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议山水画个性化图式语言

2017-03-04束新水

书画世界 2017年1期
关键词:迎客松图式黄山

文_束新水

小议山水画个性化图式语言

文_束新水

我对个性化图式语言这一领域的研究一直很有兴趣,这样的兴趣促使我对传统画家个性化图式语言颇多关注。经过不断的研究,我发现他们的个性化图式语言各有特点,特别是历代山水画家,他们不同题材的绘画作品风格各异,绘画语言都有明显的个性。个性化图式语言是画家作品的“身份证”,对于读者识别作品具有指示作用。个性化图式语言的“异化”(特别之处)和完善程度事关作品高低成败,故个性化图式语言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和意义。画家完成个人化图式语言要受多方面的影响,有传承、时风、个人修养与交游,以及描绘对象等多方面的因素。研究山水画的实景对个性化图式语言的影响尤为重要,山水画的实景与个性化图式语言之间亦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山水的实景转化为画景,需要画家的选择提炼,乃至精神意象的投射。清初以黄山为题材的徽州画家群体在绘画史上具有极其独特的意义和地位。他们的个性化图式和笔墨语言不仅是传统的继承,更是个人的创举,探讨这一山水画群体笔墨图式语言的形成过程,有利于理清明清之际山水画转变的内在规律。

从隋唐以来的山水画家作品来看,可以总结提炼出个体具有代表性的个性化语言符号,也可以找到一些规律和经验,从中探索总结和升华出属于画家自己的个性化语言符号,并将个性化语言符号运用到自己山水画作品中,得以归纳和总结,使其与山水画作品融为一体。但一种个性化语言符号不是体现在所有的山水画作品中,不同的作品都具有其不同的艺术语言符号,从笔墨、设色、经营位置、实景表现等各方面中都有所表现,故剖析历代画家山水画作品中不同个性化语言符号的因素有很多。比如:画家的个人性格影响着创作作品的艺术风格,画家所处的生活环境间接影响到创作作品中所描绘的对象,创作作品中使用的工具也影响到作品想要体现到的个性化语言符号效果,每幅创作作品所花费的时间长短也会形成不一样的个性化语言符号。各种因素都会使个性化语言符号发生变化,形成区别。在这个大千世界中所有的事物都是相互关联的统一体。在一个独立存在的事物中,它不但具有跟其他同类事物不一样的个性化语言特征,而且还有所属同类事物的共同特征。所有的事物相互制约,相互联系,在发展中共同存在,相互渗透。而具体的审美普遍性,最终要落实在个体上,表现在审美个性化语言之中。共同性、普遍性都寓于个体性之中,并通过个体性来表现,呈现出多样性和丰富性。事物的共同性、普遍性备受关注,然而事物的特殊性、个体性应同样引起重视与尊重。比如清代画家画黄山,清以前对于黄山的关注和描绘甚少,至清初则大为兴盛,尤其是描写黄山的绘画作品大量出现且精彩纷呈。不过,对于清初这一特殊时期,不同画家集中描绘黄山且其作品面貌互异的现象似乎并未有人从实践者角度做过专题研究。因我生在皖南,家乡距黄山不过一百公里,自习画初始便对黄山画派诸家作品尤感亲切。以国画为业后,自己也经常写生和创作山水画,所以选择黄山画派作为研究对象,窃以为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情结。

黄山地处皖南,集中国各大名山之优点。明代以前,其名因交通条件所限知者甚少。直到明以后,徽州逐渐开发,黄山优美景观渐为世人所识,明代著名旅游家徐霞客说过“五岳归来不言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足见黄山之魅力。黄山独特的景观在清初一段时期,吸引了本地和外地大量的画家前去写生,这一现象有多方面原因,最重要的原因当是黄山本身独特的自然景观宜于入画。大量画家在写生黄山的过程中,造就了风格迥异于前代的面貌。他们中许多画家,其画景中的语言不同于前代。他们的探索中所形成的个性化图式语言,开创了中国山水画新的面貌和发展可能,具有独特意义和研究价值。

1.束新水 雨过云开138cm×60cm2012

2.束新水 狮峰山下写北海60cm×80cm 2012

所选清初以黄山为写真对象的数位画家,无论其作品艺术价值还是社会影响都对个性化语言的研究具有意义。剖析黄山实景的特质对画家画景诸多元素的影响和对形成画家个性化图式语言的作用,通过图式分析、笔墨剖解来说明实景与画景对形成画家个性化图式语言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也具有重要启示。

研究诸多画家表现黄山这一共同题材的现象来分析实景和画景之关系,并探究诸家作品千人千面背后的文化意义与艺术价值。在当下国际化背景下,重新梳理、挖掘及再铸中国画本体语言的内涵,重拾清末以来对本民族绘画语言失去的自信,此乃现实意义之所在。

黄山位于安徽南部黄山市境内,山境南北长约40千米,东西宽约30千米,总面积约1200平方千米。其中,黄山风景区面积160.6平方千米,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内,山高谷深,独特的地形地貌、气候造成黄山四绝,分别为: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它离老家70公里,算是很近,很多次机会可以去,但都推却了,就因为黄山在心中有神圣之地位,贸然去观、贸然去表达怕缺憾甚多。这种两难局面在去年终结,单位组织老师为百年校庆去写生。兴奋与胆怯交织在一起,当坐在黄山一角写生时,心中似惴惴不安,许久不不了笔。

黄山之实景比过去电视、图片、绘画作品及心中想象的还要来得震撼。它巍峨、妖娆、含蓄、直白、朦胧……思想过的它都有,没想过的它更多。历代画黄山的画家不计其数,作品上千,但也只能表现黄山一面,不可能尽其全貌。大家之中,有梅清轻盈缥缈之黄山,渐江刚毅凌削之黄山、石涛苍茫肆意之黄山、黄宾虹浑厚华滋之黄山,等等。黄山之画千颜万貌,但仍貌不尽真实之黄山。我不敢斗胆貌出更精彩之黄山,但我写生之时恰逢烈日,难见黄山之云雾,山势扑面、苍然浑厚之感尤为强烈,故想表现另一种黄山,用枯、拙、渴笔表现一山之浑厚之感。两次写生黄山,先住狮峰后住玉屏,一北一南,南秀奇北雄浑,各住五天,相隔三月。住狮峰画狮峰,觉黄山乃一天然巨石突出于面前,可能与自己写生时选景有关,常人可见美景皆人山人海,无以立足,更不可能写生,故另觅静处,大都抵近山峰处,山峰迎面而来,大、厚、浑,以至刚动笔画《渴笔狮峰》时长时间无法动笔,无从下手,历史作品及经验此时有点使不上力,后来干脆画我所见、画我所感之黄山。狮峰占满画面,其间纵横石皴石裂,以枯笔横扫,有各态奇松恰好破满幅一巨石之单调。松石、笔法皆大阳之意,再引一阴柔山泉之润之,使画面不至于过于单调。皴法石法不讲究前三后五的叠法,平铺以壮其气。松林一片立于半山,实为虚景,以衬托狮峰之雄。山泉以虚为实,以少胜多,为画眼。烈日当头,从八点画到十二点,一气呵成,窃以为喜。笔含真情,画出当时真实所感之黄山。在狮峰又陆续画了《清凉山一望》《清凉胜景》《仰观狮峰》等画,多角度写出心中的狮峰。各有满意或缺憾之处,喜在自有我法于其中,缺在有时失之粗率,有时古法或别人黄山之法总不时显现,不能纯粹一以贯之。

在玉屏最有名之景是迎客松、天都峰、莲花峰,天都峰及莲花峰没作重点描写。迎客松是众人皆知的明星树了,当然不会放过。提笔蘸墨兴致勃勃,落笔却迟迟。这树形也太熟悉、太深入人心了,想画这么一棵众人皆知、众人皆熟悉之树难免犯难,太似俗,不似过不了“群众”一关。这与当年画家都画毛主席情况有些类似。主席形象人人熟透,但石鲁、李琦、刘文西也从不同角度成功塑造了他们心中的毛主席形象,也能被世人接受。迎客松的各种形象照片、国画、版画、铁画、剪纸等不同形式置于千家万户中,其形已经太世俗化,要画出众人皆熟悉的“俗形”确实不易。这种“大众之形”还有很多,比如中国熊猫形象,我们在各种生活用品上经常可见形。但大多数形只是在熊猫原型上加以可爱化,突破不多,美国好莱坞《功夫熊猫》一出立马觉得熊猫的俗形有一突破,不仅可爱而已矣,还幽默、诙谐……故熟悉得已经非常平常之形,其实更有挖掘的意味。此形虽已成定势,但我有我的视角、我的判断、我的塑造。这样想,就先以迎客松“俗”形正画。因为先前所见迎客松之形是间接或已历多次变过之形,第一次亲眼所见,先摆正心态,诚恳地亲眼亲笔过一遍,或许将来还会画,还会画出别样的迎客松,但此时恭敬正画是首要的。迎客松长在玉屏峰南麓,用天俊之形来形容不为过,虽然有一巨枝已炭化,但不损其威,其雄姿确冠天下。而画家笔下的迎客松之形已是画之形,是再造之形,与寻常草木之画形在画理并无高低上下之分,只有画家对于真形理解、阐发、发现及笔墨的高低上下之分,终究还是落实在对中国画本体语言的理解和表达上。真形虽好但表达一般,画形即一般,即便如迎客松般的天姿亦然,真形最终代替不了画形。中国画的本质是笔墨语言及中国画的内在气韵格调,外在的客体之形再“美”,表现出的画面不合中国画内在之道也是枉然。不过迎客松这株奇松,细细观看,却发现了其形与中国画道理有许多暗合之处。如非对称美、有松有紧、有收有放、疏密得当等这些中国画造型之原理,也合乎道法自然的最高原理。也难怪老百姓喜欢它,是有道理的。于是也就认真写之。画好之后还挂在家中,如同许多家庭挂迎客松的图画一样,但这是我写生的,还是不一样。在玉屏还画了《天都峰远望》等多幅作品,亦有得有失。画后感叹:黄山千面,不可画尽,能得一二已是欣然。

3.束新水 仰观狮峰60cm×80cm20124.束新水 清凉台一望60cm×80cm20125.束新水 渴笔狮峰60cm×80cm20122.束新水 狮峰山下写北海60cm×80cm2012

6.束新水 清凉胜境60cm×80cm 2012

7 .束新水 清流急湍6 0 c m × 8 0 c m 2 0 1 2

历代中国山水画家大都重视写生,但从实景转变为画景却有诸多不同,其间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探究这些因素对于研究中国画历史及对照当今的山水写生极有意义,从中国山水画历史发展的纵向、横向的对比中梳理出一些脉络,寻求一些有益的内在规律为山水写生提供参考。

观中国山水画史,其实“心象”这个概念并不难以理解。顾恺之提出“传神写照”以后这个词又由人物画转用到山水画和花鸟画中。唐朝山水画家张璪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里的“造化”即自然,“心源”乃是对自然的感悟。意思是说,通过对自然的观察摹写来领悟自然,将自然中的山水内化为心中的山水,然后将其表现在画面上。这个画面上的东西就是指画家心识体悟的自然,也就是自然的“心象”。这个认知的心理过程就叫“师心”。“师心”对形成画家个性化图式语言最终的形成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约稿、责编:金前文、史春霖—束新水

8.束新水 罗汉图135cm×69cm2016

画家试纸谈

即一笔落成,深浅浓淡,纹理可见,墨韵清晰,层次分明,有宣纸的润墨性,能控制水墨比例,运笔疾徐,具有一种敏锐记录艺术效果的特质。有独特的渗透、润滑性能。写字则骨神兼备,作画则神采飞扬,成为最能体现中国艺术风格的宣纸。

用纸

玉泉牌宣纸,特净,主料为青檀树皮,沙田稻草,规格为四尺。

马新阳

Ma Xinyang

祖籍山东青岛。2006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国画系,获学士学位;2012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获硕士学位,研究方向为写意花鸟;2016年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获博士学位。现任教于上海美术学院国画系。中国画院特邀画家,中央国家机关美术家协会理事。出版有《中国画名家精品粹编·马新阳写意花鸟》《云水心》《闲庭信步》《陌上花开》。

猜你喜欢

迎客松图式黄山
山东汉画像石铺首衔环鱼组合图式研究
黄山守松人
黄山日落
胡晓春十年写下《迎客松日记》
《登江阴黄山要塞》
咏迎客松
黄山冬之恋
图式思维在现代室内装饰设计中的应用
图式思维在建筑设计中的作用解析
审美心理图式与文学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