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如秋叶,死若夏花
2017-03-02邹艾桐
邹艾桐
听到杨绛先生去世的消息时,我的脑海里浮现出一个画面——一个身着浅色麻布衬衫的老人坐在阳台边的摇椅上,随着阳光一点点照在脸上,她安然睡去。离她逝去的日子已过去很久,悲痛的药汤渐渐化成了祝福的酒,洒向天地。愿你们仨不再分离。
不久前我买了一本《我们仨》,封面上印着她的字迹——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忽然想起年近八十的爷爷在家里偷偷翻着奶奶的旧照片,而无依无靠的杨绛先生写下这些文字时又是怎样的一种孤独呢?通读过一遍后,我拜服于这位大师的精神境界。虽然她的女儿、爱人相继离世,她也不惧回忆过去的点滴,在这样常人无法承受的痛苦下变得更加坚强、沉着。她字里行间的安之若素,好像是喝了一盏泡了多次的淡茶,茶香四溢、回甘无穷,透出无限的智慧。
她和钱钟书在清华相遇相知,在英国相守相助,也在钟书离去后的二十年相聚相失。她二十年的行迹仿佛在跟钟书说:我对你最大的思念就是你走以后我一如既往地过着我们两个人的生活。书中有一部分记述了她的梦境,一个冗长而可怕的梦。钟书被禁足在一条小船上,钱媛不久也生病住院了。去探望钟书的栈道上雾霭沉沉,她被告知不能向任何人提出任何疑问只管向前走。这段文字似乎写得很混沌,一会儿梦境,一会儿现实,然而她的痛苦在于梦境也是真实的存在,她梦到满腔热泪把胸口挣裂,掉落下一堆血肉模糊的东西。那些梦里的声嘶力竭,是亲人远去的背影,是充满离情的栈道,也是醒来后真挚的文字。
她和其他作家都不同,她是秉持着家风而写作的人。我们无法从中看到跌宕起伏的情节,却能参悟平平淡淡的人生。“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她和钟书一生无升官发财之愿,惟愿清净中学习、写作。这样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安分而不失思考,避世而不失爱国。
书的结尾说:“我们仨就此走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泰戈爾说生如夏花之绚烂,死若秋叶之静美,我却说杨绛先生“生如秋叶死若夏花”。分别二十年,一家三口终于可以重聚,她终于找到了归途。她的丧事很简单,未设灵堂,未举行遗体告别仪式,也没有留骨灰。她仿佛在向世人表达她最后的“静美”……
(编辑:彭宇)
评点:张引
“生如夏花之绚烂,死若秋叶之静美”,这句耳熟能详的名言,意思是生时灿烂多姿,死时安宁静美,生与死都有各自的美丽。然而,作者偏偏调整了这句名言的前后顺序,将原句变化为“生如秋叶,死若夏花”,揭示了杨绛先生完美的生命结局。理解杨绛,绕不开一本书,即《我们仨》,透过这本书,作者看到了杨绛与亲人的生死离别,亦看到了她的情深意切;作者看到了杨绛的朴实平淡,亦看到了她宁静清洁的精神。作者既忠于原著,围绕着孤独、梦境和平淡等关键词来解读杨绛,同时又渗透了自己的所思所感,比如由杨绛先生失去亲人的孤独感联想到爷爷偷偷翻看奶奶照片的情景等,语句情感饱满,又不乏理性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