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充满机遇,带状发展

2017-03-02李晗

经济 2017年1期
关键词:文化产业经济文化

李晗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改变的是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和条件,改变的是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据国家统计局对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的4.9万家企业调查,前三季度,这些企业实现营业收入5588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7.0%(名义增长未扣除价格因素),增速尽管比上半年回落0.9个百分点,但依然保持较快增长。在2017年及以后一段时期内,文化产业将会呈现怎样的发展特点?为此,《经济》记者专访了知名经济学者、国家发改委特邀研究员郭凡礼。

2016成绩可喜

《经济》:在2016年,文化产业中可圈可点的地方有哪些?

郭凡礼:2016年中国文化产业仍然保持高速增长态势,产业规模大幅攀升,文化产品种类异彩纷呈,文化从业者人数暴增,文化类产业园受到了民众普遍好评。尤其是文化类的产品更新速度惊人,文学精品和互联网文化产品供给增加,快节奏、高质量、亲民化的形式和内容深受年轻人的喜爱,文化产业逐渐改变了之前给人枯燥乏味的印象。

数据显示,2016年前三季度,文化及相关产业10个行业的营业收入均实现增长,文化服务业快速增长。其中,实现两位数以上增长的4个行业分别是:以“互联网+”为主要形式的文化信息传输服务业,其营业收入为3917亿元,增长30.8%;文化休闲娱乐服务业878亿元,增长20.1%;文化艺术服务业203亿元,增长17.7%;广播电影电视服务业1081亿元,增长13.6%。

分区域看,东部地区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42001亿元,占全国比重为75.2%,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分别为9176亿元、3994亿元和711亿元,占全国比重分别为16.4%、7.1%和1.3%。

结合2010年到2016年指数的变化趋势,从整体态势来看,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指数平均值基本呈现正增长的态势,体现文化产业在经济下行大环境中逆势上扬的特征。

而且,为进一步推动文化产业发展,2016年财政部对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模式作出重大调整,即加快由无偿向有偿、由直接分配向间接分配转变,努力实现市场化配置目标。一方面,完善财政参股基金出资模式,适当扩大参股基金范围,安排10亿元参股全国14只优秀文化产业基金,直接撬动其他各类资本120亿元;另一方面,聚焦双创融资难题,首次探索开展债权投资扶持计划,形成财政出资引导、文投集团配套跟进的全新投入机制。其中,中央财政出资5.6亿元、带动配套46.8亿元,为破解长期困扰文化企业发展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文化+教育+旅游”被看好

《经济》:您认为在未来的一段时期内,文化产业将会有怎样的发展趋势?

郭凡礼:文化产业是大消费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2017年是我国文化产业进入深耕细作的一年,传统文化和新兴文化产品的融合将更进一步,文化類产品的规模和质量会大幅提升,特色化、民族化、年轻化等特点将更加明显。

《经济》:具体到哪个行业比较有发展潜力?将会有怎样的发展模式?

郭凡礼:中国消费结构的前三次升级分别是基本生活用品消费、彩电和冰箱消费、汽车和住房。第四次消费升级会向旅游、教育、娱乐等文化类消费品转变,文化消费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我认为传统文化教育是最有潜力的行业,也是大文化产业的重要分支,文化兴国的理念会进一步与传统文化教育结合起来,进而带动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传统文化教育跟现代文化教育有很大区别,其发展模式也更灵活多样,私塾式培训机构会逐渐兴盛,网络式教育培训也将有更多企业涉足,与中小学结合的国学馆有望迎来爆发期。

另外则是文化与旅游、文化与制造业的结合越来越明显。随着文化资源的进一步开发,深度旅游将会出现。同时,把文化的内涵或元素植入到建筑装修材料当中,这种文化和制造业的结合,既提高了产品的文化含量,又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

《经济》:要达到文化强国的目标,文化产业还需从哪些方面发力?

郭凡礼:文化强国的实现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需要政府、市场、投资者、普通民众、教育者共同努力。政策的颁布需要考虑市场供需关系,投资者需要根据市场作出更加明智的投资决策,教育者更要具有奉献精神,普通民众则需要理性看待文化产品,积极参与文化活动。

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文化产业增加值为23940亿元,比2013年同期增长12.1%。2015年,全国文化产业增加值为27235亿元,比2014年同期增长11%。2015年,文化产业得到资本的热切关注,场内文化板块的上市公司受资本追捧,场外文化产业并购热点不断,进一步完善了文化产业的供血能力。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5年12月25日,文化传媒行业共发生并购事件166起,除23起未透露并购金额,其他并购总规模达到1499.04亿元,同比增长50%。

综合来看,2017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将达到3.4万亿元,未来5年(2017-2021)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11.32%,2021年增加值将达到5.4万亿元。

“带状发展”为主要特征

《经济》:目前来看,文化产业还会有哪些机遇?

郭凡礼:从消费需求上看,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通过创新供给激活需求的重要性显著上升,新兴业态大量涌现。

从投资需求看,传统产业相对饱和,但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一些新文化、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对创新投融资方式提出新要求。

从出口和国际收支看,我国低成本比较优势发生了转化,同时我国出口竞争优势依然存在,高水平引进来、大规模走出去正在同步发生,出口结构转型是我国面临的巨大机遇和挑战。

从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看,现在传统产业供给能力大幅超出实际需求,产业结构必须优化升级,企业兼并重组、生产相对集中不可避免,生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将成为产业组织新特征。

从生产要素相对优势看,人口老龄化发展,农业富余劳动力减少,要素规模驱动力减弱,经济增长更多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文化进步,因此,必须让创新成为驱动发展的新引擎。

从资源环境约束看,目前环境的承载能力已经接近或达到上限,为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

从资源配置模式和宏观调控的方式看,要通过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来探索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全面把握总供求关系新变化,科学进行宏观调控。

《经济》:未来一个时期我国文化产业会呈现怎样的特征?

郭凡礼:“带状发展”将成为未来一个时期我国文化产业区域化发展的一个主要特征。“带状发展”是指在大数据时代,文化产业空间布局突破传统区域环状分布而代之以线性带状分布,并将文化产业的诸多要素进行有机的市场化配置与整合,从而突破行政区划的阻隔和产业门类的分割,最终实现国际化生产、交换与消费的整体共赢的文化产业发展大格局。

从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和已有的空间布局来看,有潜力的文化带主要有“一带一路”文化产业发展空间、长江经济文化产业带、环渤海经济文化产业带、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等。

猜你喜欢

文化产业经济文化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年味里的“虎文化”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文化产业
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
经济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