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东北少数民族服饰的原生态性

2017-03-02张瑶

山东青年 2016年11期
关键词:原生态服饰少数民族

张瑶

摘要:

东北少数民族服饰受其气候、地理、生活习惯造就了独具特色的审美情趣,服饰风格从材料到工艺制作及颜色等处处体现出原生态性,是不可多得的宝贵历史文化遗产,应对其加以传承和发展,才能更具生命力。

关键词:少数民族;服饰;原生态

我国共有56个少数民族,分布于中华人民共和国960万平方公里广袤的土地上,地域性差异及其显著,居于我国北方的少数民族服饰显示出其独特的地域性,具有取材天然、色彩崇尚自然、服饰风格粗犷等特点,无不体现着游牧、渔猎、骑射等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地理环境、宗教信仰、文化背景及其相互交织形成的特有的代表性服饰,这些服饰共同点无不指向同一特性——原生态性。

一、服飾材料及工艺的原生态性

东北少数民族一直生活在一望无际的东北平原及绵亘数千里的大小兴安岭原始森林,丰富的植物资源和野生动物资源是这里的少数民族服饰取材重要来源。例如作为以狩猎为主,生活在松花江中游和乌苏里江流域的赫哲族以及内蒙古和黑龙江北部的鄂伦春族,冬季保暖服装均是以狍皮、鹿皮、羊皮、熊皮等天然兽皮制成,以抵御东北天气的极端严寒与风雪,在皮毛鞣制的过程中不使用传统化学药品硝,而是就地取材于动物肝脏和碎木屑代替,采用晾晒、敲打、火烤、以及反复地刮鞣使皮毛既利于裁剪又富有弹性,同时不损伤原皮毛,经这种方法处理出的兽皮经久耐磨,能御寒又防雨雪,非常适合狩猎时穿用。

同时,在体现服饰材料的原生态性方面,居住在黑龙江东北部、松花江下游、乌苏里江构成的三江平原流域一带的赫哲族,是以渔猎为主的民族,其中鱼皮服饰最具代表性,材料多来源于胖头鱼、鲑鱼、鲤鱼、赶条鱼、草根鱼等鱼皮,鱼皮整张扒下后干燥,然后用特制的木槌进行反复捶打,加入小米揉搓,直至柔软,最后用鱼皮线缝制而成。衣服款式多大襟、右衽、长款,袖口肥大、衣身修长,连扣子也是用鱼骨磨制而成。同时鱼皮服饰还有套裤、靰鞡、腰带、腿绷、围裙、手套、口袋等,冬天穿着这种服饰狩猎时抗寒耐磨,春秋季节穿着这种服饰捕鱼时防水又保护膝盖。鱼皮靰鞡多用怀头鱼、哲罗鱼、狗鱼、鲑鱼、鲶鱼皮制作,做法是直接用处理好的鱼皮包住脚面,沿边抽褶后缝制,夏天可直接穿用,冬天在里面套上毛皮袜或乌拉草,既保暖又轻便。鱼皮衣充分体现了赫哲族人民对天然材料取材、利用的智慧与高超的制作技能。

另外,在原生态服饰材料里,不得不提的是东北“关东三宝”之一的靰鞡草,也叫“乌拉草”,这种草生于中国东北三江平原草甸沼泽中,其叶细长柔软,纤维及其坚韧,不易折断,旧时东北地区满族多以此草编制成靰鞡草鞋或用来制作鞋垫放入毡靴中,既透气防潮,又能御寒,同时有吸汗、抑菌的功效,在旧社会被称为穷人的“土皮鞋”,主要做法是将原植物茎叶经晾晒后用木棒捶打,直至柔软后不伤脚才可用来制草鞋,现今,这种天然的草鞋由于取材于天然植物而愈发受到现代崇尚环保、自然的人们的认可和重视。

二、服饰色彩里体现的原生态性

东北少数民族中,满族、朝鲜族、蒙古族服饰都是尚“白”的民族,满族的祖先肃慎人发祥于“白山黑水”即长白山和黑龙江之间,东北地区皑皑白雪和蓝天白云的自然环境以及对白色鸟兽羽毛的崇拜使得满族服饰崇尚白色,在冬季穿白色的衣服,不容易被猎物发现,便于接近目标。具有保护色的效果,久而久之,逐渐形成了以白为贵。当然,满族服饰里以表现明快色彩也非常多,如纯度较高的红、蓝、紫等也是满族人民喜爱的颜色,这在满族举行重大仪式或节日庆典时也随处可见。

朝鲜族历来喜穿白色素服,故有“白衣同胞”之称,并且织物颜色多为本白不加任何染色的素色,这点在《海东绎史》里有明确记载,即“衣皆素白而布缕多粗,裳则离披而襞积衣疏”,这是因为朝鲜族认为宇宙的本体是白色,且把万物之源也视为白色,直到现今,朝鲜族服饰里的里衣无论男女均为白色,源于朝鲜族的跆拳道服饰也是白色。

东北地区的蒙古族仍然尚白,在元代宫廷里主要节日都穿白衣,在现今出土的元代衣物及墓室壁画中可以得到佐证,当时皇室马群均为白马,鹰类中也以白鹘为最上品,蒙古大汗出席较为正式的场合要穿白衣、骑白马,连马奶酒都必须用白骒马奶制成,以示隆重与瑞气。历史上,曾被成吉思汗征服的西夏首领,在向他进贡时,都是白银、白驼、白马、白羊等九十九件贡品中,无一例外是清一色白色,可见蒙古族对白色喜爱。究其原因,千百年来,蒙古族在生产实践和日常生活中,接触白颜色最多,特别是他们赖以生存的羊群和奶汁,更是赖以生存的根本,年深月久,使蒙古族人民便得到了这样一种概念:白颜色 是美好、喜庆 、吉祥、如意、高尚 、纯洁的象征。

纵观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服饰尚“白”,其原因仍是受东北地区特殊的自然环境、生存现状、生活习惯决定的。对“天”、对“自然”的崇敬 ,使得服饰颜色取自原生态性这一观念在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根深蒂固,这与汉民族的中原文化中“白”为不吉祥是恰恰相反的。

三、服饰文化寓意里的原生态性

作为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精神领袖,满族服饰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服饰之一,大家所熟知的传统满族妇女的“花盆底”鞋,也叫“寸子”,是满族妇女日常鞋式,穿此样式鞋子走起路来,婀娜多姿,被一致认同为是满族妇女优雅、美丽的装扮。但孰不知,“花盆底”鞋最早出现时是因为湿地中的长腿白鹤来去自如的行为而得到启发,满族代代相传的故事里,在夺取著名的阿克敦城战役时,城墙的三面被约有三尺深的红锈水包围,人马均无法越过,带领军民作战的多罗甘珠女罕冥思苦想,受白鹤启发而带领满族先民制作出木鹤腿,顺利趟过红锈水,夺回城池。后来,妇女们上山采蘑菇、榛子或在水田劳作时,为防止被毒蛇咬伤或保护腿部,就套上这种木鹤腿来完成,世代相传后,越改越精致,就演变成了高底木鞋—“花盆底”鞋。现今,在满族捕鱼、农耕等祭祀活动中会经常看到,跳神萨满用高高木棍模仿各种长腿鸟类,祈祷满族人民能获得丰收。因此,与其说“花盆底”鞋源于自然界长腿白鹤在沼泽湿地的来去自如,不如说是满族先民模仿自然进行仿生的聪明与智慧。

另外满族先民也多以野兽、鱼类骨头、牙齿作为配饰,一般长辈会赠送新出生的婴儿野猪牙以寓意勇敢无畏、早立事,直至十三四岁,积攒的兽牙越多,说明越受重视,地位越尊贵。至今,满族萨满服饰中很多图案直接来自于大自然中的各种动物、植物以及风、云、雨、火等自然现象,自然崇拜的理念根深蒂固。

结语:

东北少数民族大多生活在我国东北较寒冷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气候环境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使得少数民族服饰材料及制作工艺更多的体现了取材于自然、服饰色彩则体现了对自然的崇敬、服饰文化里也处处体现了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聪明与智慧——即原生态的体现,这种原生态的服饰虽与现代服装工业化发展差距较大,但反映出了历史上东北少数民族曾有的生活方式、审美情趣、民族性格、文化内涵,这些都已作为宝贵的不可逆资源在历史的长河中显得尤为重要,应作为重要的民族服饰文化遗产加以保护和挖掘,让东北少数民族服饰与现代服饰更好的契合才能使其继续流传而更具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华梅.人类服饰文化学[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年.

[2]关捷.东北少数民族历史与文化研究[M].北京:北京科文图书公司,2007.

[3]梁丽娜.北方少数民族服饰文化探析[J].阴山学刊,2002.12.

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立项课题东北少数民族服饰研究(项目批准号:slktzimzx-02)

沈阳师范大学校内项目:纺织包装材料对黄瓜运输机械伤害的保护及品质影响研究(L201524)

(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4)

猜你喜欢

原生态服饰少数民族
动物“闯”入服饰界
听诸子百家讲“服饰穿搭”
雪人的服饰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原生态静宁苹果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原生态”土榨油存安全隐患
“天籁”般的原生态自然之美——由《庄子·齐物论》观原生态自然之美
“原生态”与儿童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