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课堂语言的粗浅认识
2017-03-02刘婷
刘婷
摘 要:课堂语言是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主要表达形式,也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途径。掌握并运用好课堂语言是提高学生知识技能、陶冶学生道德情操的主要手段。为不辱“传道、授业、解惑”这一使命,教师必须在创造性地劳动中准确掌握、灵活运用课堂语言这门科学,为教育事业的腾飞做出贡献。
关键词:课堂语言;准确;规范;生动有趣
课堂语言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信息的工具和载体。它和电影语言、话剧语言一样,是一种职业性的特殊交际手段。高水平的语言艺术,不但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启迪学生的智慧,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和道德情操,还能培养学生的美感,使他们得到一种美的享受和情的陶冶。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说过:“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这一精辟的论断道出了课堂语言艺术不但含有教学语言艺术,同时也具有教育语言艺术的存在。
一、谈教学语言
教学语言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那些语言精粹、简练、生动、形象,讲课有声有色、引人入胜的教师就受学生欢迎,教学效果就佳;而语言贫乏、词不达意、言不传神,即使你满腹“经纶”,也不受学生欢迎。再者,教学语言是教师在课堂教学特定环境下的语言,它服从一定的教学目的,表现特定的教学内容,局限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体现预定的教学步骤和教学方法。这就决定了教学语言必须符合以下几点要求:
1.教学语言必须规范、准确、精练
教学语言是教师在课堂使用的一种职业化语言,是传递信息的主要媒体,是每位教师从事教育工作必须加强的职业修养。
规范,即指发音标准,吐字清晰,遣词造句合乎语法,没有病句,不讲方言土语,语言纯净,用普通话讲课。普通话除了有很强的表意功能外,还具有和谐悦耳、音乐性强的特点。
准确,就是用精确的语言表达知识的内涵,使学生获得准确的知识,而不发生疑义和误解。语言准确,就是要观点明确,遣词得当,推理严密。鲜明是指语言褒贬分明,饱含真情实感,爱什么,恨什么,赞扬什么,反对什么,泾渭分明。
精练,就是用最经济的语言表达较丰富的内容,惜话如金,要言不烦,使人一听就能抓住要点。语言言简意赅,论述简明扼要,提纲挈领;分析鞭辟入里,丝丝入扣,这样的语言才会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才能像春雨一样润入学生心田,把美好的思想和科学知识一道带进去。简洁、富有艺术魅力的语言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又能丰富学生的想象,使学生受到美的享受与启迪。
2.节奏快慢适度,语调起伏得当
教师课堂语言的外在美,表现在语言的节奏感上。语言节奏,一是表现在语言速度的快慢结合上,二是表现在语言强度的大小结合上,三是表现在语言抑扬顿挫的协调上。节奏快慢适宜,高低起伏得当,抑扬顿挫得法的优美语调,必然产生好的教学效果。
语言节奏的设定要与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和学生的承受能力相适应。那么语言节奏要注意哪几点呢?
(1)语速快慢适度
如果上课说话太快,发出信息的频率太繁,就会使听课学生大脑应接不暇,这样势必使学生感到精神过度紧张,造成信息的遗漏、积压,导致信息传收活动的障碍,甚至中断。反之,如果教学语言语速过慢,信息发送量低,不仅浪费了许多宝贵的教学时间,而且将导致学生精神涣散,课堂气氛陷入沉闷。
(2)语调起伏得当
教学中教师的语言最忌讳的是平铺直叙,没有节奏感。如果教师只用一种单调、缺少节奏的语言教学,就会使学生有沉沉欲睡之感。声音过小,学生听不清楚,造成知识遗漏;声音过高,声嘶力竭的高音教学产生一种刺激性的噪音,使学生反感,影响教学效果。
3.教学语言要幽默、含蓄,生动有趣
兴趣是人们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能激发和引导人们在思想感情和意志上去探讨事物的底蕴。教学语言的幽默具有审美和批评教育作用,让学生在笑声中领悟知识的奥妙和思维的哲理,使学生不仅不把学习作为负担,反而产生求知的兴趣。“教师语言的含蓄在于讲课时不直接讲本意,而是用委婉的话语来烘托和暗示,让学生用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想象力去丰富、去补充。以‘不全引出‘全的结果来。”让学生在品味中理解寓意,从而收到“疑似无情还有情”的独特效果。
4.语言注入真情,实现心灵沟通
语言作为一种感人的力量,它的真正的美离不开言辞的热情、诚恳和富于激励性。“语言是工具的性质决定语言的教学必须重视运用语言的实践”,因此,教师的课堂语言一定要努力把活生生的灵感和思想贯彻到自己的话语中去,使“情动于中而言溢于表”,从而打动学生的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
二、谈课堂教育语言
教育语言是指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时所使用的口头语言。严格地讲,教师在和学生接触的语言都带有教育影响,但这里所讲的主要是指有目的的教育活动中使用的课堂教育语言。教师运用语言的技能技巧时,要因地因时因人而异,“针对不同年龄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决不能千篇一律,用一个调子,说同一套语。语言手段是否高明,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看它的语言能否拨动学生的心弦,是否对学生产生了激励作用,达到了培养、教育的目的。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对语言美的敏感性是促使孩子精神世界高尚的一股巨大力量。这种敏感性是人的文明的一种源泉所在。”因此,教师的课堂语言就要用醇美的艺术性去触动学生的心弦,在感动与感化中使其形成文明健康的心灵世界。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说话能力的高低,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效率。”教师在劳动的每一领域都需伴有取得沟通教育对象心灵最佳效益的语言,所以教师必须有一个贮存丰富资料的语言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呼之即出,用得贴切,用自己的语言艺术去调控课堂,在创造性地劳动中掌握这一艺术,发挥丰富多彩的语言艺术特点,为祖国的教育事业腾飞,做出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1.陈大超等主编.课堂教学艺术.大连海运学院出版社.
2.口语训练.辽宁大学出版社.
3.中學语文教学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4.华东等五大师范院校合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5.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天津人民出版社.
(作者单位:辽宁省抚顺市新抚区胜利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