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习惯培养助力幼小衔接
2017-03-03周红娣
周红娣
摘要:幼小衔接教育中,培养好习惯是第一要务。幼儿园可从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品德习惯三方面入手,通过循序渐进的教育,帮助幼儿完成从幼儿园到小学的顺利过渡。
关键词:幼小衔接;习惯培养;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品德习惯
长期以来,由于忽略幼儿园与小学在教育教学方面应有的沟通和衔接,导致幼儿进入小学时,在适应新的生活和学习环境方面出现了较大的困难。因此,做好幼小衔接就成为幼儿教育关键的一环。幼小衔接是指幼儿园教育与小学低年级教育的平稳连接。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凡人生所需之重要习惯、性格、态度多半可以在六岁以前培养成功”,揭示了学前阶段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研究表明,孩子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后,影响学业成绩的第一因素并不是知识储备,而是是否养成良好的习惯。在幼小衔接阶段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比教给他们知识重要得多。
依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精神和《中小学生守则》要求,遵照幼儿成长发展规律,雷锋幼儿园着力培养幼儿良好习惯,切实保证幼儿进入小学后具有基本的适应能力,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做了初步、有效的尝试。
一.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
从幼儿园到小学,由于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的改变,许多孩子出现了不适应的现象,如:上学迟到,上课铃响后还继续在教室外面玩,没有时间观念;丢三落四,不是忘带书,就是忘带铅笔盒,还抱怨父母没有帮自己整理好;鞋带要老师帮忙系、衣服要老师帮忙穿,缺少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等等。为此,在幼小衔接过程中,我们需要注重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
1.规律的作息习惯
按照《幼儿园工作规程》要求,针对小、中、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园编排了不同年龄段的一日生活作息时间表。在执行过程中,教育幼儿懂得什么时间应该做什么事情,逐步养成规律的作息习惯。与此同时,我们提出每天按时入园的要求,鼓励幼儿克服睡懒觉、任性等缺点,通过评选“全勤宝宝”表彰幼儿的进步,以此培养幼儿的坚持精神。规律的作息习惯能够帮助幼儿建立时间观念,避免小学入学后容易出现的迟到、拖拉等问题,为较快适应小学生活铺平道路。
2.生活自理习惯
生活自理习惯是人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幼儿园将幼儿生活自理习惯的培养渗透到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如饭前便后自觉正确地洗手,午睡时自己穿、脱衣服,活动后自动整理玩具等,强化幼儿的生活能力。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还会安排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如分餐具、分饭、擦桌子、扫地等,以增强幼儿服务他人的意识。每学期,幼儿园还会通过开展诸如穿衣服、夹豆子、叠被子、系鞋带等生活技能竞赛,促进家园合作,强化幼儿生活自理习惯的形成。如此,便为幼儿进入小学能够做到自己照顾自己,独立处理遇到的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3.锻炼身体的习惯
幼儿园的教育方针是“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把“体”放在首位,是由学前阶段幼儿年龄特点决定的。为贯彻落实幼儿园教育方针,从小培养幼儿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我园立足于日常生活,依据小、中、大班各年龄段幼儿健康领域标准,有计划、科学地开展体育游戏,保证每天高质量的户外活动时间;开展“体能展示”“亲子运动会”等活动,激发幼儿参与体能训练的兴趣,锻炼幼儿勇敢、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分年段将跳绳、拍球等运动项目融入体育活动之中,凸显体育活动特色,树立幼儿的坚持精神和自信心,逐步培养幼儿自觉参与运动的习惯,从而能够以健康的体魄迎接小学生活。
二、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
实践证明,幼儿一旦在学习习惯上存在较大问题,如:不能认真倾听老师和同伴讲话并做出合适的回应;好动、好玩,不喜欢看书和动脑筋;不善于观察,对事物的鉴赏力及审美能力较为薄弱;等等,他们上小学后就容易出现跟不上学习节奏,学习困难等问题。因此,我们特别重视对幼儿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针对幼儿年龄特点,我园着力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努力。
1.认真倾听的习惯
倾听是衡量孩子学习能力的标准之一。《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在集体中能注意听老师或其他人说话……丰富语言的内容,增强理解和表达能力。”幼儿在活动中只有认真倾听老师、伙伴讲话,才能有效地参与教学活动。进入小学后,学生更需要倾听老师的讲解,倾听能力的强弱会直接影响孩子对于知识技能的接受和掌握。3——6岁的幼儿显著的特点是好动,有效注意时间短暂。据此,我们从小班开始,就有意识地将倾听能力的培养渗透到一日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选取有趣的故事、儿歌让幼儿聆听,激发幼儿倾听的兴趣,通过回答教师提问、复述故事内容等促进幼儿认真倾听;开展“传话游戏”,既发展幼儿的倾听能力,同时也训练幼儿的记忆力。
2.喜爱阅读的习惯
据调查,2015年我国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讀量为4.58本,远远低于世界上其他主要国家。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国民使用手机、iPad上网的现象日趋严重,这些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龄前儿童,“培养阅读习惯从娃娃抓起”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教育工作者、家长以及社会的责任。
针对幼儿不同年龄特点,幼儿园不断为幼儿配备、增加健康精美的绘本图书,为幼儿的阅读提供保障;开设了阅读区,为幼儿营造舒适、温馨的阅读氛围;开展图书漂流、儿歌朗诵、故事大王比赛等活动,激发幼儿阅读的兴趣。此外,幼儿园还利用一年一度的读书节、家长学校等,向家长宣传培养幼儿良好阅读习惯的重要性,纠正家长“阅读就是识字”的错误观念,指导家长开展有效的亲子阅读。让阅读走近幼儿、走进家庭,让幼儿喜爱阅读、学会阅读。
3.认真观察的习惯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过程,是人们获取知识、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幼儿期是身体和智力迅速发展的重要时期,幼儿早期观察能力的培养是保证幼儿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为此,幼儿园首先尽可能地为幼儿提供观察条件,种植园、养殖角、社会实践体验室等都是幼儿观察自然、体会生活的乐园;其次,指导幼儿学会科学的观察方法,如多种感官观察事物:可以用手摸、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鼻子闻、用嘴尝……再如观察要有顺序,由表及里、由局部到全面,通过循序渐进的训练,促使幼儿从小养成认真观察事物的习惯。
三.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习惯
现在的幼儿大多为独生子女,处于众星捧月的地位,家长重智轻德的教育观,使他们从小便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不良的品质:脾气大、任性固执、听不得批评、打人、不懂礼貌、遇到困难爱哭等等。这样的幼儿进入小学后,容易出现不守纪律、交往困难和人际关系处理不当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在幼小衔接教育中,对幼儿及早进行品德习惯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幼儿期不仅是智力发展的重要时期,更是良好品德形成的关键阶段。幼儿因其年龄特点决定了其具有较强的模仿力和可塑性,在这一阶段注重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习惯,对于他们一生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此,我们始终把幼儿良好品德习惯的培养作为办园宗旨与目标,并从主要以下三个方面渗透实施。
1.文明礼仪教育
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文明礼仪不仅是对中华传统美德的传承,更是一个人人格素养的体现。幼儿良好的文明礼仪行为习惯,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影响教育的结果。
从清晨入园的第一声问候开始,我们就将文明礼仪教育贯穿于一日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如游戏时不大声喧哗,用餐时不浪费粮食,玩玩具时懂得与小伙伴友好相处,升旗时立正站好行注目礼,犯了错误要勇于承认并改正等等。幼儿园开设了以礼仪教育为内容的园本课程,通过一个个有趣的小故事,让幼儿懂得深刻的做人道理;通过推选“文明小使者”作为光荣的升旗手,开展重阳节、教师节主题活动,让幼儿从小懂得守规则、讲文明、知感恩、有诚信,自觉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
2.热爱祖国教育
依据《指南》精神,我们引导幼儿从身边小事做起,从关心身边亲人做起,和风细雨间进行热爱祖国的教育。
通过“三八”妇女节、教师节、大班毕业典礼等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幼儿从爱妈妈到尊重长辈,从友爱小朋友到关心他人,懂得感恩与关心;带领幼儿了解家乡的历史、美景、特产等,激发幼儿热爱家乡抚顺的情感;通过升旗仪式、“我眼中美丽的祖国”亲子绘画展、“我爱祖国妈妈”诗朗诵等,让幼儿体会祖国母亲的伟大。这样由小及大、由近及远,让幼儿从小懂得爱父母、爱他人、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这些教育契合《中小学生守则》中“爱党爱国爱人民”的要求,为未来的小学教育奠定了基础。
3.雷锋精神教育
作为一所以雷锋名字命名的幼儿园,我们将雷锋精神内涵与幼儿教育活动融为一体,对幼儿进行良好品德的熏陶与培养。
幼儿识字量、知識量、理解力有限,为此,在园所环境上布置上,我们采取了图说雷锋精神“三走进”的办法,即:雷锋故事进庭院、雷锋形象进厅廊、雷锋画报进班级,营造雷锋精神教育文化氛围,让雷锋形象和精神潜移默化地伴随孩子们的成长。在主题教育上,我们采取了“五个一”的教育:一首儿歌颂雷锋;一首歌曲唱雷锋;一个童谣赞雷锋;一段日记知雷锋;一个故事爱雷锋。通过系列雷锋精神教育载体,给幼儿内心打下了鲜红、靓丽的人生底色。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三年的幼儿园生活造就了雷锋幼儿园的孩子与众不同的气质,孩子的变化与成长得到了家长的赞誉,更得到了来自各小学的肯定。这些赞誉与肯定将鼓舞我们沿着这条路坚定不移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