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电类基础课程考核评价体系改革研究

2017-03-06陈璨李林刘复玉任旭虎

教育教学论坛 2017年5期
关键词:过程评价考核评价考核方式

陈璨 李林 刘复玉 任旭虎

摘要:针对高校电类基础课程考核评价体系中存在着考核方式单一,成绩评价单一,考试内容重知识、轻能力,忽视对学生应用知识能力的考查等诸多问题,本文介绍了改革方案设计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关键词:考核评价;过程评价;考核方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5-0116-02

一、电类基础课程考核存在的问题

目前电类基础课程的考核模式是在应试教育思想指导下进行的一种考试模式,它存在着很多弊端,这些弊端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考核形式单一,忽视了学生多样学习方法的培养,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我校电类基础课程主要采取闭卷考试形式,且以笔试为主,由于考试方式固定,使得教师很难及时和准确地评价学生对该课程的实际掌握情况,这样很容易引导学生只关注对知识的机械记忆,却不能考出学生对所学课程的实际掌握情况。因此,很容易出现学生对所学课程的知识要点掌握不牢固,不能根据个人的特点充分表现自己,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较差,尤其是在挖掘个人的创造性潜能时存在困难,不能形成自己独有的学习风格,从而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及学习方法的养成和发展。

第二,成绩评价方式过于单一,缺乏对过程的整体性评价,不利于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现有的学习成绩总评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平时作业成绩(约占15%~20%),二是期末考试成绩(约占80%~85%)。因期末考试基本上决定了学生的最终学习成绩,这从客观上导致学生学习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考试合格过关,却忽视了对自身素质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很多学生平时不认真听课,课下也不温习,只是靠考试前几天的突击复习,而许多教师也应学生的要求,通常在考试之前的课堂上,画出考试的重点、范围、题型,甚至提供往年的考试题或是复习资料等,这从某种程度上也造就了学生的懒惰心理,让他们形成了平时学习无用的认识。期末一考定乾坤的传统考核方式也让学生往往把学习重点放在最后的救命稻草上,这样的结果就是学生看似在一学期内学习通过了若干门课程,甚至部分学生通过这种突击加班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但由于他们功利性学习心理重,忽视了平时知识、能力的积累,虽然几天时间能够应付期末考试,但是不能系统地掌握一门课程并将各门专业课程融会贯通应用于实践。

第三,考试内容重知识、轻能力,忽视对学生应用知识能力的考查。电类基础课程的考试内容有许多仅仅局限于“教材所涉及的”和“课堂上所讲授的”,只是强调对教科书和课堂教授内容的重现程度,使学生在重分数的心理作用下忽视了教学过程中综合能力的培养,所以学生只关心最后的考试内容考什么,而不是学完这门课后应该掌握什么,从某种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此外考试的题型和内容安排不太合理,分析论述题、综合性思考题等主观性强的试题安排较少;另外考试的内容过于纯理论化,忽视对实践技能和设计能力的考察,这对学生将有关知识的灵活运用和进一步的深入理解造成障碍。在新的形势下,我们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学方法的改革已开始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在此过程中更应该发挥好“考试”这个学习指挥棒的作用,把优秀的教学方法与科学合理的考试方法相结合,避免教师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进行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改革落入“雷声大雨点小”的尴尬境地。

第四,考试的目标和考试的目的存在一定的误区,教师只侧重于对学生成绩的评定和教学过程的组织,常常轻视和忽略了考试结果对学生的信息反馈。例如以往考试结束后,教师很少把信息反馈给学生,学生只知道自己的考试成绩,却不知道自己错误的原因,常常带着问题遗憾地完成本门课程的学习。

二、改革方案设计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1.注重考核方式的多样化,应避免考试形式的单一化。高校的考试和成绩评定不能过分地强调形式的单一化、方法的统一化,应着眼于科学全面地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例如《电路分析》这门课程包含动态电路分析、静态电路分析、复频域分析、正弦电路分析和矩阵分析等5个相对独立的单元内容。不同的单元内容都有自己不同的特点,相对的也有本单元的学习目的和学习要求,因此应采取适合本单元学习要求的考试形式,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1)仿真研究作业。“灌输式”的教育方式下,学生增长的是记忆能力、模仿能力和应试能力,缺乏的是对问题的探究能力、归纳总结能力、报告书写能力。在《电路分析》课程教学中,教师积极引入Multisim仿真软件的应用,设计仿真研究题目,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对元器件特性及电路理论进行仿真研究。仿真研究作业的考核,不仅使其逐步适应研究性教学方法,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还可以使学生们逐步学会如何以文字形式科学、规范地表述研究过程,提高论文书写、总结报告的能力。

(2)结课论文。在课程结束时,可以由教师出题或学生自拟题目,根据所学课程完成一篇与课程相关的论文。这种方式既可以锻炼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归纳能力和敢于标新立异、独立思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3)期中、期末考试。教学中的基础知识及重点内容仍然以闭卷形式分期中、期末两次考试中加以考核,这也是为了让学生对基础的、重点的内容进行加强认识。考试题目中可以多出一些综合性思考题、分析题、应用题、甚至是一题多解题目,避免过分侧重对知识机械的记忆与再现。

2.注重形成考试的过程化和连续化,尽量减少考试唯一化和总结化的评定方式。在考试的改革中,尤其要注意改变以前的“一次考试定终身”的不合理现状,尽可能提高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权重,在专题讨论课、论文评阅、仿真研究题目批改中,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要把过程性的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统一起来,将对学生的考核贯穿于整个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尝试并采取“平时作业成绩+专题报告成绩+软件仿真作业成绩+小论文成绩+期末考试成绩”等多样形式结合的方式,应尽可能提高学生的平时成绩,降低课程期末考试成绩的比重。另外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应给予格外的关注与指导,应通过课堂提问和课下辅导等方式,督促和鼓励其用心学习,从而使讲授和考核、考试与学习等有机地结合起来,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学习效果。

过程考核因为强调过程控制,所以实现了考核学生和检验教学效果的双重目标。这种考核方式的特点和优点是通过引导学生注重日常学习,积极主动配合教師的日常教学活动,因此上课互动性较好,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在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学习效率,能促使学生有目的、自觉地注重各项实践技能的训练和学习,从而有助于达到本门课程的学习目的。这种考核方式变对结果的考核为对过程的考核,因此改变了以前学生平时学习不努力,考试前死记硬背,轻能力重分数的弊端,这样不仅可以全面地、适时地掌握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且能够使学生随时了解自己对所学课程的掌握程度,从而产生紧迫感,认识到教学过程中不努力则难以应对综合性考核的效果。

3.探索多样化的考核类型,注重考试内容的外延性,突出工程实践特点。在各种考核环节中的考题类型尽可能地多样化,同时兼顾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尽可能地选择一些开放性题目,鼓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查资料、阅读文献找到问题的答案,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设计题目时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根据课程的特点突出对学生工程和实践能力的重点培养。例如可以在考试的内容中尽可能地增加问题的分析、系统的设计、工程的应用等考核比重,从而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我们可以在每次测验时,设计两种类型的实践题型(例如实验结果分析和工程设计),让学生选择其中的一种来考查学生对重要知识的理解、掌握与运用,这又同时兼顾了不同学生的兴趣偏爱,这种完善考核内容的方法科学性更强。同时,还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级和省级电子竞赛,将比赛结果作为加分依据,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薛松梅,李树雯.以能力和素质为导向的考试改革探索与实践[J].教育探索,2009,(1):29-30.

[2]彭秀芳.改革高职教育考试考核制度和方法的建议[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12):21-22.

[3]张楠.浅谈高校考试改革[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8):1-1.

猜你喜欢

过程评价考核评价考核方式
任务驱动法在压缩机职业教育中的应用
基于信息化网络教学平台的四点五步教学模式研究
校企合作背景下的大学生职业素质评价体系构建
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探究
以就业为导向,高职教育中《儿童常见病护理》课程教法的实践与研究
基于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建设的成本控制实践探索
中级数控车工职业资格过程评价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