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理学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体系改革研究

2017-03-04林孝松邓睿罗融融周伟牟凤云

教育教学论坛 2017年6期
关键词:研究生课程体系教学内容

林孝松 邓睿 罗融融 周伟 牟凤云

摘要:研究生教育肩负着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创造性人才的重任,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是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核心任务。以重庆交通大学地理学科为例,从课程体系优化、学科方向凝练、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变革、校内外实践平台搭建等方面对地理学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体系进行改革研究,以期进一步提高地理学研究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关键词:创新实践;培养体系;地理学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6-0105-02

培育创新能力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而创新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知之本,是获得切实体验的重要途径;实践是创新的源泉,实践是培育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必经之路。当代地理学发展趋势不断加强地理学与相关学科的耦合,拓展了地理学的应用领域,形成越来越多的新的交叉性研究方向,由此对地理学研究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也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重庆交通大学于2006年获得自然地理学硕士研究生授权点,2011年获得地理学一级学科授权点。本学科瞄准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过程中对地理学区域生态安全与环境保护、自然灾害综合风险管理、新型城镇化、地理信息技术集成及其应用等领域的重大需求,围绕西南地区地理环境特色,以高水平的学术队伍建设为核心,以优质的学生培养为目标,优化课程体系,创新教学内容,变革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创新意识;搭建实践创新平台,产学研用相结合,不断变革,以提高地理学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

一、优化课程体系,促进学科融合

根据地理学科特点及发展趋势,调整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按照从专重科研能力训练转变为科研能力与实践能力并重的课程设置理念,对地理学研究生课程体系进行变革,使研究生课程设置具有高深性、研究性、专业性、精致性和动态性特点。首先,从知识经济特征出发,与学校传统优势学科充分融合,依据学科特色方向建立富有先进性、有利于交叉地理学研究生能力培养的宽口径课程体系;其次,按照地理学一级学科制订研究生培养方案,以实践性强、更新快为基本原则,结合社会用人单位对研究生知识结构的实际需求,分层次、递进式的对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进行遴选,使开设的各门课程在加深和拓宽研究生基础理论、学科知识面和实践能力培养等方面既有分工,又相互补充。

二、凝练学科方向,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

以学院院长为核心的学科建设领导小组,将学科建设和研究生培养质量作为发展的核心,结合国家和西部地区社会需求和学科特色确定了库区生态过程与生态安全、山地自然灾害演变过程与防控、山地城镇土地利用调控与建设、3S技术综合集成与交通信息化等4个具有学科方向。其中方向1主要针对国家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需要,围绕山区生态城市建设与生态过程,积极开展三峡库区生态安全后续发展情景模拟和预警评价研究;方向2主要立足于我国西部地区,针对三峡库区危岩崩塌、公路高边坡、公路洪涝等自然灾害的发生规律、致灾机理及防治等领域开展研究;方向3主要立足我国西南山地城镇快速城镇化的迫切需求,在城镇视觉识别系统、土地供给机制、土地利用优化、城市更新等领域开展研究;方向4主要发挥学校在公路、水运交通行业上的地理学空间分析优势,結合地理学空间管理模式,综合运用“3S”技术,在公路景观与路域生态环境、公路交通与内河航运信息化等方面开展计算机信息建模、物理模型、工程应用示范等综合集成研究。

在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加强岗位目标责任制实施力度,调动导师队伍和教师队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强化责任意识和竞争意识,为创新学术团队营造良好环境和氛围;加强高层次人才的软引进,确保每个研究方向有一名在本研究领域具有广泛影响的知名专家,开展实质性的科研指导与合作,带动学科建设上水平;强化对现有学术队伍中学术骨干的培养,在内在能力提升上给予大力支持,分批次资助出国(境)进修或访学;积极引进和外聘高层次专业人才,完善学科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聘请国内外知名高校的著名专家学者担任学科名誉教授或客座教授,充实教师队伍实力。

三、创新教学内容,变革教学方法

课程教学是研究生教育和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构建研究生知识结构和能力的基本框架,对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课程教学,研究生可获取实践研究所需要的基础理论知识、基本研究方法,并可进一步拓展专业视野,有利于创新实践能力的形成。但在现有条件下,研究生任课教师具有“裁判员”和“运动员”的双重身份,课程教学内容局限于学科发展领域和任课教师的研究领域,这样必然会导致课程内容在先进性、前沿性和国际性方面表现欠缺,教学内容滞后性和重复性问题比较突出;同时,目前研究生课程教学单向灌输授课形式仍占主导地位,尤其是在学科前沿和实践教学环节等方面,过多的纯课程讲授形式不能满足研究生学习和教学既定目标的需求,也不符合现代社会对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所提出的要求。

任课教师作为课程实施的主体,需要不断认识当代研究生教育的现状和目标,精心钻研教学内容,丰富和提升课程内涵,强化自身的创新实践能力。教学内容是课程教学的核心,任课教师不但要从研究生培养的整体目标出发,进一步拓宽自身的专业面,精心挑选教学内容,而且要结合学生特点,将科学的思维方法传授给学生,为学生探索新问题、提出新方法提供基础。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维。任课教师要结合课程特点积极对传统的单向传授式教学方式进行改革,推进自主学习、专题讨论、团队工作等参与式教学方法。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要让研究生掌握现有知识,更要让他们懂得这些知识是如何获得的,并在掌握现有知识的同时,努力去发现新知识;不仅让研究生学会分析问题,更要让研究生能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综合归纳和对比,能够学会如何在学习过程中发现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演绎出新的知识,激发研究生去探索,最终达到提高创新实践能力的目的。

四、搭建实践平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结合学科发展趋势,在现有基础上建设好“地理学与智慧城镇学科科研平台”,加强高水平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积极开展新型城镇化、绿色节能、生态型智慧城市、虚拟现实技术、生态安全以及区域协调发展等热点研究;建立由教师、研究生和本科生组成的科研实践创新团队,制定学业导师和科研实践导师相耦合制度,实施以课程教学为基础、以竞赛项目为载体、以技术训练为手段的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新模式;分层次、有重点、创特色地开展普及性、专题性科技创新活动,营造科技创新氛围,打造科研创新团队,点、面结合,从广度和深度两方面提升学生的科技创新激情与能力,解决科研实践创新团队建设及运行机制问题,使学生的科研素质和科研能力得到较大提升,提高学生在就业中的竞争力。

依托校级、省部级和国家级多层次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构建由基础层、提高层和研究创新层组成的多维度竞赛体系,解决学生科研实践长期存在的多层次、多维度问题,既使参赛学生能取得更好成绩,又能保证更多的学生从竞赛中受益。基于服务交换、校企双赢理念,加强与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的联系与沟通,建立持久和牢固的互助互惠协作关系,建设一批稳定、优质、关系密切的校外实践基地,同时建立健全并规范基地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原则遴选实践指导教师:一方面要确保指导教师精力充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突出;另一方面,结合遴选人员在年龄、学历、专业方向、职业背景等方面的特点,进一步优化导师队伍结构,最终建立一支稳定、高效的实践创新指导教师队伍,既有利于指导学生实习实践,又有利于指导教师队伍向专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元林,吴卫东,刘春生,等.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3,(10):17-18.

[2]高志芳.导师团队模式下研究生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0(3):113-114.

猜你喜欢

研究生课程体系教学内容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研究生“逃课”需标本兼治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