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比较的思想开掘教学内容

2017-03-02聂荣才

小学教学研究 2017年2期
关键词:伊索文风变色龙

聂荣才

【摘要】从生本课堂的内涵出发,用比较的思想开掘有价值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去发现不易察觉的文本秘密,帮助学生从文本的内容、作者的表达技巧、文风特点、语言特色等角度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从而提升学生阅读的品质,提高语文阅读课的实效。

【关键词】比较教学内容写作技巧文风特色

多年来,语文课堂气象万千,语文课的教学内容一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语文课堂应该“教什么”成了语文老师最大的困扰。虽然教什么要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特点来决定,但涉及具体文本,还是会衍生出“一千个哈姆雷特”来。这与教师固有的文化素养,文本细读的智慧相关。但如果我们能站在儿童的立场,用系统思维的方法来看待文本,也许能开掘出更合乎生本课堂需要的教学内容来。笔者认为,比较就是一种开掘文本教学内容的有效方法。

百度词条把比较定义为:比较,是指对比几种同类事物的异同、高下。用来比较性状和程度的差别。比较分为横向比较(同类事物的相同属性在某时刻呈现的异同)和纵向比较(提升),比较的原则是比较要有供比较的对象,也要有比较的共同基础。

笔者以为,当我们开掘文本教学内容时,是否可以从比较一词的内涵和原则考虑,将学生原有的学习基础和当下比较,把旧知内容与当下新知比较,将其纳入到教材体系中去教学,用系统思维、课程思维来教学,从而获得一种提升。也许这才是真正的教学价值所在。一篇课文可以拿来比较的方面很多,这里单从作者是怎么写的角度进行比较。

一、在比较中开掘状物文的写作技巧

小动物是孩子们的朋友,介绍动物的状物文是孩子们喜欢的文章。《变色龙》就是这样一篇状物文。五年级的学生,对于介绍小动物要写好动物外形、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特点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这篇文章应该教给孩子们什么。我们不妨把学生以前学过的状物文进行比较,在比较中让学生去发现学习的内容,当然那些学生已经会的内容,显而易见的内容,肯定不在本课的教学范围之内。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他们不太会注意,或者发现不了的地方下功夫。通过比较,学生发现了《变色龙》这篇文章的几个独特之处:

1.以讲故事的形式展开文章的叙述

这篇文章按照故事发展顺序记叙了“发现变色龙—端详变色龙—放回变色龙”的全过程,好像在讲述一个有趣的故事,这是与以往介绍《恐龙》不同,但是与《珍珠鸟》相似的地方。这样的介绍方式更有趣,更能吸引读者的兴趣,也更便于作者表达对小动物的情感。

2.動物外形描写有不同的讲究

作者在介绍变色龙的时候有两处外形描写,这两处外形描写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要分两次写。这是因为作者是在采摘四季豆的时候突然发现变色龙的,在误以为是毒蛇的惊慌情况下,只是对变色龙的外形做了一些粗浅的轮廓介绍。等到后来,作者静心端详时才有对其细致观察,从整体到部分观察每一处细微的特点。在这样的比较中让学生明白同一内容以不同的情况出现是因为不同的需要,是有讲究的。

3.相关信息从不同的渠道获得

作者在认知变色龙三个不同特点时获取信息的方式是不相同的,对变色龙“外形怪”这一特点的了解是通过自己仔细端详获得的,而对“捕食快”这一特点的了解是通过朋友的介绍并且亲眼所见,对“变色奇”这一特点的了解是通过亲手试验的方式获得的。在这样的比较中,学生学习到介绍不同的信息可以通过不同的渠道来展示,这样的介绍可以更灵动。

二、在比较中学会阅读中外寓言

寓言故事以短小精悍见长,以“小故事,大道理”吸引读者。文白如话,浅显易懂的《伊索寓言》应该给五年级的学生教什么。同样在比较中发现文本的教学内容。把学生学过的寓言故事与本文的三则伊索寓言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很多值得教学的内容,从而领略中西文化的差异。

1.在比较中发现寓言的题目不同

把学生三年级学过的《鹬蚌相争》《揠苗助长》等中国寓言故事和《伊索寓言》故事比较,发现故事的题目有很大的不同,中国的寓言故事是四字成语为题,题目很凝炼,这篇课文中的伊索寓言题目是什么和什么的结构,而且大多是以动物的名称命题。

2.在比较中发现寓言的结尾不同

把中国寓言和伊索寓言放在一起比较,还可以发现它们的结尾是不同的,一是伊索寓言大多有一个格言式的结尾,用于警醒人们,而中国寓言没有这样的结尾,但寓意是隐藏在故事中的。伊索寓言虽然写的是动物的故事,结尾却是指向做人的道理。在教学中不妨让学生谈谈是喜欢中国寓言,还是伊索寓言;让学生尝试给中国寓言加一个格言式的结尾,说说有没有这样的结尾效果会有什么不一样等。

3.在比较中发现文本内部语言的特点

这里的三则伊索寓言故事,有一个共同点,都有人物的语言,并且还都是谎言。这就成了这篇课文教学内容的聚焦点。这三个人物为什么说这样的谎言。通过仔细阅读,学生能够发现,《狐狸和葡萄》中的狐狸说谎话是为了自我安慰,为了掩饰自己的无能,这正好与寓意中的“有些人无能为力”切合;《牧童和狼》中的牧童说谎是为了捉弄村民,也正因为如此,后来狼真的来了才不会有人来拯救他,这也暗示了寓意“一贯说谎的人即使说了真话也没有人会相信”;《蝉和狐狸》中的狐狸说谎是为了设下圈套,引诱蝉下树好吃了蝉,但是蝉没有上当,正好体现蝉的聪明,与寓意中“一个聪明的人”相呼应。

学生在这样多元的比较中感受寓言的魅力,感受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掌握了阅读寓言与众不同的方法。

三、在比较中感受作者不同的文风

所谓文风,就是文章所体现的思想作风,或文章写作中某种倾向性的社会风气及作者语言运用的综合反映。它具有时代性、民族性的特征,是社会上带有普遍性和倾向性的文章现象。这里的文风单指作者文字运用的风格。在《黄山奇松》这篇文章里,作者的文风就有前后的不同。作者在写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三大名松时,运用描写加想象的方法,用长句进行具体描述,而在之后简略介绍黄山其他松树千姿百态时,文风一下子转变成了语言凝炼,对仗工整的短句:“黄山松千姿百态。它们或屹立,或斜出,或弯曲;或仰,或俯,或卧;有的状如黑虎,有的形似孔雀……它们装点着黄山,使得黄山更加神奇,更加秀美。”这里就生成了这篇文章很有价值的教学内容,应该是学生不太会关注到,也理解不了的,这也许就是王荣生教授所说的:学生读不懂的、使他读懂的地方。教学时引导学生进行前后比较,一是可以直观地发现前后文字的详略不同,是课文内容整体安排的需要;二是可以发现前后文字风格的不同,前段是长句,便于具体描述,后段文字简洁、工整,但信息量较大。三是后段作者叙述的角度各不相同。在此基础上再深入探究,作者为什么不像前面用同样的文风行文。学生经过讨论,思维碰撞,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可以窥探一二:因为黄山松实在是有太多姿态,无法一一描述,所以只能简述;因为黄山松的姿态实在是太奇特了,长句不足以表达内心忍不住想赞美的情感,所以要用短促有力的短语表达。然后引导学生练习读好这种短促有力的节奏,感受作者富有赞美、惊叹之情的语句。最后让学生在以后的习作中尝试运用这种表达文风。

四、在比较中领略人物语言表现的秘诀

写人文,阅读时要抓住人物的典型事件,品读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细节,感受人物的特点。但是作为《艾滋病小斗士》这篇写人文,恩科西这样一位小斗士在短暂的生命中所做的几件典型事件和表现出来的勇敢顽强、关爱他人的美好品质,学生是一下子就基本能了解的。该教给学生什么,根据文本独特的机会,在比较中窥探人物语言表现的秘诀,领略引用的变化。

文章5~8自然段中有4处语言描述了恩科西“勇敢的声音”和“小斗士”的风采。综合4处语言描写,比较异同。让学生首先了解恩科西每次说话的场合、语境,再观察引用人物语言时方式方法的不同处,提示学生关注引用语言中标点符号的变化,并思考这样写有什么好处。?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上述问题,真正理解“原话引用”(直接引用)语言与“原意引用”(间接引用)语言的区别,以及如何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下合理使用的道理:有两处是在具体事例中引用恩科西的原话,以增强记叙事件的真实性与可信度,“说”字后面用上冒号、引号;另外两处是在概括性事件中引用人物语言,普遍采用原意引用,在“说”此类词后面只用冒号或逗号,不用引号,语言简略、精要一点,这样写能够突出重点、有详有略。学生在比较中明晰了标点符号是由文章的整体布局、不同语境、不同需要来决定的,唤起学生对标点符号重要性的认识。

有人说:一个人的精神倒影有多深,对文本细读就有多深;一个人的精神倒影有多远,对文本细读就有多远。因此,不是文本,而是我们的文化视野、言语禀赋、审美旨趣、精神高度、生命境界决定着我们的细读。从这个意义说,细读不是从文本开始,而是从“自己”开始,从“此刻”开始。这正是:“文本无语笑东风,细读有情长思量。一粒沙子一世界,野花开处见天堂。”我想说:影响语文教师对教学内容确定的因素有很多,如果我们能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从儿童立场出发,从文本特点出发,与作者对话,善于用系统的思维去思考,用比较的方法去发现,我们一定能开掘出适合孩子需要的教学内容。

【参考文献】

[1]王荣生.依据文本体式确定教学内容[J].语文学习,2009(10).

[2]李冲锋.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与重构——2012年语文教育论著评析,2013(z1).

猜你喜欢

伊索文风变色龙
神奇变色龙
不良文风要害在“假”
关于通过改进文风促进作风转变的探究
蚂蚁和麦粒
老鼠开会
变色龙
刘奇葆:改文风永远在路上
《伊索寓言》是谁写的?
伊索和旅行者
改进文风贵在言之有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