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饮论鼻鼽的针灸治疗思路
2017-03-04陆榕孙亦农
陆榕 孙亦农
摘要:鼻鼽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变应性鼻炎,古今文献均显示针灸对本病有着良好的临床疗效。然而,在针灸方式(如毫针针刺、艾灸、温针灸等)的选择及取穴方面,并未形成统一规范。根据鼻鼽的病因病机及其临床表现,可将其归为中医学“饮病”范畴,本文试从治饮的角度论治鼻鼽,为针灸治疗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鼻鼽;变应性鼻炎;针灸;饮病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7.02.031
中图分类号:R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7)02-0114-03
鼻鼽,是以突然而反复发作的鼻痒、鼻塞、喷嚏、流清涕为主要症状的鼻病,古文献有“鼽”“鼽嚏”“嚏”等称谓,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变应性鼻炎[1]。自西周《礼记·月令》首载这一疾病起[2],歷代文献对该病有丰富的记载。根据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的特点,笔者认为可将“鼻鼽”归入中医学“饮病”范畴,兹从治饮角度浅析其针灸治疗思路。
1 “饮病”溯源
《内经》最早有关饮病的论述,零散记载有“饮积”“水饮”“积饮”等病名,并有对饮病症状体征的描述[3]。《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对饮病有了一个较为系统的论述,并按饮邪停聚的部位不同将
通畅,血液、津液输布畅达,脏腑功能协调有序;另一方面,肝体属阴,肺助肾生阴,肝肺二脏阴阳互制,则肝木有所涵,不致过亢,机体功能活动正常。若二者升降失宜,肝木升发太过,或肝火上炎、肝阳上亢,则影响肺的功能,出现木旺侮金的病理改变,如肺失肃降、肺阴不足等。而IETM致肝肺损伤也存在肝病传肺的病理机制。首先,IETM损伤肝脏并激活KC释放炎性介质如TNF-α、IL-1、IL-8等,炎性因子随血流入肺脏,导致肺脏炎性损伤;其次,肝脏受损,清除能力下降,LPS大量入血,激活肺内巨噬细胞分泌炎性介质,直接加重肺脏的损伤。可见,中医“木旺侮金”与西医IETM解释的肝肺二脏病理具有相关性,可为临床肝肺综合征的形成提供理论依据,也为中医“木旺侮金”理论提供科学内涵。
参考文献:
[1] 李赛,张国霞.浅议“肝体阴而用阳”[J].河南中医,2014,34(7):1217-1218.
[2] 陶亮,龚环宇.肝硬化与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关系的研究进展[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5,14(2):139-143.
[3] 邱评,李相,孔德松,等.酒精性肝病发病机制研究的新进展[J].中国药理学通报,2014,25(2):37-40.
[4] 冯英凯,杨庆华.炎症介质与内毒素肺损伤[J].国外医学:呼吸系统分册,2004,24(5):329-321.
[5] 李碧云,李晶.肝肺综合征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重庆医学, 2013,42(28):3455-3456.
(收稿日期:2015-11-30)
(修回日期:2016-10-12;编辑:梅智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