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说“ 格 ”

2017-03-03姚凤林

杂文月刊 2017年24期
关键词:黄先生格物黄永玉

□姚凤林

格,在中国古代哲学家那里,曾是很热门而神秘的用语。最早出于《大学》:“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致。”

对“格物致知”的解释,宋人程颐说得比较明确:“格犹穷也,物犹理也。犹曰穷其理而已矣。”朱熹说得最明白:“所谓格物,便是要就这形而下之器,穷得那形而上之道理而已。”格物致知,在哲学上属唯物还是唯心,众说纷纭。今天,我们说“格”,一般不用它推理、顿悟那动词之意。可是,“风格”“品格”“格调”等语词,也不是凭空结论的,好像应该是在比较衡量中得来的断语。我的理解,“格”是某种看不见摸不着但事实存在的标准、境界,它能区分高低、雅俗、贤愚等。虽然难于划出一条界限,但大体上人们是有共识的。平时看惯了电视节目中二三流演员的表演,只注意他们表达的内容,说不出艺术上好在哪里,彼此之间的区别。一次在民族文化宫看节目,第一次看京剧表演艺术家杨春霞唱戏,虽然是早听熟了的《杜鹃山》选段,但她那一举手一投足的身段,精光四射的眼神,一下下震慑了全场观众。大家屏气凝神听完唱段,报以雷鸣般的掌声。我突然明白,艺术家和普通演员间的“格”,是客观存在的。达到或超越了这个“格”,看似随意的动作或笔墨,都是经典,令人叫绝倾倒;达不到这个“格”,哪怕再卖力气、再费笔墨,也只是完成任务而已。这“格”也并不神秘,勤能补拙,下功夫长年累月地练,总会有提高、有进步。只是不会人人都成为大家,那个“格”的突破和超越,有机遇、天分等综合因素在,不必硬给自己设置难于达到的目标。有个“入格尽格”的现象很普遍,艺术家达到一个“格”,则他涉足的众多领域,都在高处。齐白石的诗书画印,对其排位有不同看法,但哪一领域都不俗,都足以名家是被公认的。

黄永玉先生的画,无论木刻还是彩墨,世有公论,堪称大家。近年,他的文学造诣也渐为人知。反复读了他的自传体长篇小说《无愁河的浪荡汉子》,我感觉其语言、意境都非常出色,成就不在他绘画、书法之下,当然这需要专家讨论、评判,我是有信心的。记得在出版社工作时,编辑出版黄先生的画集,他撰写了自己学画、作画的体会文章,谈到特殊年代陷于内斗,他用了一“酱”字,表现人们的互相牵制与无奈。年轻编辑拿笔改掉,说用错了。我开导他,这正是黄永玉先生文字功夫深厚的体现。一个“酱”字,活画出当年人人深陷其中,不甘心又无力自拔的处境,名词做动词用,这是文章之“眼”,是黄先生“文格”之所在。看来,艺术家的“格”,还需观众和读者的“格”来呼应共鸣。

猜你喜欢

黄先生格物黄永玉
合同到期未入住,空置费谁承担?
从道德“格物”到政治“格物”——荀子“义”论的新进展
王申勇:“格物”的精神与“动情”的演绎
《入木:黄永玉版画艺术》
朋友能继承孤寡老人遗产吗?
存钱路上现金“变”假币广东惠州警方破获一起诈骗案
千手观音
黄永玉:这个老头儿不寻常
格物究源 穷理致知——评《中国古代物理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