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司马朗传

2017-03-03

作文周刊·高一版 2016年32期
关键词:关东董卓司马

司马朗字伯达,河内温人也。九岁,人有道其父字者,朗曰:“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客谢之。十二,试经为童子郎,监试者以其身体壮大,疑朗匿年,劾问。朗曰:“朗之内外,累世长大,朗虽稚弱,无仰高之风,损年以求早成,非志所为也。”监试者异之。

后关东兵起,故冀州刺史李邵家居野王,近山险,欲徙居温。朗谓邵曰:“唇齒之喻,岂唯虞、虢?温与野王即是也;今年去彼而居此,是为避朝亡之期耳。且君,国人之望也,今寇未至而先徙,带山之县必骇,是摇动民之心而开奸宄之原也,窃为郡内忧之。”邵不从。边山之民果乱,内徙,或为寇抄。

是时董卓迁天子都长安,卓因留洛阳。朗父防为治书御史,当徙西,以四方云扰,乃遣朗将家属还本县。或有告朗欲逃亡者,执以诣卓,卓谓朗曰:“卿与吾亡儿同岁,几大相负!”朗因曰:“明公以高世之德,遭阳九之会,清除群秽,广举贤士,此诚虚心垂虑,将兴至治也。威德以隆,功业以著,而兵难日起,州郡鼎沸,郊境之内,民不安业,捐弃居产,流亡藏窜,虽四关设禁,重加刑戮,犹不绝息,此朗之所以于邑也。”

朗知卓必亡,恐见留,即散财物以赂遗卓用事者,求归乡里。到谓父老曰:“董卓悖逆为天下所仇此忠臣义士奋发之时也郡与京都境壤相接洛东有成皋北界大河天下兴义兵者若未得进其势必停于此。此乃四分五裂战争之地,难以自安,不如及道路尚通,举宗东黎阳。黎阳有营兵,赵威孙乡里旧婚,为监营谒者,统兵马,足以为主。若后有变,徐复观望未晚也。”父老恋旧,莫有从者,惟同县赵咨,将家属俱与朗往焉。后数月,关东诸州郡起兵,众数十万,皆集荧阳及河内。诸将不能相一,纵兵抄掠,民人死者且半。久之,关东兵散,太祖与吕布相持于濮阳,朗乃将家还温。时岁大饥,人相食,朗收恤宗族,教训诸弟,不为衰世解业。建安二十二年,遇疾卒,时年四十七。

1.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董卓悖逆为天下所仇此忠臣义士奋发之时也郡与京都境壤相接洛东有成皋北界大河天下兴义兵者若未得进其势必停于此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十二岁时,司马朗通过通经考试成为童子郎,后因身材高大健硕而被监考的人怀疑他隐瞒了年龄,就询问他。

B.司马朗担任御史期间,遭遇天下大乱,不能西行,司马朗主动请求带领家人返回本县避祸,被董卓责问。

C.司马朗回到故乡后,对乡亲阐述了董卓之乱的不利形势,希望他们举家前往黎阳,寻找投奔之所,但除赵咨外,没有谁跟着他离开。

D.司马朗对宗族子弟要求严格,不因为是乱世就放松学业。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九岁,人有道其父字者,朗曰:“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客谢之。

译文:

(2)诸将不能相一,纵兵抄掠,民人死者且半。久之,关东兵散,太祖与吕布相持于濮阳,朗乃将家还温。

译文:

猜你喜欢

关东董卓司马
关东汉子
关东找工作
三国鼎立之王允计除董卓
“司马”本不是姓
双生茧
“司马”原来是官名
王允计除董卓
双生茧
曹操曾“献刀”刺杀董卓吗?
暗恋也是一种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