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视角下包装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2017-03-05

湖南包装 2017年2期
关键词:应用型课程体系学科

李 永 刘 姝 赵 红 王 硕

(齐齐哈尔大学,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6)

创新视角下包装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李 永 刘 姝 赵 红 王 硕

(齐齐哈尔大学,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6)

创新形势下为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响应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社会需求,同时结合包装工程专业的学科特点,提出了创新视角下包装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方案:通过按轻工技术学科大类招生,增加学生二次选择专业的机会,在此前提下探索新型“1.5+1.5+1”的培养模式。通过有计划地增加包装工程专业实践环节教学比例,充分体现实践教学对理论教学的反馈作用,提升学生实践操作技能,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向,体现包装工程专业学科特色,同时注重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

包装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性;应用型;复合人才

创新就是打破思维定式,在现有基础上进行革新。美国是最早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国家,1947年哈佛大学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为MBA学生开设新创企业管理课程。国内的创新创业教育是从1999年清华大学举办的创新创业大赛开始的,迄今为止,很多国内高校都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列为本科生创新学分或必修学分。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根据市场的发展,应用型工科专业有针对性地调整和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创新能力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当前普通高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环节。如何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全面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素质,成为了普通高等院校亟需解决的问题。当前,国内包装工程专业以创新为前提的教学改革和实践不断涌现。齐齐哈尔大学是国内成立包装工程专业比较晚的院校,在借鉴国内外其他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中不断成长成熟。在人才培养中经历了3次修订,逐步形成了“1.5+1.5+1”的应用型培养模式。这样更能体现学生在本科生教育阶段的自主学习和创新性学习。将学生大学4年的学习时间进行合理地分割,有计划地调整并突出实践教学和创新性思维训练的环节。在不断实践和探索过程中,通过从实施大类招生、“1.5+1.5+1”的应用型培养模式、“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3方面入手,有效地解决了包装工程专业中存在着应用型人才培养思路不清晰、实践教学环节相对薄弱、学生动手能力差、人才培养不符合市场需求的问题。

1 新形势下包装工程专业按学科大类招生

从一定程度上讲,按学科大类招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从国内外高校学科和专业的改革和发展来看,学科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趋向于向综合化的方向发展。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应该是:注重基础教育、强化通识教育,提升专业教育。从社会需求和时代发展来看,视野开阔,知识面广,适应能力强,具有分析、探索、创新能力的人才越来越受到青睐。当今社会,高等教育已经不再是一次性教育,更多地体现出终身教育的特点。通过大学4年的学习,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水平,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不断求索创新的素质和能力,培养学生适应环境、改变环境的能力。

包装工程专业具有很强的应用性,既有自然科学属性, 又有社会科学属性, 同时也具有交叉、渗透、边缘、群体学科支撑的特点[1],对于包装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探索,必须基于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为前提。按学科大类招生并不是相近专业的简单归并,而是涉及到不同专业之间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的深刻变革,是适应新形势下教育教学的改革和深化。按学科大类招生具有很多优点,因为1.5学年以后分专业是按照前面学习的成绩和状况,结合学生自己的兴趣和个人志愿来分,这样就可以对学生学习起到很好地促进作用;与此同时也是对两个专业的专业教师地促进,遵循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如果某个专业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培养的人才得不到社会认可,就会面临生源减少的问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督促和监督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按学科大类招生对专业和学科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对于学生而言,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二次选择专业,真正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发展方向。

针对时代特点,在新一轮的人才培养过程中,齐齐哈尔大学包装工程专业与轻化工程专业试行轻工类学科大类招生,坚持“厚基础,宽口径”的原则,强化学生基本素质培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东北地区包装印刷行业经济结构变化为依据。突破单一学科设置模式,实行按轻工大类专业招生,增加学生二次选择的机会。建立了“普通教育必修课程+学科大类基础必修课程+专业基础必修课程+专业限定选修课程”的新型模块化课程体系。为了满足学生发展个性化的要求,同时配合开放选课制度,本科生导师制度,专业分流制度等。结合包装工程的技术发展趋势,依托齐齐哈尔大学化工和材料的学科优势,在学科大类基础必修课程平台中增加基础化学和化学实验的学时,强化轻工类学生化学基础。

2 “1.5+1.5+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高等学校的任务是培养人才,对于包装工程专业而言,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复合人才尤为重要。如何培养出能够适应时代潮流发展,系统掌握包装理论与系统设计的人才,是所有高校包装工程专业面临的首要问题。按学科大类招生只是形式和手段,必须有与之相对应的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做支撑。为此,在进行充分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齐齐哈尔大学包装工程专业提出了“1.5+1.5+1”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所谓的“1.5+1.5+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按学科大类招生的前提下,不分专业不分方向,学生入学之后一年半为普通教育必修课程和学科大类基础必修课程,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和兴趣爱好,可以在一年半之后有选择性地选取专业和方向。并且在相应专业学习一年半的专业知识(包括专业必修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最后一年时间为实习实践环节,充分增加学生深入企业、参与生产的机会,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技能,培养专业基础知识过硬、实践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型复合人才。

“1.5+1.5+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应对当前学生动手能力不足、创新能力缺乏等问题而提出的。当前学生缺乏内在创新驱动因素,一方面由于某些高校在创新创业方面提供的平台有一定的局限性,另一方面由于高校与企业合作不够深入,没有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充分融入企业、事业单位等社会力量,不利于为学生们提供多样化的创新创造平台[2]。通过将理论课程前移,大四一年以实践课程为主的方式,充分增加学生深入企业、了解企业的机会,搭建学校和企业之间的高效平台,遵循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的螺旋上升过程,通过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修订,增加实践环节的比重,改变传统的“重理论教育、轻实践培养”的弊端,真正做到专业知识、实践技能、综合素质并重的培养理念。

“1.5+1.5+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借鉴了国外高校的经验,如美国罗彻斯特理工大学、德国斯图加特印刷媒体学院在课程设置中充分考虑学生发展多样性的需求[3]。在课程设置中适当降低了专业方向限选课的学分,增加了实践环节的比例,实践加实验环节比例达到30%。另外,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发展方向,有选择地选修包装管理、包装经济学、包装营销学等课程。

当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不断完善课程体系设置,加大教育教学研究力度,逐步探索出适合各个高校实际发展的培养模式。在课程设置中需要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工程设计能力,激发学生创新灵感。构建包装综合实验课程体系,建立包装综合实验教学方法等等[4]。同时需要专业教师强化自身综合素质,将教学研究的先进成果运用于日常的教学中,发挥积极的指导作用。

3 具有专业特色的“平台+模块”课程体系

包装工程作为一个交叉性应用学科,既要依托其他优势学科,又要注重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区别,注重体现包装工程的专业特点。目前国内外设有包装工程专业的高校,专业特色主要体现在偏机械、偏印刷、偏材料、偏设计等方面。而无论包装工程专业偏向于哪一个方向,在课程设置中都必须要面对的两个问题就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通过科学合理地安排课程结构体系,可以很好地实现学与用、知与行的统一。

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构建对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高质量应用型复合人才起着基础性、引导性和决定性的作用,是专业建设和专业发展的重要一环。在课程体系构建中如何解决好各课程之间的相互衔接,以及不同类别课程之间的比例关系是最关键的问题。在构建具有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过程中,既要夯实基础、注重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又要加强实践、鼓励创新创业技能的锻炼。基于以上问题,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中,构建了“平台+模块”的课程结构体系,对教学计划重新论证、审核。本着以学生为主体、保障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原则,并将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融入课程体系的具体构建之中。整个教学环节分为4个模块:普通教育必修课模块、基础必修课模块、专业方向限定选修课模块和实践课模块。在此基础上,构建学科大类基础必须课平台和专业基础必修课平台,其中普通教育必修课模块40.5学分,基础必修课模块52.5学分,专业方向限定选修课模块30学分,实践课模块37学分;学科大类基础必修课平台39.5学分,专业基础必修课平台13学分。通过调整各个模块和不同平台之间的比例关系,使得课程体系的框架结构和构成、具体课程的教学内容环环相扣。通过加大实践科技创新活动,将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纳入到实践教学中,作为创新学分的一部分。针对学科和专业的特点加强校企合作,建设优质的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并且真正达到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的有机统一[4]。探索试行“计划—实施—检查—改进—再实施”的实践教学质量管理模式,以此来保证实践教学质量,实现实践教学的规范化管理。

完善实践教学环节的反馈机制,实行“学校—学院—专业”三级督导制度,从制度上严格把控实践教学环节。一级学校督导,主要负责检查实践教学各个环节的落实以及是否按照教学大纲积极执行,实践教学结束后的实践教学效果如何等等;二级学院督导,主要监督指导教师或带队人员,尤其是实践教学运行情况;三级专业督导,主要负责对实践教学具体实施情况进行检查,主要包括学生技能掌握程度、实习表现情况及实习过程中作业完成情况等进行综合监督检查。通过建立和完善管理制度,规范实践教学管理,最终实现以实践教学管理带动实践教学规范化、现代化。

4 结语

实践教学管理质量受很多因素影响,加强实践教学管理工作,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实践教学管理工作永远在路上。这需要我们广大的实践教学管理工作者勠力同心,密切配合,将高校实践教学管理工作推上新台阶,向社会向国家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1] 刘胜洪.以加强实践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的思考[J].中国教育改革与教学研究,2011(5):3-4.

[2] 邓广涛等.改革实践教学管理培养创新能力[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2:6.

[3] 宋莉芳.研究型大学教学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浅析[J].教育现代化,2017(1):70-71.

[4] 胡忧,黄苏子.校企合作模式在艺术设计学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作用[J].湖南包装,2016,31(4): 49-51.

齐齐哈尔大学教学研究项目(编号:2016069)。

李永(1985-),男,齐齐哈尔大学讲师、硕士。

E-mail:liyong8572599@sina.com

2017-05-15

猜你喜欢

应用型课程体系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超学科”来啦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