这一部分是寓言教学的主体部分,即寓言的故事部分的情趣体现。如何将故事部分演绎的形神兼备、妙趣横生呢?《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阅读中要‘注重情感体验,‘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通过想象和联想,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和经验,在头脑中再现和创造性地呈现出人物对话所描述的意境,使自己如身临其境,将自己融入情景角色之中,同作品中的人物、事物产生情感的共鸣,从而受到文本情境的感染,产生深切独特的体验。可以采取品读、揣摩、体验、表演、点评、访谈等多种形式,完成真正富有语文味的学习过程,达成真正意义上的“对话”。思维的碰撞、视界的融合、知识的建构、心灵的成长让寓言故事的教学过程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

三、读懂理:链接生活、思维碰撞

有人说,寓言是一座奇特的桥梁。通过它,可以从复杂走向简单,又可以从单纯走向丰富。在这座桥梁上来回走几遍,我们既可看到五光十色的生活现象,又可发现生活的内在意义。寓言教学的旨归,不仅是帮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得出寓意,更要幫助学生对文本产生属于自己的感性体验、入情体验,要帮助学生有发自内心的感受、发乎心性的领悟。寓意明理部分可以引导学生链接生活,联系生活实际加深感悟理解。本文教学中,教师通过一个句式:“今天不 ,明天不 你就会 。引导学生初步领会寓意后,又链接了古代生活故事,也是很好的尝试。在这一个过程中,开启了学生思维之门,点燃了学生智慧的火花。

总之,寓言教学在朗读的基础上,要以情趣为经,以理趣为纬,情趣与理趣并重,这样才能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在趣味的语言世界中思考。朗读是手段,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涵,发展语言,发展思维,陶冶情感。我们在进行寓言教学时,要以“读”为抓手,走进人物的内心,与人物对话,让鲜明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让文中之境历历在目,深化学生内心的理解和体验,让哲理水到渠成地展现出来。

【教学反思】

目前,语文教学改革“关注文体,把握学情,提高语用能力”的呼声越发高涨。这也是我在本文教学中努力追求的地方。

首先,复习旧学,温故知新。在教学中,我借助之前学生对寓言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寓言=故事+哲理”的创作特点,找准新授内容与学生经验储备之间的结合点,通过联系对比引入到今天的教学,让学生的学习充满动力。

其次,检查预习,落实基础。这一环节的教学,意在读通读顺故事,扫清理解课文的障碍。着重以“弱”字教学,给予学生识字、解字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我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旨在让学生在扫清阅读障碍的情况下,将阅读的关注点聚焦在文本的故事情节中,了解课文围绕“争”字刻画的鹬蚌争斗的过程。

第三,依托文本,读出情趣。在这篇寓言中,作者以鹬蚌相争的过程为线索,着力对鹬和蚌的动作、语言进行了描写。寓言故事所承载的道理价值往往就渗透在人物表现的细节中。因此,紧扣寓言故事中的人物特点,借助文本语言走进人物内心,才能真正感知人物的特性,从而为最终的道理揭示提供支撑。

在这篇寓言教学中,我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引领学生与文本内容对话。首先,悉心揣摩。紧扣课文中“威胁”“毫不示弱”等关键词语,在了解其大意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借助语词的外壳,走进人物的内心,并通过有感情朗读的方式将人物内在的情绪展现出来,使得内在表现外显化。其次,移情体验。为了更好地引领学生感知文本的情境,我让学生分别担当“鹬”“蚌”两种角色,进行小组之间的“相争”演练。如此演练的过程,使寓言故事的语言不仅成为了学生感知故事的工具,更成为了学生走进人物内心的媒介。教师通过悉心揣摩、移情模拟等方式,为学生走进课文、感悟哲理提供了丰富的情感积淀。

另外,我还充分发挥教材文本的范例作用,让学生模仿文中人物的语言表达方式来劝慰鹬和蚌,在品味言语表达精妙的同时,奠定学生的言语实践基础。

最后,文白对照,悟出理趣。寓言作为千古流传的经典故事,之所以能够历经多年,在于其独特的魅力。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不仅将教学的视域聚焦在仅有的教材中,还引领学生溯流而上,寻找寓言故事的源头。在读懂故事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小古文的对接,让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充分感受小古文短小精悍、语言对仗的特点,并借用教材中的故事及与其相关的资料,为学生深入、立体理解故事的内涵提供了有效资源。正是有了这样的认知铺垫,学生才能找准两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用故事本身浸润自己的生活,从而自然而然地懂得寓言故事所承载的道理。

(作者单位:江苏徐州市铜山实小教育集团/江苏徐州市铜山区郑集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杨壮琴

猜你喜欢

争斗寓言词语
光对猪行为的影响
光对猪福利的影响
找词语
时装寓言
两败俱伤
考考你:混水摸鱼、一哄而散,这些词语你能否读对?
7万玩家“争斗”日本游戏峰会
《伊索寓言》是谁写的?
A FABLE寓言
寓言的马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