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六艺儒苑”:赋予校园灵魂的文化景观及其功能重构

2017-03-03周丽红

中小学德育 2016年10期
关键词:校园景观校园文化传统文化

周丽红

摘要:学校的发展就是学校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过程。广州市增城区高级中学通过营建独具儒家文化特色的校园景观“六艺儒苑”,不仅展示出学校独特的价值追求与精神风貌,更以此整合和创新了学校的“六艺儒苑”特色课程体系,让传统文化真正在校园中得以传承,进而实现了学校文化立校的管理主张。

关键词:校园景观;校园文化;传统文化

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对于学校未来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立足自身的历史传承,结合学校的教育实态与教育主张,不断探寻新的发展思路,才能推动学校的创新发展。广州市增城区高级中学立足弘扬国学经典的办学传统,秉持“和合”办学理念,以“六艺儒苑”校园文化景观为载体,尝试创新与发展学校的特色课程,在传承与创新中走出了一条文化立校之路。

一.“六艺懦苑”:打造体现学校文化的校园景观生态

儒学是中华文化之主脉,继承、发扬和创新儒学是现代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多年来,学校秉持“和合”理念,形成了弘扬国学经典的办学传统,致力于培育知书识礼、素质全面、个性鲜明的儒雅学子。“和合文化”强调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倡导师生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善于从异质事物中吸取合理成分,进而提升生命质量。因此,学校教育应给予学生“和”的修炼与“合”的气度,引领学生认识、接纳和肯定自我,对未来充满自信,追求自我完善,在不断学习、反思、重构与再实践的过程中,在认识今日之我不足的基础上,创造更为完美的明日之我。个体行为的“和合”既是自身素质和修养的体现,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的体现。

2014年3月26日教育部下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明确指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和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途径,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讲到:“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儒家思想,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刻影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再次发出《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提出“注重校园文化环境的育人作用……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通过校园文化环境浸润学生心田”。

基于此,学校以校园文化景观建设为抓手,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环境的育人功能。借助物化形式直观而艺术地展示学校的文化理念,使校园景观既是一道美丽的风景,也成为传达办学理念、展现办学历史的独特载体。

2014年9月,在校友的资助下,学校确立了学校文化新标志——以孔子雕像和六艺屏风为核心的“六艺儒苑”,以此进一步丰富“和合”文化内涵,使学校教育根植于丰厚的传统文化土壤,使学校立德树人工作拥有更深厚的伦理根基。“六艺儒苑”之校園标识景观以高3.3米的孔子大理石雕像为中心,正面是全开放面积为3000余平方米的小广场。广场两侧由师生一起种下了两排长青小树,并点缀花草,寓意朝气蓬勃的芸芸学子,恭恭敬敬地聆听圣贤先师的教诲。孔子雕像的背面是一面长7.2米、高3米的大理石雕刻屏风,正面是“礼、乐、射、御、书、数”之传统六艺浮雕图,背面则镌刻《四书》经典名句。由此,图文并茂地呈现儒学文化中励志修身的内容,让师生每天都能与历史对话,与经典同行,聆听圣人教诲,启迪智慧,净化心灵,“和合”修身,不断提升人文素养。

孔子雕像与石刻屏风构成了“六艺儒苑”景观的核心部分,与之呼应的则是南北两条文化长廊:丰子凯漫画长廊、传统书法及科技创新长廊。课余,师生信步于此,或沐浴孔风雅韵,欣赏中华传统书法和绘画艺术,感悟中华文化之博大精深;或感慨同伴科技创新作品之精巧构思,畅想美好未来。在这里,传统与现代交织,召唤学生提升自身素质与修养,不断增强文化自信,形成文化自觉,立志做中华文化的传承者和现代科技的创新者。

一雕像一屏风一广场两长廊,构成了彰显学校儒家文化思想的生态景观系统。“六艺儒苑”景观系统立足校本,突出特色,彰显了学校以弘扬儒学传统文化为核心的教育追求。通过以师生价值追求和精神素养拓展为目的的景观建设,实现了校园文化内涵的创新与丰富,营建了师生共同成长与发展的文化生态环境与氛围。同时,这一景观系统的落成,也完成了一次学校特色文化环境的统整与内涵提升,实现了以校园文化标志凝聚校园精神的构想。2015年,在广州市教育局举办的“粤美校园文化”系列评选活动中,学校荣获一等奖。学校以“微景浓缩文化精髓,文化滋养筑梦人生”为主题,围绕“六艺儒苑”景观内涵,引领师生深入思考和提炼处于发展中的校园文化。

二.“六艺课程”:重构“六艺儒苑”的文化景观功能

我们认为,“六艺儒苑”不仅是一道亮丽的校园景观,更应充分开发其应有的教育功能与价值。学校将“开学典礼暨开学第一课一一经典美文晨诵”活动,《弟子规》《菜根谭》经典诵读比赛,十八岁成人礼,培养良好习惯收获美好人生一一学生内务整理大赛,班级特色体育艺术节,迎新嘉年华等活动现场,都设在“六艺儒苑”开放广场。在先贤的指引下,让学生感悟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体验中华传统美德的精神力量。由此,以中华传统美德律己修身,正心笃志,逐渐成为师生的精神追求,而豁达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坚毅恒勤、感恩孝悌的人格品质更是内蕴其中。如今,“六艺儒苑”成为师生读书习文、生活成长的诗意栖居之所。

但学校也深知,要充分开发“六艺儒苑”校园景观的功能,必须通过课程才能得以实现。课程是学校工作的核心,更是提升学校办学品质最重要的载体。因此,学校将儒家传统“六艺”课程精神与现代教育要求相结合,构建了“六艺儒苑”特色课程体系。

“六艺儒苑”特色课程以修习礼仪、书法、语言、健体、艺术、科技之增高中新“六艺”为抓手,构建儒风精神家园,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和合”修身,实现知书识礼、素质全面、个性鲜明的发展愿景。学校期望通过“六艺儒苑”文化探寻,力求成人与成才共育,既帮助学生寻找人生目标和价值追求,又助力学生增长生活技能和本领;人文与科学并举,既唤醒学生善良之天性,涵养美好德性,又激发其潜能,实现个性成长;当下与未来兼顾,既为芸芸学子未来幸福生活奠定基础,又关注其当下校园生活之幸福快乐;传承与创新相融,既吸纳传统儒学文化之精华,又顺应培育学生核心素养之时代要求。“六艺儒苑”特色课程寄寓了增高中人弘扬儒家文化,尊重生命的多样性,营造良好教育生态的理想。

“六艺儒苑”特色课程包含“一体两翼三层六类”:“一体”指特色课程的总体培养目标一一培养知书识礼、素质全面、个性鲜明的儒雅学子;“两翼”指课程的两个系列一一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三层”指课程的三个能力要求和修习要求,每一系列课程都按照通识、兴趣、专业三个层次进行设计,高一开设通识课程,高二开设兴趣课程,高三开设专业课程;“六类”即根据“六项修炼”而设置的六个课程类型:礼仪类、书法类、健体类、审美类、语言表达类、科技类。

例如,人文素养课程系列中的礼仪类通识课程包括交际礼仪和公民修养。交际礼仪综合中华文明古国传统礼仪与现代社交文明礼仪,旨在教会学生以高雅的仪表风度、完善的语言艺术、良好的个人形象,展示自身的气质修养,赢得尊重,为生活和事业成功奠定基础。公民修养则属于兴趣课程,包括公民意识、法律文化、公民责任和公民义务等内容,由《增城历史与文化》《公民素质与修养》等校本课程组成,旨在培养学生作为一名好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书法类课程包括通识课程《书法·書写·规范》、兴趣课程《书法练习指导》《书法作品欣赏》和专业课程《楷书经典碑帖临摹》《隶书经典碑帖临摹》,从激发学生的书法兴趣,养成书法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至专业技法的提升,形成分层递进的课程内容。健体类课程则由通识课程《生命大课间》《八段锦》、兴趣课程《乒乓球初级教程》、专业课程《乒乓球特训教程》组成,旨在帮助学生养成健康的学习与生活方式,拥有热爱生命和享受生命的能力。

科学素养系列课程则源自学校十余年的“我与化学”科技活动,如今,已由化学学科发展到数学、物理、生物、地理、信息和通用技术学科,形成了人文与自然学科融合的趋势。学校将诸多科技活动转化为课程资源,开发了科技创新教育“我与科学”系列教程。它包括基础性教程《感悟身边的科技》、过程训练性教程《探究身边的科技》和创造性能力训练教程《创新身边的科技》,以适应不同年级学生的不同活动水平和发展需要。

“六艺儒苑”特色课程与孔子的教学理念、新“六艺”相对应,体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教学的统一。在实践上,为提升师生的科学与人文综合素养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六艺儒苑”精神激励下,学校传统文化教育不断取得可喜成绩,学校获评首批广州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示范校……学校将以此为契机,通过特色校园文化的不断创新和展示,实现校园文化的良好传承,共筑广州“好教育”梦想。

文化建设的关键不是物的建设,而是人的建设,尤其是人心的建设和价值观的形塑。我们深信,一种文化引领着一个群体的前进方向。学校正以传习先贤六艺之道,引领师生践行先贤成人之道,并以此不断培育更加深厚的文化底蕴。

猜你喜欢

校园景观校园文化传统文化
智慧校园在中职学校校园文化中的建设与应用
持续深化校园文化建设 助力基础教育阶段人才培养
新生态学校的校园文化
大学校园景观改造设计与研究
中学校园景观设计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