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想”套“悬想”
2017-03-04李善玉
李善玉
《涉江采芙蓉》全诗共八句。前四句“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原道”,似写家中人思念远方游子;后四句“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又似写远方游子思念家中亲人。同一首诗作,抒情主体前后不一,思路又前后相逆,这首诗的内容令人寻味。
折芳赠人,表情达意,是我国古代常见的风俗习惯。《诗经》、《楚辞》中就多有记载。从题目来看,《涉江采芙蓉》也是一首“采芳”之作,而且采的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植物——芙蓉。“芙蓉”是荷花的别称,而荷花还有一个名字——莲。《离骚》:“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东汉王逸注云:“芙蓉,莲华也。”“采芙蓉”其实就是“采莲”。
“莲”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有着特殊的象征意义。南朝乐府诗《西洲曲》表现的是一名年轻女子思念意中人的痛苦:“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莲”者,怜也;“清”者,情也;“莲子”就是“爱你”。所以,在古代诗歌作品里,“莲”是爱情的象征。而“采莲”更是女孩子的专利,有着特殊的含意。汉乐府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将“采莲”之事表现得含蓄蕴藉而又情趣盎然。唐代白居易《采莲曲》:“菱叶萦波荷飐风,藕花深处小船通;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将“采莲”之事表现得风流婉转,美感十足。而另一唐人皇甫松的《采莲子》:“船动湖光滟滟秋,贪看年少信船流;无端隔水抛莲子,遥被人知半日羞。”则将“采莲”之事表现得直白显露,主动热情。从这些作品可以看出,“采莲”已经不再是生产意义上的劳动概念,而成了年轻女子们快乐而幸福的仪式,是女孩子示爱的行为。正如朱自清先生所言:“那是一个熱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荷塘月色》)
从“涉江采芙蓉”来看,这首诗的主题应该与爱情有关,而且抒情主体是一名女子。诗的三、四句“采之欲遗谁,所思在原道”运用设问手法,自问自答,明确表示思念远方的爱人。
按照这个思路,诗的后四句可以分两层来理解。“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因为念夫心切,女子的“心像”随着思绪来到远方,来到丈夫身旁。她分明地“看到”丈夫正在回望故乡的方向,而视线所及,却只是漫漫长路——这两句由实入虚,是女子悬想远方的丈夫也在“悬想”家人,思念自己。但是,“悬想”毕竟不是现实。一旦“心像”回归,自然也就引发了这名女子无尽的慨叹——“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结尾这两句又由虚而实,写到了女子的当下处境。
如果这样理解,《涉江采芙蓉》按照“实——虚——实”的结构思路,以一名女子的口吻,表现了妻子思念丈夫的忧伤。如此解读,似乎顺理成章。
不过,诗无达诂。在我国的古代文学中,有很多女性题材的作品其实都是男性作家代言。如唐人朱庆馀《闺意献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再如唐人李益的《江南曲》:“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男性诗人往往假托妇人之辞,表现蕴外之旨,不尽之意。而对于《古诗十九首》这样不能确定作者身份和创作背景的作品,更不能妄下结论。如果是男性作品,那么《涉江采芙蓉》又当如何理解呢?
“思念”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主题。在表现方式上比较常见的是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而在古典诗词中,有一类作品的构思比较独特。如杜甫的《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明明是杜甫在长安思念鄜州的妻儿,却“悬想”妻儿在鄜州思念着自己。再如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白居易通过“悬想”家中人对自己的惦念表现自己对家人的思念。还有像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更是通过“悬想”团聚之后共话离别之苦的温馨,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这样的表现方式,往往比直抒胸臆式的表达更为匠心独运,曲尽玄妙。如果是这样一种构思,那么《涉江采芙蓉》就更显得跌宕生姿,韵味无穷了。
一名奔波在外的游子,离家日久,思归心切。他登到高处,回望故乡的方向。因为爱之深,所以思之切,以至于这名男子的“心像”随着思绪回到家乡,来到了妻子的身旁。他分明地“看到”:妻子正来到江边,采集了大把的红莲,准备迎接远道而回的自己……按照这种构思来理解,这首诗采用了“倒叙”的结构,体现了一种由虚而实、由景而情的思路。前四句为虚写,一上来就是男子“悬想”家中的爱人在思念自己。后四句为实写,表现了男子回望家乡而不得归的处境,发出了与妻子两情相念而不得聚的浩叹。
如此一来,这首诗的构思方式就进一步明朗并且深化。诗的抒情主题实为一名男子。他以“悬想”的方式,虚构了家中妻子对自己的“悬想”。因此,《涉江采芙蓉》在构思上可谓奇思妙想,“悬想”套“悬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