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冷眼看校园节日

2017-03-02郭敏

中国德育 2016年20期
关键词:校园儿童活动

郭敏

当我们设计某一个校园节日的时候,不防想一想小林宗作创办的巴学园,想一想那个曾经纯净美好的教育梦想。当我们心无旁骛地追求儿童生命绽放时,校园节日才能回归应有的本义。

校园节日一直以其丰富有趣的内容、生动活泼的形式,深受儿童喜爱。近年来,校园节日越来越多,除了我国传统的文化节日和飞速涌入的洋节日外,还有很多学校自己的文化节日,如科技节、艺术节、童话节、读书节等等,不一而足,衍生出丰富多彩的节日文化,受到许多青少年的青睐与追捧。节日文化中蕴藏着的丰富的教育资源,以极具亲和力和吸引力的姿态,丰富了儿童的学习生活和文化底蕴,为校园生活增添了一抹绚丽的亮色。

据笔者不完全整理,传统文化节日、西方节日、国家法定节日、学校文化节日等,一年四季,各种节日不下三四十个,平均每个月约有四五个节日,每个节日历时一周的话,儿童就几乎天天“过节”了。“过节”对学生意味着什么?节前,做相关的准备工作:搜集资料、采购物资、排练节目;节日里,学校召开大队集会、开展庆祝活动、专题活动,走出校门进行各种野外活动,回到家,没有书面家庭作业;节后,写作文,汇拢资料,完成板报……“过节”对老师意味着什么?且不说事先一次次的集体备课,一本本的誊印资料,一回回的组织排练,单是活动后一份份总结材料,一张张展板布置,一次次集体展示,就让老师们忙得团团转。频繁的“节日”活动,使忙碌不堪的老师不得不反思:这样的节日活动,能使学生真正成长吗?如果以汇报与展示为目的,那老师成为导演,学生岂不是演员?

而且,每次节日活动,往往开幕式组织得比较热闹,大部分师生都积极参加。但结束后,只有少数有项目的同学留在场地,而大部分同学只能悻悻地回到班里上课或到其他地方,校园活动变成了少数人展示才艺、表现自我的舞台,成了少数人的自娱自乐,而大部分同学的失落心情又有谁能來安慰呢?片面地把活动办成了少数人的舞台,这或许就有点失去了活动本身的意义了吧?更有甚者,因为有领导出席,圆满举办活动成为了所谓的政治任务,本该过节的儿童此时成了演员,成了道具,何来快乐可言?

为搞活动而搞活动,造成很多负面结果。

(一)不能充分尊重儿童,使儿童成为个人政绩的道具。众所周知,儿童是独立的生命个体,一切教育活动的开展,其本质都应有利于儿童的成长。有时,为了上级的一个检查,为了一份活动展示,举办节日的落脚点成了“拿什么给领导看”,于是孩子们忙着做小报、拍照片、贴展板……活动过程被淡化,儿童成长被漠视,学校关注的是领导能看到什么,追求的是我们的活动成果如何“高大上”。这样的活动,俨然已异化为“政绩工程”,儿童,包括老师都在有意无意中变成为人作嫁的“道具”。

(二)不能兼顾每一个儿童,以忽视多数儿童换来表面光鲜。为了更好地展示活动成果,站在舞台上表演的势必是歌唱最动听、舞姿最优美的那一拨孩子,橱窗里展示的必然是绘画最生动、摄影最出色的作品,而更多的没有特长的儿童只能被晾在一旁,在台下拍拍手、叫叫好、叹叹气罢了。其实,如果我们不是为了“展示”,而是真正为了儿童的生命成长,那么就应该让每个儿童参与进来,从活动设计到活动组织,让每个孩子都能有机会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相信孩子的潜能是无限的、创造力是无穷的。那么,即使作品很稚嫩,即使动作不整齐,但是,因为成为了活动的主人,哪怕只做一片绿叶,那也一定是一片充满生机的绿叶,因为心中有爱。

(三)活动目的不明确,儿童不能真正有所收获。很多节日活动,如果没有事先的精心准备,包括调查走访、收集资料、研读相关文本,没有事后的总结点拨、反思改进,而只是停留在节日当天的热门场面上,这并不能真正提高儿童的素质。如近期很多校园开展传统文化节日,为了更好地体验当地的习俗,在元宵节吃汤圆、清明节吃青团、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等。每到开展节日活动时,儿童在家长的帮助下,搓圆子、做青团、包粽子,在食堂里忙忙碌碌,很多节日都演变成“美食节”了。试问,这样的节日活动,儿童能收获到什么?食品的制作,很大程度上都出自家长的帮忙,儿童的任务大概就是高高兴地排队,快快乐乐地品尝了。看上去其乐融融的节日活动,其意义何在?

(四)使儿童心浮气躁,脱离了应有的学习状态。儿童高度兴奋的“节日”生活,与平常的“学习”状态是相悖的。无论是桑代克的试误说,还是加涅的认知主义行为理论,都强调学习是一个观察、思考、体验、内化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追寻内心的呼唤,需要冷静的思考。学习应该是捧着书,静静地读着;应该是课堂上,师生共同研读教材,精读课文;应该是课后专心致志地完成作业……儿童的专注力尚在培养阶段,当他们沉迷于节日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时,往往忽略了很多本该安静恬淡的学科学习。节日过多,带给他们更多的是喧嚣和浮躁。因此,天天“过节”的儿童,往往心气浮躁。节日剥夺了儿童静心思考的空间,使他们无法从容恬淡地阅读、思考。儿童的学习过程,需要认真地解读、深入地思考、透彻地理解,并将其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这一过程,势必是艰辛的,要“沉得住气”,甚至,要“耐得住寂寞”。

那么,我们究竟需要怎样的学校节日呢?

(一)将节日活动纳入课程体系,使之科学化、规范化。与学科整合,从课程高度,科学定位、规划校园文化节日,构建完整的校本课程体系,从准备阶段到实施过程,再到课程总结,要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校园文化节日的开发与设计的主题,应根据学生的需求,开发特色鲜明、指向多元、内涵丰富、操作性强的课程,让师生在灵动的、活泼的、让人感动的主题实践活动过程中亲身体验、习得技能、获得能力,这会达到比课本学习更好的教育效果。

(二)使学生成为校园节日的主人,让每个儿童都积极参与。让学生自主“创造”自己喜欢的节日,并自主设计、自主开展、自主总结,自己组织过这些节日。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学校节日活动的主角时,当他们积极地参与到节日活动的策划、组织过程中,当节目草根化,舞台与生活拉得近,学生才会感觉这是“属于我的活动”,才会投入百分之百的真情。学校节日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让每一个孩子都参与进来,人人感受节日的快乐,人人享受节日的乐趣。活动的目标是让每一个孩子的潜质都得到充分挖掘,孩子们的爱校情怀都得到充分激发,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都得到进一步提高,让浓浓的校园文化深深扎根在每一位孩子的心里。

(三)精心设计节日活动,珍惜每次活动的总结提升。节日不必兴师动众,不必轰轰烈烈,不妨结合学校的具体情况,有时“小打小闹”、润物细无声;有时以年级、班级为单位,有时全校统一步调。比如,儿童节里带着学生去树荫下探寻夏天的秘密,重阳节用画笔勾勒老人们留下的岁月痕迹,都是不错的选择。在潜移默化中让大家认识节日、读懂节日,才能真正达到育人的效果。节日活动也不应只是当天热闹的展示,活动的后续工作尤为重要,如写活动感受、讨论座谈、成果展示等,使节日的韵味不至于骤然消失,在学生的脑海中能产生较为持久的印象,起到较为深刻的教育意义。如我们每次进行节日活动,不仅收集整理节日活动的文字资料,还在举行活动的时候进行录像,带领学生集体观看,品味、回忆、感受、思考节日的文化韵味,使学生真正通过活动有所收获。

当我们设计某一个校园节日的时候,不防想一想小林宗作创办的巴学园,想一想那个曾经纯净美好的教育梦想。当我们心无旁骛地追求儿童生命绽放时,校园节日才能回归应有的本义。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

责任编辑/秦 岩

猜你喜欢

校园儿童活动
“活动随手拍”
第五届手操报系列活动优秀作品展示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四会合一”活动安排一览表
该活动活动筋骨了
“六·一”——我们过年啦!
捏脊治疗儿童营养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