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特质
2017-03-02曾静
曾静
摘要:
在经济新常态局势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呈现出新的理论特质。本文旨在结合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与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经验教训,探讨马克思主义理论如何运用于当今改革建设的实践中,中国的民族复兴之路该怎样朝着共产主义的方向迈进,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如何形成缘由及其本源是什么等问题,从而进一步阐释学好用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路径。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特质;经济新常态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形成缘由
恩格斯說:“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①而理论需要体现在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之中,特别是在面对当前全世界范围内经济的长期停滞发展,中国正处于以动力转换为特征的“新常态“阶段,如何坚定改革的方向,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持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保障和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迫切需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此外,中国改革开放事业已走过30多年,历史成就举世瞩目,经验教训告诉我们,要想跨上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就必须奉行中国现象需要中国阐释,中国模式需要中国表达,中国道路需要中国理论的原则,这也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
实践是理论的源泉,理论是实践的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需要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又要经受实践的检验,进而指导实践。在解读中国发展实践、构建中国政治经济学理论上,中国的专家学者特别是经济学家应该最有发言权。但现实却是,在学术命题、学术思想、学术观点、学术标准、学术话语上的能力和水平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还不太相称,我们的理论在国际上的声音还比较小,还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
此外,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快速经济发展是20世纪下半期以来的世界重大事件,我们选择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改革开放道路和经济发展道路,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话语体系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和坚实的基础。基于中国经验,我们既可以对传统政治经济学进行系统反思,也可以对西方经济学进行系统检视,消除其中的不合理、不科学的概念、分析范式和意识形态或制度偏见,提出新的分析概念和框架,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将其上升到经济学理论的高度,切实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形成新的经济学思维和经济政策思维。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分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指引当代中国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科学理论,重大创新之处在于赋予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众不同的中国特征和时代因素。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理解的基础上,结合改革开放新的实践,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的经济学理论成果,形成系统化的经济学说,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以新的理论滋养,是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新发展,是中国和世界经济学思想宝库中的宝贵财富。
(一)关于树立和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的理论
坚持新的发展理念,是对我们在推动经济发展中获得的感性认识的升华,是对我们推动经济发展实践的理论总结。新发展理念是我们理解中央决策的钥匙,关系着对发展现存问题的准确把脉和深刻认识,及有效破解发展难题,关系着经济发展方式的切实转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要求的实现,特别是关系着未来五年中,全国人民思想的统一、行动的协调。历史将会证明,五大发展理念丰富了中国共产党对发展规律的认识,极具理论价值,五大发展理念将会形成中国特有的发展文化,长期影响国人的价值观和是非标准,五大发展理念将催生一个更加成熟、更加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二)关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理论
无论是传统政治经济学还是西方主流经济学,都认为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不能相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不能成立的命题。米塞斯认为,社会主义不可能有合理的经济核算,这是因为社会主义不可能有真正的市场,因而不可能有用于经济核算的合理的价格。②但中国的实践表明,在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的问题上,要讲辩证法、两点论,“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都要用好,努力形成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有机统一、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格局,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三)关于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理论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经济新常态,彰显的是市场经济发展的新理念,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科学分析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准确把握我国基本国情的基础上,针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所作出的重大战略判断。对此,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新常态没有改变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判断,改变的是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和条件,没有改变我国经济发展总体向好的基本面,改变的是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四)关于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的理论
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这是基于对“四化”的重要性、关联度和存在问题的科学分析作出的战略决策。“四化同步”发展战略的提出,是我们党既立足于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又着眼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未来,而做出的重大理论创新。实现“四化同步”发展,对于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五)关于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理论
在马克思所构想的政治经济学体系中,无论是“五篇结构计划”还是“六册结构计划”,都包括国际经济关系内容(国际贸易、国际市场),说明经典作家当时已经意识到资源的国际配置和利益的国际分配的重要性。③改革开放以来,面临着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中国将按照坚持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把立足国内开发与加强国际合作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建立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竞争有序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在世界经济复苏乏力的情况下,中国经济仍然能够保持每年7%左右的中高速增长,形成全球化条件下参与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使中国经济逐步融入国际经济体系之中,成为世界经济运行的重要“稳压器”,不断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保障能力。
(六)关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理论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一个新要求,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盼。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习近平强调,要“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作为核心价值追求”。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目标。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构想,共产主义社会将彻底消除阶级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对立和差别,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真正实现社会共享、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七)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
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对我国经济发展思路和工作着力点的重大部署,是党中央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作出的重大创新。
在深刻理解和领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内涵对于我们深入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基础之上,积极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认真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大发展新理念,扎实推进全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产业优化重组,扩大有效供给,落实“五大任务”,坚持“加减乘除”一起做,着力汰劣扩优、提质增效、拉长补短,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做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各项工作,确保实现全省“十三五”的良好开局。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原則阐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原则是支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过程、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趋势的理论原则。它是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原理中概括出来的抽象性准则,凝聚着理论原理的根本价值,是理论原理的灵魂。
(一)人民主体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首要原则。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虽然以资本主义作为研究对象,但它一开始就根植于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土壤中,服务于人民,因而具有鲜明的人民主体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脱胎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流淌的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血液,因而,人民主体性也毫无例外是其首要原则。人民主体性原则的基本意涵就是全体人民都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参与者、建设者、推动者,同时又是平等分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主人。
(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方法论原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伟大实践,既没有现成的答案,也没有可资借鉴的案例,一切都要在不断探索和修正之中艰难前行,如果不善于运用科学的方法论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层出不穷的新情况、新问题,科学把握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那么中国就不可能更好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认识不同历史阶段和历史条件下经济发展规律的强大武器。
(三)生产资料公有制主导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性原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属于实践形态社会主义,是一个漫长的建设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唯有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才能始终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沿着经典社会主义的方向前行。公有制主导型的所有制结构是执政党的执政基础,是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会滑向邪路的物质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过程中,多种所有制成分共同发展是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的,做大做强做优公有经济则是由执政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
(四)劳动价值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永恒的价值追求。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石,它揭示了社会财富的真正源泉。劳动创造财富,意味着劳动者的劳动应该得到全社会的尊重,劳动者的权利应该受到充分的法律保护和制度保障,劳动者应该有权利、有机会、有保障地分享社会发展的成果,确立劳动价值论的基础地位,在实践中有利于正确处理劳动—资本—政府之间的复杂关系,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奠定道德和伦理基础。
总之,人民主体性原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终极目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科学的武器,公有制主导性原则始终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性质,劳动价值论原则是人民主体性原则的经济实现,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逻辑起点。有了这四条重大原则,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将始终不会偏离科学社会主义的轨道。
四、学好用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路径探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中国化、时代化,蕴含着经济制度、经济发展、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完全可以形成科学、规范的话语体系,对此应有高度的理论自信和理论自觉。
一是充分发挥高校的先导优势,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加强中青年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在理论体系建设上,要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新特点新规律,提炼和总结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规律性成果,特别注重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系统化的经济学说,勇于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新境界,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新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另一方面,高素质的教学科研队伍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经济学领域指导地位不可或缺的基础和条件。应加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学科研人才的培养力度,尤其是中青年骨干人才的培养,使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后继有人。最后,必须着力深化办学模式改革,构建和完善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三位一体”、三者交融、相互促进的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
二是注重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实践当中的应用,加强高校与政府、企业、社会的合作与交流,要准确把握国内外发展新趋势新特点,因势而谋顺势而为。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作为显微镜、解剖刀,去分析错综复杂的经济走势和运行轨迹,透过现象看本质,真正把形势吃透,切实把问题找准,善于把握趋势性变化,善于进行战略性思考,善于按市场规律看形势谋实招,逆势而上抢机遇,顺势而为促发展,因势而动聚动能。
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经济发展面临巨大压力。在认清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前提下,我们必须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与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相结合,把坚持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新的历史时期下,要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深深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土壤之中,充分吸收理论创新的丰富营养,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为最终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提供理论依据,为全面深化改革贡献力量。
三是立足中国国情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实践,揭示新特点新规律,提炼和总结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规律性成果,并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系统化的经济学说。在不断总结得失、积累经验、坚持奋斗的前行之路上,以理论结合实践的科学方法,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核心思想的同时,发展其理论以适应国情和世界经济新变化,遇到新现象、新问题时不墨守成规,积极探索与创新,最终形成了一套完整、科学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不仅对中国经济发展有伟大指导意义,对世界也有重要的理论贡献和现实意义。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467.
②米塞斯路冯.自由与繁荣的国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46.
(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