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破解现实难题提高德育实效

2017-03-02白梅红

中国德育 2016年20期
关键词:社会公德纲要道德教育

白梅红

通过全员育人、全科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等途径,丰富德育载体,拓宽德育渠道,全面提升中小学生德育素养。

近期,教育部在山东省济南市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了《山东省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针对中小学德育课程目标碎片化、内容抽象化、课程实施片面化等问题,建构了德育课程、学科课程、传统文化课程和实践活动课程“四位一体”的德育课程实施新格局。目的在于将“传道”与“授业解惑”有机统一,使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通过全员育人、全科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等途径,丰富德育载体,拓宽德育渠道,全面提升中小学生德育素养。同时,提出了加强法制教育和劳动教育、培养社会公德方面的内容。另外,为了更加科学地监督和测定德育成效,还拟定建立了第三方评价机制,將评价结果作为衡量地方和学校德育工作水平的重要依据,而且把评价结果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以下从这三个方面具体分析:

第一,针对德育与学科教学两张皮现象,《纲要》进一步提出“传道”与“授业解惑”有机统一的理念。这一理念较好解决了德育与各学科分离的现实问题。仅仅安排“思想品德教育”课程,满足不了中小学生德育的需要。中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课程,从性质上讲是一个理论课程,是在理论层面上指导学生什么样的事情可以做、什么样的事情不可以做,怎样才能成为有道德、有理想、有抱负、有责任感的社会人。但要清楚,其作用是有限的。德育与各学科是不能分离的有机统一体,在每一科的教学工作中都不能缺少道德教育。知识是一把双刃剑,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老师要做好榜样,认真履行教书育人职责,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告诫学生不能对社会做出有害的事情。为了防止有害行为的发生,每一学科的教学工作都有责任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同时,每一个学科都有陶冶人性情的内在力量。文学、音乐、美术等足以能陶冶人的性情,数学中的数与数的巧合联系,物理、化学的能量转移和光色变化,植物学上的花叶和动物学上的形体进化,地理学上的名胜,历史学上的伟人事迹等等都包含着陶冶人的因素。每一科目的老师,有意识地借用这些学科的特色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针对德育薄弱环节,《纲要》强调了加强法制教育,加强劳动教育,培养社会公德方面的内容。这三个方面,是中小学德育的重要环节。首先,需要提高中小学生的法律意识。现在中小学生的法律意识很薄弱,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必须做、哪些事情禁止做,概念比较模糊;另外,由于法律知识不足,在受到侵犯时,自我防范意识欠缺。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国外,青少年犯罪的现象屡见不鲜。为了避免发生这样的事件,必须让学生树立法治意识、法治思维,让学生知法守法。同时,要加强自我防范意识,学习法律知识,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的权益,使中小学生在安全的环境下健康成长。其次,从小培养劳动意识很重要。“劳工神圣”,这是蔡元培先生的题词。他反对“吃饭不做事专门暴殄天物的人”。当前,中小学生劳动意识普遍缺失。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小学生应该学会生活自理。但是,由于家长包揽所有的家务,只让学生一味闭门学习,孩子渐渐地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孩子会自己穿脱衣服的时候就让他们自己穿脱衣服;会做些家务活的时候就让他们扫地、浇花、洗碗等等;会洗衣、做饭的时候让他们洗衣服做饭。总之,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让孩子参加劳动有利于提高其自理能力。自理能力的培养必须从小抓起。在学习知识的时候,我们不能忘了劳动的意义。劳动是我们最基本的生存技能,学习知识是为了更好地生活。如果学了很多知识,却失去了基本生存技能,这就背离了教育的初衷。最后,必须教育学生遵守社会公德。学生在学校里上德育课,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而是要把德目落实到行动。在学校,老师经常教导学生,尊重老师,友爱同学,爱护学校设备,礼貌对待父母、长辈和他人,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受到社会环境的熏染,很多人却不讲社会公德,只考虑自己的利益。《纲要》针对这一薄弱环节,把培养学生公德作为德育的重要内容,是很有必要的。

第三,针对德育评价难问题,《纲要》提出道德教育要引进“第三方评价机制”,将评价结果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对这一点,笔者则不敢苟同。引入第三方评价体系的主要目的无非是排除主观因素,保证评价的客观性、公正性。但是,学生的思想品德是隐性存在的,不能像数学题的答案一样简单地检测、评分。如果将评价的结果纳入到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个至关重要的事情,应该慎重对待。最了解学生道德品质的是经常在他们身边的人,而不是陌生的第三方。脱离实际的评价制度会失去其存在意义。真正的道德教育,不是靠外面的强制力量、而是通过学生和老师的道德自觉来完成的。遵守公德、人人自律的的社会是温暖的,在这样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可以很大程度上减少摩擦和龃龉,现代人烦躁焦虑的情绪将会得到安抚。在精神上获得舒解的同时,人的行为也会获得解放,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创造出更大的价值。因此,提高德育实效,重点还是在于通过切实有效的手段,培养学生的道德自觉性,从而实现一种真正具有德性的、更加幸福的生活。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

责任编辑/秦 岩

猜你喜欢

社会公德纲要道德教育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指导纲要(试行)》解读近日出版
以“道德教育”为主线的学校德育研究
一图读懂这本《学习纲要》
德性培养:道德教育的应然选择
墨子政治伦理思想对当代社会公德培育的启示
一步一个脚印 迈向网络强国
试析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失范现象及其对策
“仁爱”与职业教育
庞学光:深化学校道德教育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