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毒祛瘀法对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细胞免疫表型的影响*
2017-03-03钱丽丽李晓芳
钱丽丽 李晓芳
浙江省中医院 浙江 杭州 310006
解毒祛瘀法对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细胞免疫表型的影响*
钱丽丽 李晓芳
浙江省中医院 浙江 杭州 310006
目的:观察解毒祛瘀法治疗对高危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细胞免疫表型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法将高危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8例,治疗组以解毒祛瘀中药联合西药治疗,对照组仅用西药治疗。观察总体有效率及细胞免疫表型(CD13、CD14、CD15、CD33、CD34)变化。结果:治疗组总体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CD13、CD14、CD33、CD34较治疗前明显降低,治疗组CD15对照治疗前明显升高(均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差值与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解毒祛瘀法对高危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有较好疗效,并能对患者免疫表型细胞有调节作用,是一种可行的治疗选择。
解毒祛瘀法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细胞免疫表型 临床研究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是发生在造血干细胞阶段的异质性克隆性疾病,主要特征是无效造血及较高的白血病转化率。血象可呈全血细胞减少,或任何一系及二系血细胞减少,表现为贫血、感染或出血[1]。其发病机制至今未明,临床上尚无确切有效的治疗方法,目前西医常规治疗对MDS的总体疗效在50%以下[2]。本研究纳入18例高危型MDS患者并予解毒祛瘀法联合西药治疗,以总体有效率和细胞免疫表型的变化为主要观察指标,探讨其可能的治疗机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选择标准:参照《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3],根据国际预后积分系统(IPSS)进行危险度分型[4]。排除标准:①排除其它引起全血细胞减少的疾病,如白血病、PNH、再障等;②合并严重心血管、肝、肾、造血系统及免疫系统疾病、精神病患者;③有严重不可控制的感染、出血等症状的患者;④中医辨证证型复杂或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者;⑤妊娠或哺乳期妇女,对本试验处方组成过敏者。
1.2 一般资料:2013年10月~2015年10月在本院经血常规、骨穿、活检、染色体等检查确诊为MDS患者,IPSS评分为高危型,共3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18例。治疗组男8例,女10例,中位年龄39岁。对照组男7例,女11例,中位年龄42岁。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使用反应停、雷利度胺或地西他宾治疗;必要时输注红细胞及血小板等支持治疗。
2.2 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中药治疗。根据我院既往治疗MDS经验,高危型患者往往表现出面色黯淡,或鼻衄、齿衄、肌衄,低热不退,肌肤甲错,舌红绛、苔黄少津,脉细弦涩等表现。属阴阳双亏,瘀毒互结证。应以解毒祛瘀,阴阳双补为治法。方选膈下逐瘀汤、青蒿鳖甲汤合十全大补汤,药用:五灵脂、丹皮、乌药、香附、知母各6g,当归、鳖甲、白术各15g,川芎、红花、枳壳各9g,桃仁、赤芍、青蒿、熟地、白芍、茯苓、生姜、大枣各12g,延胡索、甘草各3g,生地、党参各20g。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
两组均以28天为1疗程,3个疗程为1个治疗周期。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评价:总体治疗疗效评价参照《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3]拟定。完全缓解:骨髓穿刺原始细胞<5%,各系细胞无异常发育;外周血无原始细胞,各系细胞无异常发育,绝对值恢复正常且在不使用造血刺激因子的情况下维持至少2个月。部分缓解:骨髓穿刺原始细胞较前减少50%或以上,或诊断分型较前相比转化为较轻的亚型,其余标准同完全缓解。血液学改善:红系:显效:治疗前血红蛋白低于正常值,治疗后升高20g/L以上或脱离输注红细胞;有效:治疗前血红蛋白低于正常值,治疗后升高10~20g/L或输血需求较前减少50%。巨核系:显效:治疗前血小板低于正常值,治疗后较前升高30× 109/L以上或脱离输注血小板;有效:治疗前血小板低于正常值,治疗后升高10-30×109/L之间。粒系:显效:治疗前中性粒细胞数低于正常值,治疗后增加100%以上或净增值≥0.5×109/L;有效:治疗前中性粒细胞数低于正常值,治疗后增加100%以上但净增值<0.5×109/L。无效:不能归入上述任何一种情况。总有效率=(完全缓解+部分缓解+血液学改善)/总例数×100%。
3.2 细胞免疫分型检测方法:采集患者治疗前后骨髓标本进行细胞免疫表型分析。采用BD公司提供的鼠抗人单克隆抗体标记的FITC-CD13、FITC-CD14、FITCCD15、PE-CD33、PE-CD34、及Percp-CD45,BDFACS Calibur流式细胞仪上机进行检测。CD45/SSC设门分析各群细胞占有核细胞比例。
3.3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用均数和标准差(±s)描述,对正态资料采用成组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3.4 治疗结果:分述如下。
3.4.1 总体疗效评价:见表1。
表1 总体疗效评价
3.4.2 治疗组治疗前后细胞免疫表型结果:见表2。
表2 治疗组细胞免疫表型测定结果(±s,n=18)
表2 治疗组细胞免疫表型测定结果(±s,n=18)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
免疫表型CD13 CD14 CD15 CD33 CD34治疗前35.16±2.72 10.90±1.83 42.47±8.34 26.58±4.22 7.77±1.15治疗后30.34±3.71*8.53±2.00*45.09±8.35*25.44±4.82*7.14±1.36*
3.4.3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细胞免疫表型差值进行比较:见表3。
表32 组治疗前后细胞免疫表型差值结果比较(±s)
表32 组治疗前后细胞免疫表型差值结果比较(±s)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免疫表型CD13 CD14 CD15 CD33 CD34对照组(n=18)治疗前后差值0.52±0.89 0.23±0.54 -0.57±1.51 0.42±0.74 0.15±0.42治疗组(n=18)治疗前后差值4.82±3.09*2.43±1.07*-2.62±2.44*1.14±1.29*0.63±0.73*
4 讨论
中医学认为,此病的发生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正气亏虚,邪毒外侵,瘀血内阻,虚实错杂的症候[5]。我院研究团队认为MDS的发病是以脾肾亏虚为本,瘀毒内蕴为标的动态发病过程。尤其是高危型患者,主要表现为阴阳双亏,毒瘀互结的症候,故治以解毒祛瘀法为主。MDS由于早期造血细胞的分化成熟障碍,失去了向正常克隆增殖分化的能力,同时细胞膜上与细胞分化有关的蛋白也有相应的变化[6],如单核系特异性抗原CD14、早期粒系抗原CD13、CD33以及干细胞抗原CD34表达增多,晚期粒细胞抗原CD15表达减少[7-9]。临床观察表明,治疗组治疗后CD13、CD14、CD33、CD34的表达较治疗前显著降低,CD15较前显著增高,且治疗组治疗前后差值也明显大于对照组(均P<0.05)。提示中医药解毒祛瘀法可通过减少髓系异常表达并促进细胞分化,改善高危型MDS的状态。
综上所述,解毒祛瘀法治疗高危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总体有效率较单用西药对照组高,并能通过抑制恶性克隆、改善粒系分化成熟障碍起到治疗作用,是有效的治疗选择。
[1]邓家栋,杨崇礼,杨天楹,等.邓家栋临床血液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753.
[2]邱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发病机制和临床治疗的研究进展[J].临床肿瘤学杂志,2009,14(12):1057-1063.
[3]张之南,沈悌.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M].第3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144-145.
[4]Garcia-ManeroG.Myelodysplasticsyndromes:2014 update on diagnosis,risk-stratification,and management[J].Am J Hematol,2014,89(1):97-108.
[5]张翔,周郁鸿.活血化瘀法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临床治疗中的应用研究概况[J].浙江中医杂志,2012,47(3):229-231.
[6]赵琳,邱仲川,陈佩,等.复方参鹿颗粒对相对低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骨髓细胞免疫表型的影响[J].新中医,2013,45(4):104-106.
[7]王衍晶,姜凤,高霞.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免疫表型研究[J].大连医科大学学报,2009,31(3):342-345.
[8]李志超,梁辉.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中的免疫紊乱与病情进展[J].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2007,30(1):114-116.
[9]王韫秀,张继红,胡延平,等.多参数流式细胞术在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及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免疫表型鉴别中的应用及其意义[J].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12,20(4):857-862.
2016-07-07
浙江省中医药优秀青年人才基金计划中医药分型论治对MDS患者细胞免疫表型的影响,编号:2012ZQ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