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均衡理论视域下生态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思考
——以福建省长汀县为例

2017-03-04钟明春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2017年4期
关键词:长汀县示范区理论

钟明春

(福建江夏学院经济贸易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非均衡理论视域下生态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思考
——以福建省长汀县为例

钟明春

(福建江夏学院经济贸易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本文在回顾现有研究基础上,以福建省长汀县为例,从非均衡增长理论的视角探讨生态示范区建设问题,以期总结出一套可复制并可推广的经验和构想,为其他生态示范区的建设提供参考。

非均衡理论;生态示范区;建设构想

1 问题的提出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随之而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对经济的制约作用也变得越来越显著。如何促进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协调发展已成为长期以来困扰各国的两难问题,而生态示范区建设作为生态恢复与重建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案而倍受关注。事实上,自1995年以来,我国生态示范区的创建工作已取得了显著成效,不同层级的生态示范区数量在不断增长。但在这数量规模不断扩大的情况下,如何提升生态示范区的创建质量或水平呢?

在一些较早实行工业化的西方发达国家,生态示范区的建设实际上是从生态工业园和生态城市的建设开始的。生态示范区的英文说法有eco-coummunity即生态社区的意思。以往国际生态城市学术会议所指的“生态城市”(eco-city)一词实际包含了城市、小城镇、邻里之意[1],可见在国外,生态城市类似于我国的生态示范区的概念。其思想渊源一般认为源于19世纪末英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针所提出的“田园城市”的设想,但由于“田园城市”本身存在着一些缺陷,因此在当时没有得到普遍的发展。直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生态城市(Eco-city)”概念后,生态城市的相关研究才得到大力发展。我国生态示范区的研究自1995年以来随着生态示范区创建活动的发展也经历了从少到多,逐渐递进的变化。在实证研究方面,针对生态示范区的指标评价体系的成果相对较为集中[2-4]。也有的学者,例如李细归和吴黎等(2015)借助ARCGIS和GOD等分析工具对中国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的时空格局及演变规律进行研究[5];李玲和胡昌婷(2015)运用熵权TOPSIS对福州市生态示范区进行评价研究[6]。在理论研究方面,王婷和吴吟平(2015)结合新型城镇化和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互动关系探讨了福建生态文明示范区的建设问题[7];蔡俊煌(2016)从可持续安全观的角度对福建生态示范区建设经验进行总结[8];卢智增、刘婷芳(2016)则专门就生态示范区建设中地方政府的生态经济责任问题进行了阐述[9]。尽管近年来关于生态示范区的研究获得了较大的进展,但总的来说,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证研究,仍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相关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化拓展。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一方面是政府人力和财力的有限性;另一方面则是生态恢复与重建工作的长期性、复杂性及区域发展的差异性。这两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决定了生态示范区的建设需要经历一个非均衡发展的过程,不可能面面俱导,一蹴而就,但从现有研究来看,套用非均衡发展理论来解释生态示范区建设问题的成果较为少见,非均衡发展理论最初是西方一些经济学者用来解释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差异问题的,但本文认为生态示范区建设过程中同样存在着差异性。基于此,本文试图以福建省长汀县为例从非均衡发展理论的视角探讨生态示范区的建设问题。

2 福建省长汀县生态建设实践探索:基于非均衡理论视角

2.1 非均衡发展理论

非均衡发展理论的提出主要基于均衡发展理论题的局限性,是西方经济学者专门针对发展中国家而提出一套经济理论。其中以法国经济学家佩鲁为代表的增长极理论认为增长极具有三种可能的形式:其一是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其二是经济占支配地位的产业;其三经济发展较好并具有创新能力的地区。这三种类型的增长极既具备吸附资本、技术以人才等生产要素的极化效应,当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同时又具有推动生产要素向外转移的扩散效应。缪尔达尔(1957)提出的循环因果累积理论则认为经济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相互作用也可能会产生“回波效应”和“扩散效应”,即“回波效应”表现为生产要素从不发达区域流向发达区域,从而使区域差异不断扩大;“扩散效应”指发达地区生产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将变得不经济时,资本、劳动力、技术就自然而然地向落后地区流动,从而使区域差异不断缩小。与前者不同的是,美国学者约翰·弗里德曼(1966)则把经济空间划分为核心地区和外围地区,其中核心地区一般指的是经济发展较快,经济效益较高并且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地区,而外围地区则指发展相对滞后,经济效益较低的地区。核心地区对外围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并且随着核心地区对外围地区的影响不断深化,尤其当经济进入持续增长阶段,边缘区将被纳入统一的国民经济体系,中心和外围的边界将逐渐模糊至消失,从而达到空间经济一体化[10]。

2.2 福建长汀县生态建设的非均衡分析

长汀县位于福建省西部,武夷山脉南端,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及著名的革命老区,全县面积大约3099平方公里,总人口40多万。该县的地貌特征主要以丘陵为主,土壤类型主要为红壤和砂壤土。该县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常年降水丰沛,年均降雨量达1 700 毫米。由于自然条件加上历史的原因,该县曾经是我国南方红土地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早在20世纪40年代初,该县河田镇便与甘肃天水、陕西长安一起被列为当时全国的3个重点水土保持试验区,但因为当时内战及经费等原因,并没有得到有效治理。解放后至1982年之间,由于文化大革命以及“大跃进”等原因,治理工作时断时续。真正持续有效的治理工作开始于1983年项南主政福建之时,到了1999年习近平时任福建省长时后通过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巨额的财政投入,长汀县的水土治理工作逐步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经过三十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长汀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62.8万亩,减少水土流失面积98.8万亩,森林覆盖率由1986年的59.8%提高到现在的79.4%,植被覆盖率由15%~35%提高到65%~91%,实现了“荒山—绿洲—生态家园”的历史性转变。

福建长汀县水土流失治理之所以能取得显著成效,从非均衡发展的理论视角大体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2.2.1 打造龙头企业,培育企业增长极

政府通过财政补贴、税收减免、设施配套等优惠政策大力扶持有利生态和环境的大型农业企业的发展,尤其是积极引进“盼盼”、“远山”等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行大面积、高标准、规范化综合治理,既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同时又保护了生态环境,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有机结合。此外,凭借大型龙头企业雄厚的资金实力和成熟的市场网络体系,通过“公司+农户”的形式把众多分散的农户纳入到公司业务营销体系中,一方面既可以保证农产品稳定的供给,同时还可以帮助农户规避农产品收获后的市场风险;另一方面则可以按照公司生态化生产的要求,把农户也纳入到生态化生产体系中,在保证产品绿色化的同时,又可减少或杜绝化肥农药的使用,大大地保护了当地的生态环境。

2.2.2 发展生态产业,培育产业增长极

长汀县地处闽西北山区,山地资源优势明显,在总结历史遗留的环境与生态教训的基础之上,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的生态产业。首先,长汀县通过发展“草牧沼果”循环种养生态农业,不仅使大片水土流失区域快速恢复植被,而且有力地带动了区域的经济发展;其次,根据当地的自然气候条件,大力发展花卉产业。例如该县四都镇已建成了花卉苗木基地、元仕花卉专业合作社、亿森家庭农场等,全镇共有花卉苗木基地1100多亩;第三,利用山区的森林资源,发展生态养殖业,全县共成立养蜂专业合作社30多家,养蜂1.5万箱,年产量达23万斤,年创产值1500万元;第四,利用自然及人文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开发客家美食文化和红色旅游,大力推进汀江湿地公园、汀江源龙门风景区、客家山寨丁屋岭景区、归龙山旅游景区等景区的建设。

2.2.3 建设生态产业园、培育空间增长极

实践表明,生态产业园是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重要载体。经过不断的探索,长汀县如今已逐步建成自然保护与生态休闲观光区、生态宜居城市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稀土工业与工贸发展区、省级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区、水土保持与生态文明示范区以及生态保护、生态种植与现代农业示范区等六大功能区。其中庵杰乡自然保护与生态休闲观光区已建成长200米生态护岸、千亩竹山、千亩茶园、万亩生态莲,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生态景观带;原来水土流失严重的三洲镇如今已建成万亩杨梅之乡,被列为水土保持与生态文明示范区。此外,长汀县还建立了策武南坑、三洲风流岭“草牧沼果”循环种养生态农业示范区,通过统一规划,硬化道路,种猪供应等系列优惠政策,引导群众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2.2.4 重点突破,充分发挥示范带动效应

长汀县从最为典型最为严重的水土问题着手,把水土流失问题作为政府工作重点,进行治理,以点(企业)、线(产业为发展轴)、面(生态产业园)的形式展开全县的生态恢复与建设工作:培育了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及社会效益为一体的生态型龙头企业;结合本地的自然资源优势扶持了许多生态产业的发展,并且建设了许多以地理空间为载体的各种生态产业园,最后又基于点、线、面组合所取得生态成效的基础之上,根据《“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要求,又开始了在全县范围内开展生态示范区的建设,并且还带动了全县各部门围绕着生态建设展开工作,真正做到了全面有效动员,在全县范围内发挥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3 关于生态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思考

经过几十年来坚持不懈的努力,福建长汀县水土治理工作终于取得了显著成效,成功地把生态环境劣势转化为优势,通过培育龙头企业、生态产业以及生态产业园的生态增长极,发挥了重要的示范作用。该县治理水土流失的宝贵经验还得到了中央及福建省委政府的肯定,该县老百姓也从中得到了真真正正的实惠。结合前文的分析,本文认为“长汀经验”对于生态示范区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重点突破盘活全局

在生态示范区的建设过程中,一方面是政府公共资源的有限性,另一方面是生态恢复与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以及生态环境问题的差异性,这两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使得生态示范区建设难于全面展开,平均用力,而应该针对问题比较突出,危害比较严重,影响比较广泛的生态环境问题重点展开。这样有利于集中精力,尤其集中有限的资源,发动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最终通过对此类问题的解决,所带来的示范作用更为有效更为突出,从而推动全局良性发展。

3.2 实行点线发展模式

根据非均衡发展理论,生态恢复与建设可以通过培育生态意义上的增长极,例如生态企业、生态产业以及生态产业园区。通过这些不同类型增长极的示范效应,来推动生态示范区的建设。尤其是生态产业园的建设方面,可以通过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根据工业生态学理论把产业园内各企业之间建立产业生态链,利用清洁生产技术和循环经济原理,让企业之间实现相互合作,上游产业链的废弃物为下游企业的原材料,环环相扣,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最终实现环境污染排放减量化,甚至零排放。

3.3 发挥循环累积效应

根据循环累积因果理论,发展势头较好的地区倾向于产生强大的“回波效应”。因此,生态示范区的建设还可以通过建设条件成熟,效果显著的生态增长极的回波效应或虹吸效应,吸引周边地区的资本、人才以及技术等资源来不断强化原有的生态效果,当原有的生态增长极生态水平达到一定程度时,其扩散效应将慢慢显现出来,并向周边生态相对脆弱地区进行辐射或影响,最终使得核心生态示范区的与外围生态示范区之间的边界越来越模糊,最终向核心生态区域与外围生态区域外一体化方向发展。

3.4 政府主导多元参与

根据公共产品相关理论,作为公共产品的生态环境质量,一般由政府来提供或保障。因此,要改善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建设生态示范区首先由地方政府来主导,通过政府相关政策的扶持和引导,包括从高校科研所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可以慢慢实现市场化的方式来促进生态示范区的建设,引过社会资金本介入生态环境治理工作,这样可以弥补地方政府治理资金和行政力量的不足,最终市场和计划互为补充,相得益彰,发挥各自应有的作用。

[1]Register R.(1996).The Ecocity Movement——Deep History,Movement of Oppo rtunity.Village Wisdom/ Future Cities:The Third International Ecocity and Ecovillage Conference,edited by R.Register and B.Peeks,Ecocity Builders,Oakland,CA,USA.26-29.

[2]马文斌,杨莉华,等.生态文明示范区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测度[J].统计与决策,2012,(6):39-42.

[3]施生旭,郑逸芳.福建省生态文明建设构建路径与评价体系研究[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9):157-163.

[4]赵宏,张乃明.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7,(1):10-16.

[5]李细归,吴黎,等.中国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的时空格局演化[J].经济地理,2015,35,(5):149-156.

[6]李玲,胡昌婷.基于熵权TOPSIS 法的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水平评价——以福州市为例.发展研究,2015,(10):71-76.

[7]王婷,吴吟平.福建省新型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一体化”发展研究[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10):207-213.

[8]蔡俊煌.可持续安全视阈下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 福建) 建设研究[J].东南学术,2016,(6):26-32.

[9]卢智增,刘婷芳.生态治理中地方政府的生态经济责任[J].桂海论丛,2016,(4):77-81.

[10]杨开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发展的理论与实践[M].科学出版社,2010,176-179.

Some Thought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Demonstration Area in the View of Disequilibrium Theory: the Case Study by Changting County of Fujian Province

ZHONG Mingchu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Trade,Fujian Jiangxia University,Fujian,Fuzhou,350108)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issue of ecological demonstration regional construction in the view of Disequilibrium Theory,also summarizes experiences and ideas for other ecological demonstration areas by the example of Changting County of Fujian Province,based on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Ecological Demonstration Area.

disequilibrium theory;ecological demonstration area;the assumption of construction

项目资助:福建省教育厅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生态补偿政策效果评价”(JB12327S)

钟明春,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环境经济

文献格式:钟明春.非均衡理论视域下生态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思考[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7,42(4):225-227.

X21

A

1673-288X(2017)04-0225-03

猜你喜欢

长汀县示范区理论
夏收“丰景”
长汀县优质烟叶种植气候适宜性分析
坚持理论创新
河滩地建起中药材示范区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福建省长汀县鸟类资源多样性与区系分析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中国第三个国家级入境再制造示范区通过验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