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镜子”思维引领学生
2017-03-02周培亚
周培亚
面对学生的成长需求,教师应不断挖掘课程的价值,进行有创造性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用好六面“镜子”,使其能够正确地面对现实、理解社会,让孩子们在成长路上展现最美的姿态。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认为,“教学活动应源于儿童的生活又高于生活,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的生活。”这告诉我们要深度挖掘文本背后的课程价值,引导学生通过学习研究和实践体验,追求积极的、真实的、具有典型意义的生活。本文以镜子为喻,旨在引导小学中高年级学生逐步熟悉和理解社会生活。
一、用平面镜看清——正确地认识自己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小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从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的。中高年级段的孩子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自我观念。五年级上册的《品德与社会》教材安排了一个单元《我是谁》。教师在这个单元的教学中,就要引导学生用好“平面镜”,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例如在《我更了解自己了》一课中,教师可以这样安排:
师: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都认识到了自己的优点,谁愿意来交流一下?
生:自我介绍(略)
师:讲述故事《完美的椅子》。请同学们讨论一下,你们明白了什么?
学生交流(略)
师:任何人都不是完美的,我们每个人的身上都有缺点。
(板书:人无完人)
师:四人小组交流,找找自己身上有哪些缺点?也请找找四人小组内同学身上有哪些缺点?大家一起讨论解决的办法。
小组代表发言(略)
师:一个人有缺点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敢正视自己的缺点。我们应该结合自己的实际,努力地改正自己的缺点,不断地完善自己。
在《我是谁》这个单元中,教师应该通过故事整理、自我对照、小组交流、才艺展示等环节,引导学生正确、全面、客观地看待自己。既要了解自己的长处,正确认识自己的价值,也要正视自己的缺点,努力克服它。类似的单元设置还有《我学会了与人相处》《我是班级的主人》等,教师应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基本的交往原则和交往技巧,懂得与人友好相处的重要性。
二、用显微镜看细——关注生活中的细节
新课标提出,“课程必须贴近他们的生活,反映他们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探究社会,并以此为基础,提升学生的生活”。品德与生活课程作为一门综合性课程,涵盖面比较广,教师就应认真对文本进行梳理解读,引导学生用好“显微镜”,关注生活中的细节,提升学生的生活品质。
例如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不会说话的“朋友”》,这一课的设计意图是引导学生认识生活中常见的公用设施,了解这些设施的作用,认识到公用设施给人们带来的便利。教师先让学生进行课前调查和记录,然后在课堂上展示以下六个环节:介绍我的“朋友”、夸夸我的“朋友”、说说“朋友”的烦恼、看望我们的“朋友”、怎样和“朋友”相处、我为“朋友”伸援手。激发他们保护公用设施的情感,初步形成爱护公用设施人人有责的公德意识。
在日常生活中,类似路灯、邮筒、交通指挥标志等公用设施,在我们成年人眼里或许已经成为熟视无睹的东西,但是在儿童的观察世界里,它们身上也许带着神秘的光彩。它们是什么?有什么作用?我能用一用吗?我怎么用呢?它们是因为什么原因被损坏的?……在学习过程中,老师要利用好孩子的探求欲望和探究精神,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周围的世界,在探究细节中获得知识,找到生活的乐趣和价值。
三、用放大镜看透——发现和分析问题
《品德与社会》作为一门综合性课程,教材的编排自成体系,通过单元组合的方式,形成一个个序列。在高年级段,教材中的很多单元就向学生提出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教师在这样的单元教学中,要帮助学生用好“放大镜”,指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发现和探究问题。教师可以安排学生独立思考,也可以安排小组合作开展学习和探究。
例如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地球生病了》,其中一课是《可怕的物种入侵》,教师就可以指导学生用“问题解决学习法”来进行自主学习。教师可以先梳理出一条主线:走近外来物种、物种入侵的危害、物种入侵造成的损失、物种入侵的成因、如何对待外来物种。让学生围绕这条主线进行学习和探究,使其初步了解外来有害物种入侵对新的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和人类健康带来的危害。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热爱自然,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性,初步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师还要结合教材的特点,引导学生拿好手中的“放大镜”,直接面对实际问题,学习、研究并尝试提出某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断提高自己辨析问题、认识世界的能力,形成关心社会的态度和参与社会生活的行为方式。
四、用望远镜看远——放眼周围的世界
《品德与社會》这门课程,融合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生命与安全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等内容。小学中高年级是学生逐步熟悉和理解社会生活的重要时期,教师除了要引导学生关注自我,还应指导学生用好“望远镜”,了解更广阔的社会。
作为课程的执行者,教师应该充分运用教材,引领学生走进先辈的生活,感受他们的伟大和艰辛。教师也可以带领学生模拟未来的生活,展望美好人生。通过体验丰富自己的情感,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启发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建设美好家园的信心。
当然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立足当下的生活,认识周围的世界。例如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主题是“外面的世界怎么样”,安排了《跟着唐僧去西游》《金字塔下留个影》《奥林匹克的故乡》《我做志愿者》四个小主题。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埃及、印度、希腊这三个文明古国在农业、文字、数学、医学和历法方面所创造的灿烂文明,了解多种文化的差异性和丰富性,对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的创造发明持尊重和欣赏的态度,激发学生对世界地理和世界文化的兴趣。我们常常说“胸怀祖国,放眼世界”,作为《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做这样的人。
五、用三棱镜看多样性——学会从不同维度审视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对事物、对世界的认识水平在不断提高,他们会发现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不能简单地以“对”或“错”加以评判。这就要求孩子学会用“三棱镜”,多角度地看待问题、分析问题,做出自己的价值判断,提高自己的辨析能力。
《品德与社会》教材中也提供了这样的案例,例如六年级下册第4课《网络连接你我他》。现在,几乎每个家庭都有电脑,通过调查我们会发现,至少有一半的六年级学生自认为是“电脑高手”。所以在本课的设计安排中,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交流网络在社会中的重要性,同时更应该把重点放在帮助学生了解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教师要在学生的头脑中筑起抵御不良思想的“防火墙”,增强学生的自控能力。类似的还有《科学技术的喜和忧》。教师要培养学生初步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告诉学生看待问题要学会一分为二。通过了解科技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让学生知道,科学技术本身没有好坏之分,如何利用科学技术才是关键,要从小树立利用科技为人类造福的理想。
我们要教会孩子用好手中的“多棱镜”, 认识事物的多面性,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与衡量,选择正确的方向,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六、用哈哈镜看人生——正确面对困难与挫折
孩子有烦恼吗?答案是肯定的。教师要担当起心理导师的义务,及时、准确地把握孩子的心理,通过交流谈心、情景演绎、实践体验等方式,排解学生心中的烦恼。教会学生使用“哈哈镜”,让他们明白,在探求世界的过程中,快乐与烦恼总是结伴而行。
当然,针对中高年级孩子普遍的心理问题,教材中也安排了相应的几个单元。例如对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中《家里的烦心事》一文的教法,教师可以在班内设置一个“悄悄话信箱”,请学生把自己家中的烦心事写在纸条上,然后进行分类整理,筛选出比较典型的案例。课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这些案例,并寻求解决的方法和途径。学生一般对于父母吵架、闹离婚、家长不理解自己等问题比较敏感。教师要通过各种渠道,让学生体会到,再幸福美满的家庭,也会有不和谐的音符,孩子作为家庭中最重要的一员,应该正确对待家中的烦恼,承担家庭责任,为家庭幸福尽自己的力量。
现实的生活是复杂的,其中夹杂着许多消极落后的成分。教师要善于揣摩学生的心理,了解各年龄段学生的心态,引领学生用好“哈哈镜”,笑对生活中的磨难与挫折,鼓起勇气战胜困难,从小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正义感。
《品德与社会》不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项长期的育人工程。面对学生的成长需求,教师应不断挖掘课程的价值,进行有创造性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用好六面“镜子”,使其能够正确地面对现实、理解社会,让孩子们在成长路上展现最美的姿态。
【作者單位:江苏省太仓市经贸小学】
责任编辑/李 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