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北方言的语言文化特色

2017-03-06宇,王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17年5期
关键词:方言东北词汇

王 宇,王 丹

(东北林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哈尔滨 150040)

东北方言的语言文化特色

王 宇,王 丹

(东北林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哈尔滨 150040)

东北方言作为我国七大方言之一,体现出东北地区独特的自然文化及历史文化。以方言的分类为出发点,结合实例,可以看出东北方言在词汇、语句、民族文化三个方面所表现出的语言文化特色。

东北方言;词汇特点;语句特点;民族文化特点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的最重要载体。东北方言是汉语的一个地域分支,以东北方言为代表的东北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东北方言风趣幽默、言简意赅,在发音上十分接近普通话,在赵本山、巩汉林、潘长江等众多东北籍笑星的推广下,已被国内各省人民所接受并广泛应用。正像著名学者钱玄同所说:“方言的本身,是一种独立的语言;它们自己发达,它们永远存在。”[1]东北方言在各种正式场合被引用,以其独特的魅力为发言人增添了风趣、亲民的语言效果。

一、方言的定义和分类

第一,方言的定义。语言学界对于方言的定义,基本上可以归纳为广义和狭义两种界定方式。从广义的角度上,方言是“语言的分化”[2];从狭义的方面看,“因地而异的说话方式称为方言”[3]。在英语中,方言称为“dialect”,源于希腊语,意为“话语、说话的方式”。有学者认为“方言主要与使用者相关”[4],即方言是因语言使用者所在集团、地理位置或使用者性别、年龄的不同呈现出的不同的语言形式。在汉语中,方言即指“四方之言”。在古代,华夏民族以中央自居,将自己看作“中”,把周边民族看作“外”,这些民族使用的语言就被称为“方言”。在《辞海》中,方言被定义为:“语言在某些地区的变体,是具备某种特点的语言在声音、词汇、语法中变化的结果。”[5]在英语中,方言往往可以表明说话人居住的地点,还可以反映说话人的教育程度和社会地位。正如有学者分析的那样:“在今天的英国,使用方言一般被当作是粗俗的表现。社会地位越高的人,就越少用,或根本不用方言;社会地位越低的人,就越偏向于或全部使用方言。”[6]

第二,方言的分类。一般来说,语言都是由标准语和方言两种形式构成,而标准语是以方言为基础,在政府的干预下形成的。对于方言的分类,则因研究角度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哈提姆和梅森把方言分为地域方言、社会方言、(非)标准方言与个人方言;戴炜栋则把方言分为地域方言、社会方言、个人方言、种族方言、与性别和年龄相关的方言。二者的分类方式有些微不同,但共通之处是都认为方言可以按照地域、社会及个人来分类。地域方言是指由于语言使用者生活地区的不同而形成的方言,如广东方言、北京方言、东北方言等;社会方言是指由于社会身份、社会地位、社会群体的不同而形成的不同语言习惯,如俚语、行业用语等;个人方言则表现出个体使用语言时的独有特征。个人方言与社会方言及地域方言往往是相互关联的,我们常常可以通过一个人的个人方言判断出他的社会地位及居住地等信息。

本文所研究的东北方言,从地理上特指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及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的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赤峰市与河北省北部承德市、秦皇岛市等地区的通用语言,亦可指东北地区的某些特定汉语。方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在特定场合里具有特殊的文化价值和使用价值。而东北方言具备较为完整的语言体系,其简洁、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与东北人豪放、直率、幽默的性格特别吻合。“东北官话区包括黑龙江全省、吉林全省、辽宁省大部分地区,还有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十个市、县、旗,共一百七十二个市、县、旗”[7],虽然使用范围相当广,不过东北方言在语音、词汇、语法和句法等方面还是保持着非常高的一致性。本文即拟就东北方言的语言及文化特点作简要的论述。

二、东北方言的词汇特点

对句子进行语意解释和语法分析,通常以词为基本单位。东北方言词汇非常有特点,词义浅显易懂。由于使用东北方言的小品和影视剧等文艺作品的传播和流行,一些东北方言词汇引发大家的关注甚至争相模仿。其语音色彩极为浓厚,构词形式也别具特色;某些词语表意丰富,朗朗上口,具有明显的地域特点和鲜活的生命力。

第一,语音特点。东北方言的语音特点比较突出,是其地方色彩的重要标志之一。东北人说话非常直接、干脆,没有南方话的温润,也不同于北京话的婉转。东北方言词汇的发音形式不是简单呆板的,而是灵活多变的。东北方言呈现出泼辣、诙谐的特点及丰富多彩的效果也正是源于这种灵活多变的语音特点。

先看双音节词语。东北方言作为现代汉语的地域分支,其中很多词汇具有相当明显的多音节倾向。在大量的双音节词语中,重音往往落在第一音节上,第二音节则为轻音。如果将此类词语的两个音节拆分开来,就无法准确表达词语的含义。例如,“磕碜”(音kē chen)是一个既可以作为形容词也可以作为动词的实词。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磕碜作为形容词,表示“难看、丑陋”的意思。而作为动词,有“丑化别人,使……出丑”的意思:表示人或物的代词可以直接加在后面,例如“你磕碜谁呢”,用来指责让自己出丑和难堪的人;“我得好好磕碜磕碜他”,则表示要羞辱某人令他感到难堪。“磕碜”的首字声母“k”是送气清塞音,第二音节则为轻声,充分表达了讲话者对“磕碜”这种行为的明确态度。具有同样表达效果的还有“乌涂”(wū tu)、“闹腾”(nào teng)、“憋屈”(biē qu)等。此类词语在发音上,延长了音节,强化了词语的表现力。

再看双声叠韵词。在东北方言中有大量的双声叠韵词,此类词节奏鲜明,有韵律美,也很有力量,可以产生非常好的艺术效果。如“磨磨叽叽”除了表达“说”的含义之外,还包含“没完没了地纠缠”“动作迟缓、拖延”的意思。因为其独特的音韵效果,再配合肢体语言,“磨磨叽叽”要比“磨叽”表意程度更深,表达上也更有力度。同类词汇还有“鼓鼓丘丘”“嘚嘚瑟瑟”“咋咋呼呼”等。

第二,表意特点。东北方言尤其是口语词汇表意准确、词义丰富,形式灵活、意境独特,且能与话语环境浑然成为一体。例如,“秃噜”指拧东西时因松动无法拧紧,或者手握绳索类的东西没有握住向下滑动,也可指做事情中途失败,因主客观原因使事情无法进行。“秃噜”还可以与“反帐”组合成“秃噜反帐”,表示一个人做事不能坚持到底,没有主见。又如,“作妖儿”的意思介于“磨人”“挑事”和“不消停”之间,还有“不愿安静”“不耐烦”的意思。东北话中常说一个人不听劝阻去做无法预料后果的事情是“作妖儿”;说一个吵闹不休的人是在“作妖儿”;那些突破传统、打破常规的人也被说成是“作妖儿”。

第三,结构特点。东北方言中“零碎”很多,词根前后经常带上词缀,这是个特别显著的特征。这些词缀的使用,使得表意更加丰富、生动,增强了语言的表达效果。例如“啦吧唧”和“巴拉”都是并无实际意义的音节,被放在单音节或双音节词语后组成新的语音形式,就强化了语音效果。像“酸啦吧唧”“傻啦吧唧”和“烦人巴拉”“缺德巴拉”。从感情色彩上说,“酸”“傻”和“烦人”“缺德”通常是贬义词,一般用来表示对某人或某事反感,或指责、辱骂他人;“啦吧唧”和“巴拉”本身毫无意义,放在后面却可以起到表示程度的作用,很像“十分”“特别”“非常”等副词,但这几个副词都起不到这种语言效果。

三、东北方言的语句特点

东北方言具有活泼俏皮、幽默风趣、直白辛辣、寓意丰富的特点,很多语句可以直接反映出东北地区的风土人情、社会发展、历史沿革和人民生活的变化。某些句子虽然简短,但却充满了情趣,可以神奇般地把对话人之间的距离拉近,令双方都感到亲切和真诚。

第一,短促有力的话语。东北方言语句的典型特点就是短却有力,常常一个字就能表达说话人的意思。如:“去不去?”“去!”;或者“要不要?”“要!”又如:饭店服务员看顾客快要吃完了,想问顾客还要不要继续吃,经常会这样问:“还吃不吃了?”“不吃了。”“撤!”南方人经常觉得北方人讲话生硬、不礼貌,而话语简练、干脆正是东北方言的典型特点。再者,东北人讲话通常给人感觉底气足、嗓门大,听起来令人振奋。像有的农村地区的妇女站在家门口,大喊一句:“老儿,回家吃饭咯”,全村都能听得见。

第二,妙语连珠的谚语与歇后语。东北方言中一些谚语和歇后语的使用往往会制造出妙趣横生的语言环境。谚语如“针鼻儿大的窟窿斗大的风”“别拿豆包不当干粮”“巧舌头转不出腮帮子”等,时常耳闻。老东北人把他们丰富的生活经验浓缩在这些谚语中,其中也蕴含着东北人民最朴素的生活观念。还有一些歇后语非常贴合生活,也是三言两语就能体现出生活智慧。比如“三九天穿单褂子——抖起来了”“萝卜缨子沾凉水——咋呼起来了”“瓜子里嗑出臭虫来——啥仁都有”等。往往一句话就能说中要害,还能制造出幽默的谈话气氛。

第三,双重语义的问句。“吃不吃饭?”“喝不喝水?”“回不回家?”,这样的问句是东北人对话中经常出现的,是问对方是否要做某事。这类问句中,“是”与“否”双重语义并置。如果换成简单的反问句——“吃饭吗?”“喝水吗?”“回家吗?”,从语义和语气上就没有前者表达得更完备,而且前者也更能体现出东北人豪爽、直率的性格特点。

四、东北方言的民族文化特点

东北是一个汉、满、蒙、锡伯、朝鲜、达斡尔、赫哲、鄂温克、鄂伦春等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各民族间相互融合,逐渐形成东北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和语言习惯。正是这样特定的历史、地理、人文、经济等多种因素造就了今天的东北方言,使其呈现出与其他方言相比截然不同的特色,并保留下无数反映少数民族风俗文化的词语。

在东北方言的日常用语中,融入了众多来自满语的词汇。比如:“哈喇”,指肉或油变质;“喇忽”,表示疏忽、马虎;“配”,有讥讽对方的意思,如“你也配?”“你配不配?”再如:“笨笨拉拉”中的“拉拉”在满语中表示“末尾”;“有一搭无一搭”中的“搭”在满语中有“首领、头目”的意思;“公子哥”里的“哥”在满语中的意思是“少爷”;“藏猫”中的“猫”在满语中是“树丛”的意思;“压马路”中的“压”在满语中有“行走”的意思。

清代满族入主中原,但一部分人仍在东北地区谋生。随着满汉的合居、交融,居住在东北地区的汉族人开始学习满语,很多满族人也开始学习汉语。因此东北本地人对于东北方言中包含的满语词素,不用翻译就可以知道其表达的意思。比如,“光棍儿”的意思是“单身”;“装蒜”就是“装相”;“勒大脖子”其实指的是“勒索”;“大估景”可以被理解为“大约”。

东北方言是我国七大方言之一,具有独特的魅力,展现出东北地区独特的自然文化和历史文化。东北方言的语言体系比较完整,它简洁、生动、形象,粗犷豪放而又幽默风趣,有着极强的生命力。东北话发音灵活多变、表意准确,句子简短却充满情趣,也吸收了大量源自于少数民族风俗文化的词语,呈现出别具一格的语言特色。东北方言本身不仅是一种文化,更是语言的根基,是一种社会需要,也是一种情感,具有独特的使用价值和文化价值。而社会的进步、人口的迁徙,以及少数民族语言的融合与外来语的渗透,都对东北话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东北人要走出东北,走向全国乃至世界,语言是扩大交际的根本手段。可以相信,东北方言会以其独特的魅力为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化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1] 罗常培.语言与文化[M].北京:语文出版社,1989:28.

[2] 高名凯.语言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135.

[3] [德]海德格尔.在通向语言的途中[M].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199.

[4] Halliday,Michael.Language as Social Semiotic:The Social Interpretation of Language and Meaning[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110.

[5] 辞海[K].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3534.

[6] Halliday,Michael.The Users and Users of Language in Varieties of Present-day English[M].London:Macmi-llan,1973:18.

[7] 贺巍.冀鲁豫三省毗连地区的方言分界[J].方言,1986,(1).

[责任编辑:王 昊]

H172.1

A

1007-4937(2017)05-0151-03

2017-05-28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经费专项资金项目“东北方言的英译研究”(2572015cc08);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重点研究课题“跨文化视域下英语课堂非言语交际研究”(WY2016040-B)

王宇(1980—),女,河北青龙人,副教授,从事英美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王丹(1967—),女,河北抚宁人,院长,教授,从事语言学、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

猜你喜欢

方言东北词汇
方严的方言
MADE IN CHINA
Make ’Em Laugh
方言
每到冬天,东北就变成了“冻”北
本刊可直接用缩写的常用词汇
一些常用词汇可直接用缩写
说说方言
留住方言
本刊可直接用缩写的常用词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