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F-500i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在尿液有形成分检测中的应用价值
2017-03-06蔡德康
蔡德康
(云南省文山州人民医院检验科,云南 文山 663000)
临床研究
UF-500i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在尿液有形成分检测中的应用价值
蔡德康
(云南省文山州人民医院检验科,云南 文山 663000)
目的探讨UF-500i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在尿液有形成分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7年8月于我院门诊就诊的300例患者的尿液标本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将每例患者的尿液标本分成均等的2份,全自动组运用UF-500i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进行检测,而显微镜组则运用显微镜进行检测。本次研究检测工作均由同一位主管检验师完成,观察两种检测方法,并比较两种检测方法取得的WBC、类酵母菌、RBC、EC、CAST、结晶及等指标的阳性符合率。结果两种方法对类酵母菌及结晶的阳性检出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自动组RBC、WBC、EC及CAST检出率显著高于显微镜组,组间数据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UF-500i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在尿液有形成分检测中具有操作简便、敏感度高及准确率好等优势,检测视野广阔,是显微镜检测视野的10倍左右,用于尿液有形成分检测具有突出的高效性及准确性。
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尿液有形成分;显微镜;应用价值
本文选取2017年1月-2017年8月于我院门诊就诊的300例患者的尿液标本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旨在探讨UF-500i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在尿液有形成分检测中的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2017年8月我院门诊就诊的300例患者的尿液标本作为本研究的对象,将每例患者的尿液标本分成均等的2份,全自动组运用UF-500i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进行检测,而显微镜组则运用显微镜进行检测。患者的尿液标本均≥20 mL。本次研究选取的仪器为OLYMPUS-CX31显微镜、UF-500i全自动尿沉渣检测仪及上海精密仪器仪表有限公司生产的H2500R离心机,所有的试剂为UF-500i的配套试剂 。
1.2 方法 本研究检测工作均由同一位主管检验师完成,检测工作必须在标本采集后的2 h内完成。UF-500检测:嘱咐病患取晨起中段尿20 mL,采集工具为一次性尿杯,将每例患者的尿液标本分成均等的2份。对尿液标本进行检测前,运用手动模式进行质控的高低值检测,以确保质控质量[2]。然后将标本放置到UF-500i全自动尿沉渣检测仪中进行检测,同时记录黏液丝、WBC、类酵母菌、RBC、EC、CAST、结晶及等指标的阳性符合率。显微镜检测方法:将采集到的另一份标本及时放置到离心机中,400g进行尿液离心5 min,将上清液除去,留下约0.2 mL的沉淀物,运用一次性吸管吸取20 μL将其滴到玻片上,用18 mm×18 mm的盖玻片将其覆盖后进行镜检,低倍镜观察全片,再用至少20个视野的高倍镜对标本进行仔细观察,细胞检查通常使用10个高倍视野观察,管型检查通常运用20个低倍视野观察,以其的平均数做报告[3]。
1.3 评价标准 观察两种检测方法,并比较两种检测方法取得的黏液丝、WBC、类酵母菌、RBC、EC、CAST、结晶及等指标的阳性符合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2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种方法对类酵母菌及结晶的阳性检出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自动组RBC、WBC、EC及CAST检出率显著高于显微镜组,组间数据有统计学差异(P<0.05)。
3 讨论
目前临床使用率及准确率较为突出的尿样本检测法是显微镜检测法。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种方法对类酵母菌及结晶的阳性检出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自动组RBC、WBC、EC及CAST检出率显著高于显微镜组,组间数据有统计学差异(P<0.05)。由此可见,UF-500i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在尿液有形成分检测中具有操作简便、敏感度高及标准率高等优势,检测视野广阔,是显微镜检测视野的10倍左右,用于尿液有形成分检测具有突出的高效性及准确性。
[1]宋创业, 李润奇, 陈加琳, 等. UF-500i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检测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尿路感染的效果观察[J].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6, 29(2): 1082-1084.
[2]Zhao Y. The mysterious relation between inflammation and prostate cancer [J]. Infect Intern, 2017, 6(1): 8-12.
[3]郑卫东, 肖郧, 郭亮, 等. Sysmex UF-500i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故障及排除[J]. 医疗卫生装备, 2015, 36(4): 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