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遗”视域下的中国杂技保护

2017-03-06吴璇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杂技与魔术 2017年1期
关键词:非遗杂技名录

◎ 文︱吴璇(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非遗”视域下的中国杂技保护

◎ 文︱吴璇(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个现代国家弘扬民族精神的必然诉求,以“非遗”视角来科学地保护中国杂技,是保护灿烂悠久中国传统文明成果之需,也是保护传统民族文化之需,更是构建和谐社会之需。

2004年,我国正式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11年2月25日,我国人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由此正式拉开了我国“非遗”保护的大幕。

中国杂技“非遗”保护厚积薄发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内涵丰富,表现形式多样。国务院先后于2006年、2008年、2011年、2014年命名了四批国家级“非遗”名录,总计1372项,其中杂技16项。第一批4项,分别是吴桥杂技、聊城杂技、天桥中幡(扩展项为安头屯中幡、正定高照、建瓯挑幡)、抖空竹;第二批8项,分别是左各庄杆会、戏法(赵世魁戏法)、建湖杂技、东北庄杂技、宁津杂技、马戏(埇桥马戏)、风火流星、绸吊;第三批2项,分别是高杆船技、口技;第四批2项,分别是武汉杂技、幻术(傅氏幻术、周化一魔术)。

纵观杂技由萌芽至表演艺术的发展,可以看到一部厚重的中国传统文化活态流变史。无论是从劳动技能中走出的杂技——飞技板、舞流星,从农牧生活中走来的杂技——马戏与动物戏,从战斗中走来的杂技——蚩尤戏和角抵戏,从祭祀活动中走来的杂技——巫傩,从游戏娱乐中走来的杂技——投掷节目的鼻祖“击壤”;还是从民间走入宫廷的杂技,从时间和空间上看,杂技在历代都不仅是开化民智和民风的一面镜子,也是传统文明放射的一抹夺目彩霞。

从“非遗”保护价值来看,中国杂技艺术既是特定民族性、地域性的产物,又深深浸润、陶冶着我们民族的感情、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它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和民族性格,中华文明繁荣发展的不竭之源。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杂技节目形成了11种艺术门类:形体表演类(武术、跳板)、平衡技巧类(晃板、高台跳车)、耍弄表演类(舞流星、转碟)、高空表演类(空中飞人、走钢丝)、仿声技巧类(拟动物飞禽叫、飞机大炮轰炸声)、魔术表演类(手彩魔术、道具魔术、古彩戏法)、滑稽表演类(抢椅子、摔死人)、气功表演类(开山劈石、双风贯耳)、马术表演类(关公劈刀、撂索)、驯兽表演类(驯虎、驯熊)、乔装动物类(狮子舞、龙舞)。虽然目前中国杂技呈现繁荣发展状态,可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依赖口传身教加以传承的杂技正不断消失,许多濒临消亡的传统技艺期待着我们的保护。

保护路径:主体+多种方式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包括遗产的确认、立档、研究、保存、保护、宣传、弘扬、传承和振兴。杂技的“非遗”保护要把项目名录作为保护工作的主体,同时实施记录式保护、活态式保护、研究式保护、传播式保护、生产性保护、整体性保护、品牌性保护等多种方式。

大力加强“非遗”四级名录体系建设中的项目申报工作,找准保护工作主体。尤其在国家级、省级名录申报中,要精准归纳名录主体的主要内容,同时重点挖掘其蕴含的独有历史价值、学术价值、艺术价值、精神价值、社会价值等。如国家级名录《赵世魁魔术》申报书中主要内容归纳为:以出神入化的“罩子”绝活著称;偏重手彩,表演变幻莫测;北方方言式对口说白,幽默诙谐,妙趣横生;许多传统“黑活”节目国内已绝迹;表演避实就虚,声东击西,有特殊的手、眼、身、法、步、口、抢、裁、粘、续和托等技巧,风格细腻,神秘稳焦虑,重要的是尽量避免魔术表演中的挑战性质,切忌形成一种对观众的心理优越,以分享的态度去呈现魔术或许是一个可行的办法。简单地说,“我”不是因为懂得多来欺骗“你”,而是想和“你”一同感受一次有趣的、独特的经历,虽然这个经历对“我”来讲也许并不新奇。关于技巧,笔者认为,应当在隐蔽技巧的同时,让观众感觉到表演者的“训练有素”。作为魔术表演者,需要隐蔽的是“秘密的动作”,而对于其余的行为则尽量显得专业。魔术用品的清洁(某些特殊情景魔术除外),流利自然清晰的措辞,轻巧不做作的物品持拿,着装与魔术需要的匹配等,都能提供给观众“专业感”,从而产生一种权威,导致艺术的认同。

当然,以上设想并不能使魔术一下就与经典艺术具有同等的艺术地位。用一种生成论而不是命定论的心态去面对我们的手艺,好好运用它的“神秘”特质,不过度依赖其他艺术形式,让魔术不止在表演者,更在欣赏者层面向着艺术生成,这应该是每位魔术师的使命。

猜你喜欢

非遗杂技名录
2022.3上榜派出所名录
太极拳列入联合国非遗名录
陶行知教育名录
空中杂技师
看杂技
同贺名录
老鼠演杂技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