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意味着什么
2017-03-02时龙
时龙
各位老師,大家上午好!非常高兴能在这儿和大家一起讨论德育的有关问题,我的题目是“德育意味着什么”。德育到底意味着什么?我认为,要从教育及德育的本源、本质和基本问题的角度来讨论这个问题。
德育就是教育的全部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育人,就是要教育培养人如何成长、如何适应社会、如何与自然相处。这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教育就是促进人的发展,使人得到全面的发展,那怎样才能全面发展呢?
前一段时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文本发布,大家都非常关注。目前大家所看到的这个版本,把中国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分为九大素养,具体叫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九个方面,在这九个方面下面又列了25个二级别的指标,我认为这个东西是很必要的,也挺好,但是也需要讨论一下。
大家看这九个方面的素养,可以说有一大半都是德育的要求。我们德育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就是开展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等方面的教育,其他的如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等方面也都同德育息息相关。如果让我说,中国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还能更多,甚至可以列出一个繁杂的表格,使得中国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更加具体化。然而,既然是核心素养,要么确定牵一发动全身的关键要素,要么给予高度概括,简单来说,中国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可以分成两个基本点,一个是道德能力,一个是学习能力。为什么这样说呢?一是人的发展最重要的支柱就是道德的力量,而不仅仅是他掌握了多少知识和技能,无数事例表明,无论你是官居高位还是职场精英,导致人生溃败的一定是道德的沦丧。二是道德能力和学习能力不是截然分开的,道德是可以学习的,学习也有道德要求,二者相互融通。
学校在这方面能够做的就是要把德育贯穿到学校的各个方面,以德育统筹学校的教育教学,引导学生的发展。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德育就是教育的全部。我曾经有一个形象的比喻,我们给现在的教育披上很多的外衣,左一件右一件非常多,如果把披在教育身上的外衣或标签都拿掉,只能留一件,那就是德育。现在经常看到和听到这样一句话:德育是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这话的用意是好的,但不确切,我认为,德育不是教育的一部分,德育是教育的全部,不是教育的一个类别,道德教育应该贯穿人生的全过程,体现在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学校要把德育作为教育的灵魂来对待。
德育的根本任务是面向全体学生的
公民教育
教育要面向所有的人,公民教育就是道德教育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基本的要求,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是学校道德教育的根本任务。什么是公民?如何教学生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在这方面我们可以考虑如下几个问题。
构建以公民教育为核心的课程体系。现在我们的课程体系应该说还是不错的,但是缺少贯通、缺少统领,缺少一个最基本的价值取向,我认为公民教育就是道德教育最基本的价值取向。而这个价值取向需要在我们的课程体系中体现出来。学校可以有意识的在各个学科教学中贯穿公民教育这根道德教育的基本主线。无论是高官、老板,还是在一线工作的劳动者,所有的人都要从公民做起,都要做一个合格的公民。
公民教育是使公民树立和形成公民意识。公民意识有各种各样的表述,但我认为最基本的公民意识包括:国家民族意识、权利义务意识、市场规则意识、社会公德意识,法律法治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和国际理解意识。中国学生发展的九大核心素养下的25个二级指标,我觉得哪一个都是对公民的要求。比如国家认同里面的国家意识、政治认同、文化自信,国际理解里面的全球视野、尊重差异等都是公民最基本的要求。可见,我们在培养人的时候,很多讨论、设计都与培养一个合格的公民有关,即使在讨论中国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也很多都是在讨论和研究中国公民的素养,这与德育是十分契合的。而这些意识需要学校在教育及德育中通过各种方式去体现、去贯通。
公民意识里最基本的是国家民族意识,我们的德育首先要让大家来认同国家,国家走什么道路、实行什么制度、如何认识我们国家的历史,这都是作为一个公民要知道、要了解的。你爱这个国家,你一定要知道这个国家是什么样的,现在很多90后、00后对我们国家发展的切身感受不是很多。因此,我们的教育就要告诉他,我们国家是如何发展起来的,我们为什么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共同理想,这样年轻一代才会了解我们的祖国、热爱我们的祖国。
同时,学校还要强调市场规则意识,我们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讲规则的。习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强调讲规矩,这是一个政治上的要求,其实也是公民的基本准则,你要做一个好的公民一定要讲规矩。我们要教育孩子,就是要教育他有一个好的习惯——守规矩的习惯。有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曾经回答记者的提问,记者问他你受了这么多教育,给你印象最深的教育是什么?他说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幼儿园的教育,因为幼儿园的教育教给了他要和大家分享的习惯、讨论的习惯、别人的东西不能拿的习惯。这不都是规矩吗?有规矩才能成方圆,学校要思考如何教会学生做一个现代守规矩的公民,这里面包括社会公德意识、法律法治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国际理解意识等内容。
为现代社会培养合格的公民,这是学校德育的基本任务、基本要求和基本问题。我认为,德育是面对所有人的教育,不是针对特定人群的教育,道德教育要明确教育的基本要求,学校教育要着力于公民教育。面向每一个学生的德育,就是要将数以亿计的青少年培养成为合格公民,这比培养少数社会精英更能体现德育的价值取向。
德育功能发挥的关键在学科融合
我们刚才讲教育的综合性,就是要求从总体上把握人的全面发展,我们的教育从学科上来讲是分门别类的,在谈论人的全面发展时总要涉及德智体美,但有一个基本认识和基本事实需要明确:全面发展不是分别发展,而是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全面的、综合的教育。德育不是教育的一个类别,也不能理解为学科教学,而是教育的全部,是一种最综合的教育。想更好地发挥德育的功能,就要考虑促进学科融合,在学科的融合中发挥德育的功能。德育做的好不好,绝不仅仅是德育课程的问题,还要在学科教学中体现,努力挖掘学科教学中的德育内涵。
前几年北京市搞了一个各学科的德育指导纲要,我认为这是很好的做法,因为每一个学科都有特别丰富的道德教育内涵。比如说语文学科里的德育内容是最丰富的,数学里也有德育。有人说数学里边还能有什么德育,这个看法是不对的,我们对德育的理解应该更宽泛一点。德育的最高境界是精神世界,是世界观、价值观、方法论,而数学里边就有这些。我们在关注每一个学科、每一个活动的知识技能、过程方法的时候,也要深入挖掘一下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情感、态度、价值观来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学校在做好学科德育的同时,一定要关注德育的实践性和活动性。学校不仅要有开发课程的能力,还要有开发活动的能力,特别是开发德育活动的能力。有人说学校事情已经这么多了,哪儿有那么多精力再搞活动。我觉得这就看你会不会抓住机遇,其实我们学校面临着很多的机遇,很多工作都可以作为德育活动开发出来。譬如2008年北京承办奥运会,这里面一个很重要的活动就是奥林匹克教育。学会合作、学会尊重,这是奥林匹克精神,也是德育的要求。北京市大概有二百所示范校在同心同力地做这项工作。有些学校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把奥林匹克教育作为一场德育活动开发出来,这是非常有益的探索。
我们课程建设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现在这里面也面临很多问题,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都有专门的人力支持,校本课程怎么办呢?我倒是有一个建议,就是不要把课程分那么清楚,而是把课程进行融合。真正的校本教育就是德育,就是道德教育,从这个意义上说,学校的教育能力主要体现在德育能力上,德育能力既体现在以德育为统领的各学科教学的融合上,也体现在学校德育开发的能力上,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并且大有作为的一个地方。
德育要重视家庭教育的力量
德育是从家庭开始的,教育也是从家庭开始的,这里头的道理其实大家都知道,因为人一生下来直面的首先是家庭。“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是有道理的。
有什么样的家庭教育,就有什么样的孩子,学校教育是在家庭教育的基础上展开的工作化、标准化、集体化的教育。很多学校却忽视了家庭教育这块阵地,家庭教育没有纳入到我们整个教育体系之中,因此我们的学校教育就几乎承担了所有的功能,也承担了很多的压力。现在的问题是家庭德育薄弱,目前的家庭德育处于自然发生的过程,或者说随意性比较大,道德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的意识并不明晰,重智轻德、重物质轻精神的现象比较普遍。
我们有些家长是懂教育的,但是绝大多数的家长是不懂教育的。不懂教育不是他们的错,但是他们不懂教育就不能很好地培育孩子。有文化不見得懂教育,文化水平低不见得不懂教育。胡适的母亲识字不多,她送幼年胡适去蒙馆学习,当时每个学生每年要交给先生两块银元作为学金,胡适的母亲却主动给了六块银元,她给教书先生提出明确要求:给胡适讲书,“每读一个字,须讲一个字的意思,每读一句,须讲一句的意思。”胡适说:“我一生最得力是讲书。” 教学不能灌输,要着重讲解和理解,文化水平不高的胡适母亲,其实很有教育见地。
从学校的层面,就需要我们重视家庭教育的作用。要把家庭也纳入到学校教育的轨道,纳入到学校教育的事业。有一些学校现在开展了各种各样的家校合作项目,这是非常好的现象。家庭教育最重要的是道德教育,知识技能教育主要由社会和学校来承担,这些知识技能有些家庭可以做,但是绝大多数家庭做不了。因此家长主要教孩子做人,主要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而这种对孩子的道德教育不是课堂式的教育,而是融入生活的教育,是一种榜样的教育,是一种身边的教育,家长一定要做孩子的榜样。
学校肯定要把德育作为教育的灵魂来贯穿于学校的各个工作之中,但是也要着力开发家庭教育这块领土。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脱节问题是我们德育要关注的问题,学校和家庭都要转变教育观念。如何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使家长和学校共同携手,把学生培育成于国、于社会、于家有用的栋梁之才,这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的问题。
责任编辑/李 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