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中教师工程技术能力培养研究

2017-03-06邢琦

教育教学论坛 2017年5期
关键词:工程技术青年教师应用型

邢琦

摘要:根据当前地方本科高校办学特征和教师工程技术能力现状,提出“顶层设计、重点突出、协同培养、信息支持、评价促进”的培养理念,制订“导师引领、知识培训、实践提升、考核激励”的培养措施,辅以软硬兼备的保障措施对现有培养体系进行完善和支撑,切实培养和全面提升教师工程技术能力。

关键词:工程技术能力;地方本科;高校教师;培养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5-0011-03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战略已经从规模发展转入内涵提升,创建“双一流”和加快“地方本科转型”成为新时期的两大抓手,实施应用型本科教育、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创建应用技术大学成为地方本科高校的转型目标。作为地方本科高校,在转型发展背景下,在培养什么样的人问题明确之后,如何培养这样的人?靠什么样的师资队伍培养这样的人?则变得非常必要且十分重要。应用型人才培养不仅需要教师具有知识传授能力,更需要具备较强工程技术能力。而现今师资队伍工程能力缺失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已成为制约培养质量提升的瓶颈。注重问题驱动,更新思想观念、创新方法途径,构建新型的教师工程技术能力培养体系已成为地方本科转型发展的重要工作和当务之急。

一、培养体系构建理念

理念决定方法,思路决定出路。要转变当前地方本科高校教师工程技术能力发展培养模式,需要首先转变传统观念,树立新的理念:

1.优化顶层设计,推进周期滚动提升。根据地方本科高校办学定位和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对教师的要求,以“全程性、分阶段、可持续”为指导,构建具有特色的教师工程技术能力培养体系,推进不同类别、不同层次、不同阶段教师的周期性、可持续滚动提升。

2.突出阶段重点,完善多元培养模块。结合工程应用型高校教师在工程技术能力发展上的共性和个性需求,将之前碎片化的培养内容整合成工程思维能力提升、工程实践能力提升、工程转化能力提升、工程教学能力提升和工程创新能力提升五大模块并加以完善,针对不同阶段教师需求特点重点突出培养相应模块内容。

3.加强纵横合作,构建协同培养平台。加强与行业企业间的横向联动,建立校企合作共建关系,搭建共同培养和提升的平台;形成校内的纵向支撑,建立校内各部门、二级教学单位间的信息互通和相互合作关系,最终构建横向联动、纵向支撑的教师工程技术能力协同培养平台。

4.完善信息系统,构建在线服务平台。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作用,建立教师工程技术能力培养档案库,汇集校内外甚至国内外的优质资源,完善相关信息系统,形成集规划、培训、研究、交流为一体的教师工程技术能力培养在线服务平台。

5.完善评价体系,促进教师能力提升。开展教师工程技术能力培养评价方法研究,改革职称评审制度、增设工程业务考核、建立校企共管制度,完善现有的评价体系,以考核促培养,以评价促提升,引导教师转变观念,主动参与培养,积极提升能力,持续提高培养工作实效。

二、培养体系构建方案

地方本科高校应针对教师工程技术能力现状,结合本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兼顾学校和教师两方面需求,按“科学规划,构建体系,建章立制,打造品牌”的工作思路,以“顶层设计、重点突出、协同培养、信息支持、评价促进”的培养理念,构建完整化、系统化、个性化的教师工程技术能力培养体系,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阶段的教师制订涵盖“导师引领、知识培训、实践提升、考核激励”的培养措施,且加以有序推进和落实,切实培养和全面提升教师工程技术综合能力。

(一)培养措施

1.实施青年教师导师制,充分发挥导师引领作用。青年教师绝大部分都是刚走出校门的毕业生,工程技术能力欠缺,高校可从本校选派或从企业聘请与青年教师专业学科领域相同或相近,工程技术经验丰富的教师和工程人员作为青年教师的工程技术导师,充分发挥工程资深人员的“传帮带”作用,使青年教师尽快适应地方本科高校办学定位及人才培养目标对岗位的要求,建立工程实践意识。工程技术导师应根据被指导青年教师的具体情况,指导其制定专业发展规划,并具体制订提高工程技术能力的培养计划,明确培养目标、内容和措施,并督促实施;在知识、理念、技术、方法等工程技术各环节上对青年教师进行系统指导并做好指导记录。青年教师要积极主动接受导师的指导,定期就个人思想、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和反思,及时向导师汇报并听取指导意见。各二级教学单位和相关部门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好组织实施、协调指导、检查考核等工作。

2.组织工程技术知识培训,完善教师工程技术知识体系。高校可组织没有工程与社会实践经历的中青年教师参加学校安排的工程技术知识培训。由学校聘请校内外、国内外具有丰富工程技术实践经验、掌握学科前沿知识、技术和先进理念的专家学者,以专题培训、学术报告、专家讲座的方式,采取信息化、多元化、混合式的教学模式进行培训,拓宽中青年教师的视野,使其了解学科前沿和工程技术专业知识,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完善中青年教师的工程知识体系。

3.落实工程实践工作,切实提升教师工程技术能力。

①参与工程与社会实践。分类型分层次规定专业教师需进行工程与社会实践进修的时间和标准要求:如对于刚入职且工程实践经历不足三年的教师可规定头五年中需有累计半年以上的實践进修锻炼时间,其他类型专业教师应每八年中有累计半年以上的实践进修锻炼时间,晋升高一级职称或评优评先时必须有相应的工程实践经历,且实践进修锻炼应与教师岗位职责和任务相一致或紧密相关。工程与社会实践的具体形式可包括:到企事业单位培训基地或生产第一线进行学习、实践;到企事业单位从事科研、工程技术创新活动;主持或作为第一骨干承担具有一定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的工程或技术类横向科技开发项目;非工科专业教师可以通过进行与所从事的教学、科研工作相关的社会调查及研究工作完成工程与社会实践等。实践具体内容可包括:参与项目和工程的咨询、服务与管理;参与设备的研制、开发、设计、制造、调试和运行;参与生产一线技术管理和社会实务等。

②教师进实验室。实验室是教师进行学习和巩固所学的最佳地点之一,实验室工作更是教师将理论和实践相互结合、相互转化的最有力方式之一,高校可要求新入职教师第一年必须进实验室,期间工作成果作为试用期考核的必要内容之一,中青年教师在晋升副高级职称前需有累计一年以上的实验室工作时间。进实验室的具体形式可为:负责指导一定工作量的实验实践课;参与本专业学科建设有关的实验室建设项目的规划、论证及实施工作;主持新实验实践教学方案的设计及实验实践教学内容的更新;参与实验实践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的申请与研究;参与本专业相关实验实践教材、指导书、教学大纲及教学计划的编写和修订等。

③进行产学研合作开发。应依托地方本科高校良好的校办科技产业及产学研合作基础,充分发挥一体化平台优势,让中青年教师在不影响正常教学任务的情况下,利用寒暑假或是学生顶岗实习时间到企业挂职锻炼,从事本专业科技研发、创新活动和合作研究,通过实践锻炼了解行业现状,从而提高业务水平、科技创新、团队合作和工程应用能力。

④从事工程技术项目研究开发。设立专项经费资助中青年教师结合工程与社会实践,围绕实践中发现的产业技术难题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开展工程技术方面的研究与开发启动工作,以项目为驱动,让教师在承担项目研究过程中既有压力又有动力,既不断了解专业前沿知识,提升工程技术能力,又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创新性的应用技术成果。

4.考核与激励并进,有力促进工程实践成效。高校若想取得有效的培养成效,就要从源头上对培养质量进行把控,首先就要对实践锻炼单位进行审查,应是与学校有紧密项目合作、与学校共建研发中心或校外实习基地的企业,抑或是有校企合作意向的企业,以及行业、产业内领先的企业,或者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其次考核时需分过程和成果两部分进行考核,主要考核时间、内容和成果,接收单位负责培养过程的监督和管理考核,高校则通过审查考核表、答辩、述职、讲座等形式对参加培养的教师进行成果考核,过程和成果同时满足规定条件的才算通过审查和考核,考核结果将作为教师岗位考核、职称评聘、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为激励教师,高校亦可考虑对参与工程技术能力培养的教师进行工作量减免和相关补助,对取得突出成果和贡献的教师进行多样化奖励,对弄虚作假者一经查实即取消实践资格和考核记录,并根据具体情况追究相关单位和个人责任。

除了以上措施,地方本科高校还应支持和鼓励其他专业专任教师参加短期挂职、顶岗实习、调查研究和业务培训等形式多样的工程实践能力锻炼;支持和鼓励教师参加各类工程技术技能培训认证和考试并取得相应证书。坚持“按需选派、学以致用、规范考核、保证质量”的原则,在执行学校规定的前提下,以确保各二级教学单位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为依据,有计划、分批次地选派教师深入生产和社会实践第一线开展工程和社会实践,打造一支与学校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内涵发展需要相适应的高素质工程应用型教师队伍。

(二)保障措施

无论是教师工程技术能力培养方案的有力实施,还是培养措施的有效执行都离不开强有力的保障措施支撑,高校应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并制定一系列从政策、人员到平台的软硬兼备的保障措施来保证培养方案和措施的有效实施,有力保障和不断提升培养成效。

1.机构保障。职能明确、定位准确的管理组织机构是确保教师工程技术能力培养方案措施有效执行的前提。地方本科高校要从学校层面高度重视,成立专门为教师工程技术能力培养提升服务的机构,如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等,明确其研究、管理、服务的功能定位,形成部门联动、专兼结合的组织体系和人员配置,研究分层次、多样化的培养项目,制定有效促进、持续发展的政策机制,对教师工程技术能力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培养标准、实施方案、组织模式、运行机制进行顶层设计和组织实施。

2.制度保障。地方本科高校要根据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需求积极构建并推进改革现有的人员聘任、职称评审、教学考核、岗位评聘、教师培训和激励促进制度,将体现教师工程技术能力的工程思维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转化能力、工程教学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纳入其中,增设或加大工程技术能力的指标和权重,在教师参与工程实践期间进行工作量的减免、对等转换和相关补助,引导和吸引教师投入高等工程教育研究、实践和改革,提升工程技术应用与研发能力,提高工程综合素养。

3.经费保障。高素质工程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保障是充足的经费投入,鉴于工程技术能力培养的特殊性,低成本完全无法满足培养中软硬件建设的需求。高校应统筹相关经费使用,一方面依托特色学科和行业优势,积极探索和构建开辟工程实践基地,改善工程技术培养硬件条件;另一方面在工程技术能力培训,外聘工程技术兼职教师,工程与社会实践,工程技术项目研究开发,教师进实验室,教师参与产学研合作开发及项目教学试点运行等方面设立专项经费并具体落实,减轻教师及企业的顾虑,切实保障培养成效。

4.平台保障。工程实践锻炼平台是培养教师工程技术能力的有力支撑,地方本科高校应着力建立起校企合作和产学研一体化平台,以此为载体为教师搭建稳定的工程实践锻炼平台,不断完善培养教师工程技术能力的外部渠道。围绕“资源共享,共建共管,共同提高”的原则,整合高校和企业双方的优势资源,实现“强强联合”,共同建设和管理各类保障设施,让企业深度参与到对教师工程技术能力培养中,加强校企双方专家的交流和合作,以最真实的工程环境和工程实践,将先进的工程理念和生产技术带入高校,共同打造一支既有扎实基础理论知识又有较强工程技术能力的工程应用型教师队伍。

结语

综上所述,培养一支既有扎实知识理论功底,又有较强工程技术能力的师资队伍是地方本科高校实现转型目标的关键。当然教师工程技术能力的提升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不但需要高校各级各类部门和人员的廣泛参与和共同奋斗,也需要教师自身转变观念和积极主动配合,通过构建多角度、全方位的培养体系,促进教师工程技术能力的渐进式培养,滚动式提升和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潘懋元,车如山.略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定位[J].高等教育研究,2009,(5):36-38.

[2]严也舟,刘艳收.国外高校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13,(7):202-203.

[3]张泳.应用型本科院校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3,(5):72-74.

[4]李少华.CDIO模式下高职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20-21.

猜你喜欢

工程技术青年教师应用型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工程技术矩阵
工程技术研究院简介
如何指导青年教师上好一节数学达标课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青年教师如何做到“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引导青年教师走专业化成长之路
对磁浮工程技术的一些思考
促进医学院校青年教师成长的探索与实践
逆向工程技术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