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荆轲

2017-03-03

作文周刊·高一版 2016年31期
关键词:刺秦诸侯国嬴政

话题一:

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

人在做事时总会受到感情影响。感情是促进人正确认知事物的催化剂,正是有了感情,人对事物的认知欲更强,更能加深对事物的认知。易水河边那位高唱着“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荆轲,正是因为对燕国的感情,使他认识到了为国牺牲的意义和人的价值。

话题二:心灵的选择

我常常怀念古代,那是充溢着人格魅力的時代。那些君子翩翩风度的背后,是诚实、信用、执着的信念。那位随萧萧易水而去的壮士,难道不留恋自己的家园故国?难道他不知道深入虎穴的险恶与危难?可他还是义无反顾地去了,去得那样坚定,带着对国君的忠诚和对誓言的忠贞。那手执和氏璧在秦大殿上慷慨陈词的蔺相如,难道不知秦王的阴险与贪婪?他在出发前已经许下完璧归赵的诺言!他们正是循着一条兑现诺言的艰难道路,在英勇地捍卫国家的利益和心灵深处那份不朽的契约。

话题三:面对强权

据《史记》所载,燕太子丹嘱咐荆轲:“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这就是说,至少燕太子丹起初是想生擒秦王嬴政,胁迫他退还已侵占的诸侯国领土,如果能取得成功,他们未必想害嬴政的性命,倘若嬴政不肯,他们才准备杀掉他。荆轲刺秦体现了阻挡秦国继续攻打其他小国的人道主义和无畏精神。退兵之计也好,缓兵之计也罢,这应是荆轲为解燕国之困,更是为所有诸侯国所做的最后一次努力。

话题四:命运与时代

在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荆轲也犹如一颗没有决定输赢权力的棋子,在那个时代,荆轲是步履维艰的。无论哪个时代,生活都充满了悖论,面对扑面而来的机遇与挑战,我们也常常走出了一个陷阱,却又陷入了另一个困境。人总是处于一定的时代,我们在一个时代反观另一个时代的局限时,往往忽略了自己所处时代的局限。我们不能以自己所处时代的价值作为标准去衡量荆轲那个时代的信仰价值。

另类解读一:

自己的认识与别人的期待

荆轲并不明智,他不能清楚地认识自己。他在卫、榆次、邯郸之时,人们对他的评价很低,卫元君不用他,盖聂“怒而目之”,鲁勾践“怒而比之”,这些人都看不起他,而他却认为自己不是平凡之人,整日与高渐离饮于市,歌于市,旁若无人,最后还真被太子丹看中,担负起刺秦的重任。结果,秦王没死,自己这方先死了田光、樊於期,最后自己死了,还加速了燕的灭亡。太子丹开始劝他刺秦时,荆轲还说“恐不足任便”,但经不住太子丹的“固请”,荆轲竟不顾此为“国之大事”,决定前去刺秦王。俗话说:“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荆轲被别人的期待弄昏了头。结果,在他死后,鲁勾践笑话他说:“惜哉其不讲于刺剑之术也!曩者吾叱之,彼乃以我为非人也。”

——《自己的认识与别人的期待》

另类解读二:明智

古时,荆轲因勇刺秦王为人称颂。的确,荆轲的勇气是非同一般的,然而,我总觉得荆轲死得糊涂。“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纵观历史,此话可算得是至理名言了。

战国后期,中国被分割得支离破碎,七个诸侯国再加上七零八碎的许多小国,战事连连,民不聊生。这时候,建立一个强大统一的帝国是民心所向。可惜,荆轲没有认识到这个道理,他一心一意要杀秦王,以保护那一批势单力薄的小国。不过,荆轲毕竟只是一介小民,他不明白分久必合的道理是不足为怪的。荆轲死了,秦王恼羞成怒,下令立刻攻打燕,救燕不成反加速了燕的灭亡,荆轲真是太糊涂了。

——《评荆轲》

猜你喜欢

刺秦诸侯国嬴政
英雄?英雄!
屈原之死
可怜又可敬的嬴政
昙花一现的秦朝
图穷匕见
屈原之死
忠于原文是解读文本的前提
战国时期的商业发展对各诸侯国政治的影响
从三个动词看《战国策》用字的准确
吕不韦之死不蹊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