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归纳概括”重排除

2017-03-03

作文周刊(高考版) 2016年34期
关键词:圣王钱款杨万里

【解题技巧】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和“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文言文阅读的重点,是考查考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的综合能力。这种归纳、概括是对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进行综合的判断或推理,要求考生答出某一论点立论的根据、某个事件发生的原因、某种发展导致的结果等。

文言文阅读归纳、概括题的训练重点,应放在分析上。学会分析,就必须从研究试题如何“设障”(即设置与原文说法不一致的干扰项)开始。综观2016年高考语文9套试题,命题者设置干扰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曲解词义。命题者在设置干扰项时,故意对文言文材料中某一词语故意曲解,从而导致叙述出错。如全国卷Ⅱ第6题D项(选文节选自《明史·陈登云传》):

陈登云关心百姓,奏请救助灾区。在他巡视河南期间,当地年成歉收,百姓相食,他向朝廷呈告灾情,皇上当即派遣寺丞锺化民筹措钱款赈济灾民。

本项错在“皇上当即派遣寺丞锺化民筹措钱款赈济灾民”,相关原文为“帝立遣肆丞锺化民赍帑币振之”,其中“赍帑币”指的是“带上国库中的钱币”,而非“筹措钱款”。

2.夸大其词。命题者在构拟这类选项时,常常在大体准确的概括、分析中,夹杂一两处故意夸大的地方作为干扰。如天津卷第12题B项(选文为杨万里的《李台州传》):

作者杨万里素来仰慕李台州至孝之名,但直到李台州去世之后,才写作此文,并在士大夫中传颂其事迹。

该选项错在“素来仰慕”,相关原文为“后十七年,台州既没,予与丞相京公同为宰掾,谈间,公为予言李台州母子事……感而为之传”,也就是说,杨万里是在李台州去世后,与丞相京公交谈时才知道李台州母子之间的故事,才了解李台州“至孝”之名的。

3.張冠李戴。命题者故意把发生在甲身上的情况说成发生在乙身上,这就属于典型的张冠李戴。如全国卷Ⅲ第6题C项(选文节选自《明史·傅珪传》):

傅珪守正不阿,反遭诬蔑报复。每遇大事,他都能坚持己见,不肯随意改易,因而触怒许多人;后因得罪权贵被迫退休,虽有言官请留,他仍坚持离职。

相关原文为“会户部尚书孙交亦以守正见忤,遂矫旨令二人致仕。两京言官交章请留,不听”,“不听”的主语是皇上(文意为两京的言官上奏请求留下傅珪,但皇帝不答应),而非傅珪,可见“他仍坚持离职”说法有误。

4.偷梁换柱。命题者通过偷换某个概念来设置陷阱,这在高考试题中也很常见。如山东卷第12题B项(选文节选自《晏子春秋》):

晏子认为要想治理好国家,使天下归附,最重要的不是取法已过时的古圣王制度,而是效法他们的节俭风尚。

综观选文,核心内容在于劝说君王“诚于爱民,果于行善”(即要施行仁政),对“今君欲法圣王之服,不法其制”(如今君主想要效法古圣王的衣服,不效法他们的制度)进行了批评。选项将“重要的不是‘法其服,居其室”偷换成“最重要的不是取法已过时的古圣王制度”,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有误。

5.无中生有。这种陷阱的设置,在高考中是常见的——干扰项在文段中找不到根据,是命题者臆造出来混淆视听的。如浙江卷第18题C项(选文为张岱的《琅嬛福地记》):

本文叙事简练,描写细腻,结尾议及“嬴氏焚书史”,旨在批评秦王嬴政焚书坑儒,导致典籍损毁的行为,体现了“记”叙议结合的特征。

选文末段确实提及“嬴氏焚书史”,但仅“嬴氏焚书史,咸阳火正炽”一句而已,紧跟着的就是“此中有全书,并不遗只字”,显然,作者的意图在于形成对比,突出琅嬛福地书籍保存完好无损,“旨在批评秦王嬴政焚书坑儒,导致典籍损毁的行为”在文中是找不到依据的。

猜你喜欢

圣王钱款杨万里
圣王与革命——由“汤武革命”看宋儒道统论中的“排荀”
“开漳圣王”陈元光的文教思想及其实践
荀子“圣王”观与儒家道统论的内外维度
恋爱分手,费用咋算
登录第三方支付平台非法获取他人钱款行为的定性
杨万里诗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