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红色”足迹
2017-03-02郑巴伊
郑巴伊
摘要:
革命纪念馆的存在是为了纪念近现代革命历史山发生的各个重大事件或者杰出人物,并且依托在各个有关革命、纪念建筑而建立起的各种有纪念性专题博物馆,是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场所,是树立爱国、爱人民高尚理想与正确价值观的场所。博物馆的存在,承载着传承我国民族精神的伟大任务,在强化党风廉政教育建设和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突出作用。
关键词:革命纪念馆;社会功能;再生;活化
一、革命纪念馆所存在的现实意义
革命纪念馆的存在是为了纪念历史上有重大贡献或者重大历史事件而建立的实物、图片陈设的房屋。纪念馆展示的各种历史事件的印证证据,同时也在发扬着无限的艺术魅力,是为了给后人展示一个洞察历史的平台,是为了对历史进行一定程度的还原。
现尚存在的各类革命纪念馆与“红色”遗址,真实生动的还原我国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的革命阶段所展示出的坚韧不屈的顽强品格与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展现我国伟大的民族精神。承载着传承我国民族精神的伟大任务,在强化党风廉政教育建设和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突出作用。
二、追寻汕头革命纪念馆
汕头市民权路50号的大埔会馆,曾经是南昌起义南下部队总指挥部、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的办公地点,也是提出建立苏维埃政权的会址。“南昌起义八一纪念馆”,是“八一”南昌起义南下部队总指挥部旧址。大埔会馆始建于1926年,是一座典型的潮式骑楼会馆。馆内展出实物150件,图片190幅,并根据当地老人回忆及史料记载复原了大埔会馆旧址的会议室、会客室和阅览室,展示的图片详尽的展示了南昌起义前形势、南昌起义经过、潮汕七日红、周恩来在潮汕等四大板块,再现了南昌起义军及其南下部队的革命斗争过程。南昌起义军从1927年9月24日进入汕头市到9月30日撤出,前后共七天,潮汕革命史上称之为“潮汕七日红”。该处纪念馆也是全国唯一尚存的大埔会馆。这座承载中国革命重大事变的会馆,已被列为省文物保护单位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汕头市外马路207号“东征军革命史迹陈列馆”,是汕头市第一个革命史专题馆。原为国民革命军东征军总指挥部、政治部旧址。这里曾是东征军旧址,整个旧址共有两层楼房, 最初是英国人的酒店,后来才成为革命时期东征军办事处。这里的建筑风格也很有特色,两座砖混结构的二层楼房,分东、西二楼,形式相同,纪念展馆面积约700平方米,内容分5大部分,分9个展室布展,展出历史照片120幅和文物仿复品50件等。2013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座保存完好的纪念馆承载着后人回顾历史,缅怀先烈,继承先烈遗志,激发爱国热情的历史重任。
“桂园” 建于1923年的中西合璧四层洋楼,这栋有近百年历史的小楼却有一段峥嵘的光辉历史,周恩来、蒋介石等人曾在此居住。这栋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在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呼吁下,也将“重新浮出水面”。据资料记载,历史上的桂园还曾作为周恩来和邓颖超的工作地。后来,蒋介石也曾入住桂园。据《汕头市志》记载:民国14年(1925年),国民革命军东征时总指挥蒋介石曾驻于此。在桂园,蒋介石和汪精卫等曾筹划讨伐杨希闵、刘震寰的重大军事决策。5月13日,许崇智、蒋介石、廖仲恺、加伦与从广州专程赶来的汪精卫、朱培德等举行最高决策会议,做出回师省垣、讨伐叛军的最后决定。2005年8月,桂园被列为汕头市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
三、革命纪念馆的活化保护
1,纪念馆活化的必要性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底蕴和根脉所在,文化遗产是一个城市历史积淀最厚实、人文气息最浓郁的地方,是当代人心灵的归宿。一处处革命纪念馆,一个个生动而难忘的故事,彰显汕头的骄傲。
如今,复活老城区是当届政府相当大的决心,“加快旧城改造,实现城乡面貌大变化,是建设幸福汕头的一个重要方面”。汕头政府贯之以“体现整体性、保持原真性、突出地域性、注重可持续性”理念,走上一条漫长而复杂的复活老城区道路,活化、再生文博馆。近年来,结合“5·18国际博物馆日”和“中国文化遗产日”,举办“汕头市文化遗产宣传月”活动,通过有效整合政府、社会组织和民间资源及力量,开展系列宣传活动,极大地提升了文化遗产的社会认知度和影响力。
2,纪念馆活化的艰维
以“桂园”的修缮为例:时间的车轮滚滚向前,“桂园”在岁月流逝中悄悄沉寂了下去,年久失修,无人管养使得建筑渐渐变得破败不堪。 汕头市有关部门采取积极措施来保护这座历史建筑,“桂园”的修缮工作已被列入汕头市政府工作报告及民生实事分解任务内容。 目前桂园已被省政府确认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汕头市政府相关部门正积极争取省文物保护专项资金支持“一座具有极其重要历史价值的老建筑,是研究、展现汕头开埠历史和革命历史的宝贵遗产,也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发展文化事业的重要载体”修缮保护工作。修缮遵循“修旧如旧”原则,修缮工程力图“原汁原味”保持原来格局风貌。
四、纪念馆的再生
1,文物保护被前所未有的重视
文物是不可再生的珍贵文化资源,是国家的“金色名片”,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实物见证。
根据2016年3月4日国务院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发〔2016〕17号)强调,“加强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加强文物日常养护巡查和监测保护,提高管理水平,注重与周边环境相协调,重视岁修,减少大修,防止因维修不当造成破坏”。强调“防止拆真建假、拆旧建新等建设性破坏行为”。
《意见》一大亮点“保护性利用”。鼓励利用历史建筑发展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地方文化研究,开展经营活动,以及以其他形式对历史建筑进行科学保护和充分利用。《意见》提出,通过公开招标等方式选择符合条件的单位或者个人对国有历史建筑进行保护和合理利用,鼓励民营资本进入。
2,承接历史和未来的桥梁
文化遗产保护利用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但守护与开创仍然应该是我们不变的坚持。对千百年来衍生于斯、茁壮于斯的文化遗产,重新赋予其走向明天、走向未来的新的生命力,需要在尊重规律和民意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的发展进步,进行大胆的开拓和创新。
汕头市的文化遗产保护不遗余力,成绩斐然,获得了市民的充分肯定和社会的广泛认可,诸多举措背后,融入了文博人员的艰辛与努力。当前,以政策措施为核心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不够完善,难以实现有效保障和持续发展;文化遗产保护资金投入渠道狭窄,严重依赖政府财政,民间资本投入尚未形成规模。
3,保持历史的活态
没有历史,就没有未来,“活化”保护,即让文化遗产融入当代人的生活,使人们能够在与历史文化的对话中增长知识、增添智慧、丰富心灵。
承袭性保护,是从历史文物所处的现状出发,将其实用功能尽可能完整地承袭下来,让它成为城市生活中不可分离的部分。 “东征军革命历史博物馆”,是汕头市第一个革命史专题馆,尽管遭受过种种磨难,还是完整的承袭下来,是汕头人民的情感寄托、认同归属和心灵感受承载地。
修复性保护,即“修舊如旧”的方法。“桂园”一座具有极其重要历史价值的老建筑,是研究、展现汕头开埠历史和革命历史的宝贵遗产,修复性保护,为子孙后代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历史记忆。
还原性保护,即借助先进科技手段让历史“开口说话”。大埔会馆是全国唯一尚存的大埔会馆,记载南昌起义军从1927年9月24日进入汕头市到9月30日撤出,前后共七天,“潮汕七日红” 使我们子孙后代感受到革命先烈为国家兴亡,为民族独立的拳拳爱国之心!
近年来,汕头市的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取得积极效果。同时,毋庸讳言,文物保护工作和城市升级改造之间的矛盾逐渐显示。希望出台更多相关政策,鼓励民间资本投入,共同参与我市文化遗产保护。
(作者单位:汕头市革命历史博物馆,广东 汕头 515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