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域文化与大冶方言词汇

2017-03-06

华中学术 2017年2期
关键词:方言词语

熊 雯

(中国计量大学外国语学院,浙江杭州,310018)

邢福义先生在上世纪90年代初曾高度概括了语言和文化的关系。他指出:语言是文化的符号,文化是语言的管轨。好比镜子,不同民族的语言记录和反映了不同民族特定的文化风貌;犹如轨道,不同民族的特定文化,对不同民族的语言的发展起着制约的作用[1]。语言诸要素中词汇对社会文化的反应最为敏感,最易受到社会地理环境、风俗习惯等文化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位于湖北省东南部“冶金走廊”腹地的大冶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多彩的文化。三千多年的青铜冶炼史,一千多年的建县史和一百多年的开放史赢得了“百里黄金地,江南聚宝盆”的美誉[2]。这些独具魅力的地域文化给隶属赣语系的大冶方言带来的影响在词汇中有哪些表现呢?我们将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考察。

一、地理类词语

大冶地处丘陵地带,山多平地少。境内水系丰富,湖泊遍布。矿产开采与冶炼历史悠久,是有名的青铜发祥地,主要产铜和铁。随着大冶地区三座古城遗址——五里界城、鄂王城、草王嘴城先后重现于世,愈加印证了铜绿山古铜矿成就的先秦“冶金走廊”的存在。经考古学家鉴定,三座古城分别属于春秋、战国、西汉时期,恰好与铜绿山古铜矿开采冶炼的时代相呼应[3]。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特征对大冶方言词语产生了明显的影响。从调查来看,这些词语的命名理据基本上都来源于此。

大冶方言中有不少与普通话形式不同的关于山地现象的词语。比如:山包(小山)[4]、山仔(小山,金牛话)、山头(大山)、山头尖(山顶,大箕铺话)、后背山(后面的山)、山□[xa53]角落(偏僻的山沟)、墈[ku53](山坡、土坡,高一点的叫“高墈”)。从这些词语中可以看出大冶对山地形貌的描述。另外,直呼山名的也有很多。比如:东方山、铁山、青龙山、铜绿山、灵峰山、天台山、马叫山、龙角山、小雷山、宫台山、五峰山、大石山、大广山、茗山、长岭、朱山、黄坪山、云台山、秀山、黄大山、钟山、狮子岩。

水系丰富也是大冶地理的一大特点。全市湖泊星罗棋布,反映到方言词汇,就有了一大批与水有关的词语。例如:港(河)、塘(水塘)、水库堤/湖堤/堤(河堤)、湖叉子(大湖泊的小分支)、涧子水、堰沟(水渠)。与水相关的地名有河口、高河、湖山、金湖、泉塘、杨背塘、黄金湖、尹家湖、三山湖、栖儒桥、姜桥、纪家桥、罗家桥、张胜桥、马栏桥、四顾闸、东沟、西沟李、小泉雷、双港口,等等。

大冶作为世界青铜文化的发祥地,其矿产非常丰富,因此方言中有关矿产的词汇也很多。比如:垅口(矿山的采矿口)、井口(矿井)、品位(矿石的纯度)、一个金属(一吨选好的纯矿,一个铜金属指一吨纯铜)、尾砂(选矿后留下的矿渣)、尾砂坝(存放尾砂的地方做的坝,以防尾砂流出)、选厂(选矿厂)。有关矿产的地名有铜山口、铜绿山、铁山、金牛、金山店、矿山、铜矿,等等。

另外还有一些较有特色的地理名称。比如宋家垴、刘家垴、冯家垴。这里“垴”是平地的意思,有平地的地方有村庄,因而起名的时候将姓氏加“垴”形成村庄名。毛铺、何夕铺、张明铺、胡铺、下田铺,这些带有“铺”字的地名,说明这个地方有商铺,有商业的地方就有人聚居,因此居住在这里的人们就将姓氏加“铺”形成村庄名。下谈畈、西畈,其中“畈”的命名理据源于“畈”的田地之意;马新屋、柯家屋、新屋下、黄家大屋,这些带有“屋”的地名,则源于“屋”的房子之意。

在大冶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富有诗情画意的山水风情孕育出了许多美妙动人的民间传说。大冶人出于对自然风光的热爱和眷念故土之情,抓住这些自然景物的某些形貌与特征来借景抒情。其中主要是有关地名的由来:乡镇有保安、金牛、换绦桥、还地桥、灵乡、马叫等,桥有白马桥、女儿桥等,山有沼山、大茗山等,寺有龙泉寺、系牛寺等,湖有保安湖、梁子湖等[5]。这些地名各有故事,虽多是附于口口相传的假想,但无不浸染着浓郁的地域文化色彩。

二、饮食类词语

大冶在长江以南,粮食以水稻为主,因此,这里的食物命名很多都与米相关。尤其是在过去物资并不丰富的时期,大冶人用大米做出各种各样的主食及小食,创造了很多与此相关的词语。这些词语不仅反映了大冶的饮食结构,也表现出了大冶人民的心灵手巧,彰显着大冶米食文化的智慧。比如:硬饭(煮得比较硬的饭)、□[la35]饭(煮得软的饭)、现饭(剩饭)、烫饭/烫饭粥(用汤或水煮的剩饭)、锅巴粥(锅巴和米汤一起煮成的粥)、油盐饭(用油和盐炒的剩饭)、嗒巴饭(煮得很稀的饭)、□[o13]米饭(用陈年谷子碾成的米做的饭)、苕饭/薯饭/薯子饭(米和红薯一起煮的饭)、苕粥/薯粥/薯子粥(米和红薯一起煮的粥)。

除了米饭外,大冶人还将大米用炒、爆或碾的方法制成粉状食用,做成各种食品。由大米加工成的食物有:米泡(大米炒成的膨胀食物)、米泡坨(米泡裹上糖做成的球状食物)、米折子(大米碾成粉做的米粉)、米粉肉(粉蒸肉)。谷子碾成大米的时候,有些被碾破成了碎米,被称为细米。大冶人不会浪费这些细米,把它熬成粥吃,叫细米粥。另外还可以将这细米磨成粉做成细米粑,或者掺进其他东西,做成各类粑,如美味的蒿子粑,就是把蒿菜加工后与细米粉一起做成的。

大冶人食用糯米的方法也很多,除了常见的糯米饭、糯米粥、粽子外,也可以像大米一样,碾碎成粉做成各种可口的食物。如:糍粑(保安一带舂糍粑最负盛名)、糖坨(糯米粉沾上芝麻油炸出的球状食品)、油酥(糯米粉搓成条状油炸而成的食物)、糯米圆子(糯米粉包馅做的丸子)、印子粑(用小米粉在粑印上做成的粑,刘仁八、殷祖一带特产)、菩萨粑(用来供奉菩萨的粑,殷祖特产)、过年粑(专为过年做的耙)、雪枣(用糯米、糖等制成的圆状食物,有些地区也叫京果,保安地区较多)。

大冶虽多丘陵,但可耕地也不少。农作物除了水稻,还有小麦、高粱、玉米、花生、豆子、红薯等。许多与此相关的词汇都折射出了大冶饮食文化的多样性。

首先是小麦。小麦碾成面粉后,除了常见的面条、水饺、馒头和包子之外,还可以做成很多美味小食。比如:清汤(馄饨)、嘎条(麻花)、糊面(把面条碾碎煮的面)、油面(和面时加入一定比例食用油而制成的面条)、麻将馍(麻将大小的馒头)、过门咵(面粉做的面皮,中间切一刀,再翻过来炸熟)、麦子糊/麦穗糊/粉子糊(面粉糊)、面烙(小麦粉做的饼子,两边烤熟)、泡饼(面粉做的发酵的饼子)、猪油饼(面粉加上猪油和肉等煎的饼子)、番瓜坨子(南瓜和面粉疙瘩煮成的粥状物)、烤粑/锅盔(烧饼,保安话叫梭子)、小麦粑(面粉发酵做的饼)、粑皮子(面粉煎的薄饼)。

其次是红薯。大冶的红薯大致有红心苕、白苕、番瓜苕、洋芋苕、哈巴苕/荸荠苕等种类。红薯是这里重要的粮食作物,除了常见的直接煮或烤的做法之外,还可以加工切片后晒成干苕片,或切丝晒成干苕丝,用煮、炒或炸的方法食用。此外,还可以将红薯碾制成粉,即粉末状的苕粉,做成各种食物。比如苕粉丝,但由于制作苕粉丝时需要专门的设备,所以一般家庭只是将苕粉做成一些易于制作的食品。如苕粉肉(红薯粉调水煎成的一种肉状食品)、苕粉糊(红薯粉煮成的稠状汤)、苕粉料子(苕粉做的小条块食品)、苕粉圆子(红薯粉做的丸子)、鱼面(用鱼肉和苕粉做成的面条,吃时有鱼肉的香味,还地桥、黄金湖特产)。此外,在油炸肉丸子的时候也会放些苕粉,让丸子更有嚼劲儿;平时做肉丝、肉片的时候,也会将肉片或肉丝裹上些苕粉,使之在炒或煮的时候更嫩滑,起到类似生粉的作用。

红薯在大冶被称为苕,这显然不同于其他赣语区或福建及周边方言区中所说的番薯[6],而与邻近西南官话区的武汉方言称呼一致。苕在粮食紧缺年代充当重要的口粮,其外表虽不华丽,甚至有点难看,但它实心饱满,个个沉甸甸的,因此大冶人还用它来形容大、蛮的样子,如“苕大一个人”,这一现象在其他方言区也有反映。比如,武汉方言中“苕”含有愚蠢的意思,骂人愚蠢、迟钝,就说“你真是苕!”这一词义的来源可能和其傻大憨粗的外形及不择地、易丰收的习性有关[7]。

此外,还有高粱、玉米、荞麦等杂粮,这些杂粮在大冶也常被磨成粉制成各式食品。一般做成各类饼状的粑,如高粱粑、玉米粑、荞麦粑;也可以煮制成糊糊,如高粱糊、玉米糊、荞麦糊。

大冶境内湖泊密集,面积比较大的有保安湖、大冶湖、三山湖等。小湖泊就更多,自古渔业较发达。在漫长的文化浸润过程中,这里产生了一大批相关的特色词语,比如鱼类词语有:喜头鱼(鲫鱼)、鲩子/混子/青鲩子(青鱼)、黄鲿/河鲿(黄颡鱼)、鯚鱼(鳜鱼)、鲶爬(鲶鱼)、财鱼(乌鳢)、鲢子皮(鲢鱼)、胖头鲢子(胖头鱼)、黄鳝(鳝鱼)、鱼秧(鱼苗儿)、脚鱼(鳖)、螺蟹/铁蟹子(山螃蟹)、蟹子(河螃蟹)、鳡子(鳡鱼)、鳑鲏(一种扁的小鱼)、鳊鱼、嫩子(一种圆身多肉的小鱼)、苕巴嫩子/麻麟嫩(身有小点的灰色小鱼,保安话叫乌缩子)、餐子(鲦鱼)、红尾子(带有红色尾巴的扁形鱼)、翘嘴白(翘嘴红鲌)、麻虾(小河虾)。此外还有一些鱼类食品词语,比如:糍粑鱼(新鲜鱼撒盐腌制而成)、风干鱼(新鲜鱼撒盐后风干而成)、鱼圆子(鱼肉做的丸子)。

至于蔬菜瓜果豆类,除了新鲜食用之外,大冶还有腌制的习俗,与此对应出现了一些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词语。比如用来腌制蔬菜、豆制品的陶器用具:潽水坛。腌制的食品主要有:酸豇豆、萝卜窖子、腌芥菜、酸刀豆、腌马草蛋、腌黄花菜、腌菱角菜、腌苕叶、泡老包菜叶子、泡雪里蕻、泡红菜薹、腐乳、豆豉等。

此外,大冶地处丘陵地带,境内山地遍布,植物繁茂,野生动植物较多,由此也产生了系列特色词语。比如:马草蛋(马齿苋,金牛话叫马子蛋,保安话叫麻雀子蛋)、马泥丹、红花草、苕草、王八儿菜、细线、地儿菜、家家和、枸杞蕻、大麦蒿、细米蒿、水竹笋、大麦笋等野菜,地菜菇、麻菇、枞树菇、火炭菇、绿豆菇、番豆菇、芝麻菇、打伞菇、胭脂菇等野生蘑菇,茅针、茅草腚、刺蕻子、桑枣、乌苞(野树莓)等野生可食植物,麻兔、麂子等野生动物。

在地域文化管约下出现的方言词汇,反过来也反映着一个地区的地域文化风貌。通过上面列举的大冶方言的食物类词汇,我们大致能看出大冶人的日常饮食特点。

三、农业生产类词语

大冶的传统农业生产主要依赖手工劳作,耕作过程复杂艰辛,相应的特色词语比较准确地反映出了农民传统的生活、生产状态。在今天生产力发展迅速、现代农业机械广泛应用的背景下,这些词语体现出的传统农耕细节和习俗,理应铭记在大冶发展的史册中。

大冶以种植水稻为主,从一颗颗种子到一粒粒大米,至少要经历耕田、播种、收割、碾米等四个阶段,再做成各种大米类食物,整个过程相当繁杂。由此也出现了很多相关的农事词语,这些词汇折射出了大冶传统的农耕文化。

有关农事的词语,比如:耙田、耖田(整理犁后高低不平的田地)、浸种、下种/撒谷种(把谷种撒到田里)、绗苗(谷子出芽后育苗,保安话叫和苗)、扯秧、下秧/打秧(把扯出的秧丢到田里)、栽田/插田(插秧)、薅稗/薅草(除草,陈贵话叫除稗)、下肥/沃肥(施肥)、打谷/刷谷(收割谷子后把谷籽打下来)、禾场(晒谷场地)、打草滚(整理收割后留有稻谷的田地)、复晚(种晚稻)。

有关农具的词语,比如:(铁)刨/钢刨(刨地的工具,一般用作除草)、刮刨(平秧的工具)、挖锄(锄头)、耖/耖子(耖田的木制工具,底端有方铁片的齿)、麻刀(去除麻皮的刀)、打笼头(牛笼嘴)、碓臼(碾米器具)、铁碗(碓臼中可盛粮食的部分)、风扇(扇车,用来鼓风去除稻谷杂质的器具)、水叉(整治水田的铁叉)、麻筛/筛子(用来筛选谷麦、缝隙较大的竹制筛子,保安话叫太筛)、筛箩(用很细的铁丝编成的孔很小的筛子,专用来筛粉)[8]、枪担(类似扁担、用来挑稻捆等的农具)。

上述词语显然都是对传统农耕文化的反映。农事由耕作开始,农耕中常用犁、耙、耖等农具。翻田开土,弄碎整平,再用锄头整治出一块块的秧田。同时还要及早浸种,然后用簸箕把发芽的谷种撒到秧田,绗苗后再拔秧。拔好的秧苗捆成小把,挑到田间,开始插秧。插好秧后,要适时灌溉、下肥、薅稗。秧苗幼小时可用刮刨来除草,长高后就只能手工根根拔除了。稻谷成熟时,先用镰刀收割,接着把谷粒打下来,装入篾箩,挑到禾场,用耙子摊匀,晒干后再用风扇扬出瘪谷,留下饱满的谷粒。接下来是碾米,没有机器时就用石臼和铁碗舂米,碾出米后,再用风车或筛子除去米糠,米存于缸中,糠用作猪食。平时舀米用升和斗两种量器(一斗等于十升,一升大约一斤)。如果要做糕类食品,还要把米粒磨成米粉,没有机器时用的是石磨。磨粉时,石磨下放竹制的皮箩,将米粉贮装起来。

大冶的气候水土适合双季稻,即一年播种两次,这些繁琐的劳作要重复两次。大冶话中的“双抢”顾名思义指抢收抢种。早稻收割的时候正值酷热的夏天,人们白天抢收割,晚上就在禾场打谷,常常是通宵达旦地劳作。稻谷打好还要忙于翻地、打草滚、复晚。晚稻收割已是深秋,天气微寒,人们依然重复着这些工序,并且还要在种水稻的田埂上种些芝麻、黄豆等杂粮。再加上蔬菜的种植,农民劳动时间之长、强度之大可想而知。数千年延续至今,这种农耕模式也有所变化。以前粮食产量不高,又时遇灾害之苦,人们尽管种两季稻也未必能丰衣足食。而现在随着品种的优化及机械的运用,粮食产量大幅提高,很多家庭已不再种早稻,一季晚稻即可满足家庭所需,但在这种文化土壤上产生的词语却依然留存。

四、生活器具类词语

生活器具源于客观需要,其命名自然也受到客观现实的制约,能反映出一个地区的自然环境、生活习惯及社会文化等因素。大冶的生活习俗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从下面的词语可以约略看出。

(1)竹制用具。大冶地处丘陵地带,雨量充沛,林木茂盛,有黄坪山林场、云台山林场等大型林场。方言中的林木类词语也较多,尤其与随处可见的竹子相关的词语更是被频繁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比如下面竹制用具的词语:苇子(囤)、篬/箩篬(竹编的筐,大的叫篬,小的叫筛箕)、细簸箕(筛谷子等作物用的簸箕)、筲箕(洗米菜用的竹制小筐)、筛箕(簸箕)、卡盘(编制很密的竹制篮筐,用来装小物件,保安话叫卡子)、鞋簸儿(装鞋子用的簸箕)、平篮(竹编的篮子)、广提篮(口较大的篮子,金湖话)、水竹篮(细竹子编的篮子)、四脚篮(带四个支撑点的竹篮)、皮箩(用竹片制成的高密度的框子)、箩子(可用来挑菜的竹筐)、揺箩(竹编的摇篮)、箢篼(用来挑东西的圆形竹筐)、土箢(用来挑重物的竹筐,一端开口)、连杖(用来拍打豆荚等使之开裂的农具,保安话叫棉杖)、槎帚(竹制的扫帚)、烘笼(竹篾片做的笼子)。从这些竹制用具可以看出竹子在大冶应用广泛的地域特点,也体现了大冶人善于利用竹子的习俗。他们用篾刀(削竹子的刀具),将竹子削成竹片或竹条,再编制成各种大小不一的筐、篮子等。它们被用来储装物品,大至各种粮食,小至针头线脑;还被用于生产劳动,如土箢、连杖;也可用于日常生活,如槎帚、烘笼。

(2)炊事用具。前面所举的食物类词语,反映了大冶的饮食文化特点,而炊事用具类词语,则进一步表现了这里的生活习俗。比如:蚌壳瓢(用细长贝壳做的勺子,放在盐罐里舀盐用)、葫芦瓢(葫芦剖开而成的瓢)、火叉/火钻子(用来通炉子的长形金属器具)、火钩子(用来通炉子的带钩的金属器具)、砂煨子(砂锅)、钢精锅(烧水的大锅,一般是铝制的)、甑(蒸米饭的木质器具)、炉罐(土陶罐)、铫子(水壶)、筒子(小孩吃饭用的竹制或木制小碗)、钵子(土陶做的大碗)、丝瓜络(晒干的丝瓜制的洗碗工具)。这些都是厨房里的日常用具,有些现在已经不用了,但在过去,它们都是非常实用的器具。比如,有烧煤炉用的钢精锅、砂煨子、卤罐;有烧柴火用的顶罐、甑;有做饭用的油罐、盐罐、蚌壳瓢;有吃饭用的缸子、钵子;有洗涮用的瓷盆、丝瓜络、葫芦瓢;还有炉灶用的各类工具,如火叉/火钻子、火钩子、火钳等等。

综上可知,大冶方言的这些地理类词语、饮食类词语、农业生产类词语、生活器具类词语,凝聚着本地的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内涵,透过这些词语可以了解大冶的相关文化现象,鲜明地体现出本地的地域文化特色。

*本文得到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湖北中西片语言问题研究”【2015JJD740012】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汉语方言的比较范畴和否定范畴”【12JJD740013】基金资助。

注释:

[1]邢福义:《文化语言学》,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0年,第1页。

[2]大冶县人民政府县志办:《大冶县志》,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年。截至2013年,大冶市辖3个街道、9个镇、1个乡(东岳路街道、金湖街道、罗家桥街道;金牛镇、保安镇、灵乡镇、金山店镇、还地桥镇、殷祖镇、刘仁八镇、陈贵镇、大箕铺镇;茗山乡)。

[3]王再雄、刘佳、罗臻:《穿越三千年,铜草花依然绽放》,《黄石日报》2010年4月9日。

[4]括号内的小字是相应的解释,符号“__”表示同音字,“□”表示有音无字,“/”表示前后意思相同,凡限于某个方言点的词语另有注明,下同。

[5]柯小杰:《大冶传说》,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年,第2页。

[6]李如龙:《关于方言与地域文化的研究》,《泉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第49页。

[7]袁丽:《湖北方言中的“苕”(sháo)》,《安徽文学》2009年第11期,第289页。

[8]汪国胜:《大冶方言语法研究》,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146页。

猜你喜欢

方言词语
方严的方言
容易混淆的词语
容易混淆的词语
方言
找词语
词语ABC
说说方言
留住方言
哪些方言有利于经商
简论天祝方言亲属称谓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