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华裔学生中文学习的困境及对策研究

2017-03-02黄雯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教育质量汉语言困境

黄雯

摘要:在我国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的新时期,国家在国际上的综合实力也在不断增强,全球一体化进程的深入,使汉语在国际中的地位不断提升,人们对于汉语的学习也就具有着一定的必要性。语言并非人们与生俱来即能够对此形成正确认识,而是在人类发展过程中连同环境出于交流的目的而形成的产物,一旦语言形成,则成为关乎着个人和民族情感的灵魂。近年来,华裔学生越来越多,受到语言环境的变迁影响作用,华裔学生对于中文的学习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困难,而华裔学生学不好中文,则将会造成诸多不良影响。以此为出发点,对华裔学生中文学习的困境做简要分析,并提出提高华裔学生中文教育质量的建议。

关键词:华裔学生;中文学习;汉语言;教育质量;困境;对策

中图分类号:H19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7)0100580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国际当中的地位不断提升,中国的开放程度也在不断深化,世界了解中国已经拥有了越来越多的窗口。中国借此为可持续发展所提供的动力也随之明显扩大。华裔学生虽然同汉语言具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但外国环境语言文化的熏陶亦会使华裔学生同外国学生的中文学习基础处于同一水平。在诸多语言当中,外语教育的影响具有着极高的代表性,在时间的推移作用下,世界各国文化交流的纵深发展之势越发明显,语言精华逐渐被教育领域更多地采用,直接成为了构建一国文化的重要基础。而华裔学生成长于国外,语言环境的影响对华裔学生的中文学习造成了较为强烈的干扰,导致华裔学生表现出母语迁移的情况,学习外语的环境良好,却因文化断档与语言环境的缺失使得华裔学生中文学习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困境。因此,探討华裔学生中文学习的困境及对策具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华裔学生中文学习的必要性

在国际教育发展大背景下,华裔学生的中文教育已经成为了华裔学生人才培养的重要教育内容,华裔学生的中文教育为中外相互留学规模的扩大开启了便利之门,这种人才的跨国交流对于华裔学生的培养提供了诸多的便利,整个亚欧大陆的各项优势性教育理念和资源的引进将直接作用于华裔学生的中文教育理念与模式的创新[1]。在此形势下,华裔学生的中文教育凭借着对应用型人才打造的优势必将吸取到更丰富的营养,不仅有利于充实自身的潜力,更为语言学校人才的引进拓宽了路径。这样一来,华裔学生的中文教育也就成为了能够更好地顺应经济发展的国际化浪潮,对于教育体制的深化改革与人才培养水平的提升均具有着莫大的帮助。

此外,华裔学生的中文教育进步和发展还进一步密切了中外之间的政策沟通与文化互融,物质方面不仅在于贸易,包括设施与资金等等的畅通也将成为必然,各个行业领域的深度融合作为大势所趋,将直接促使社会加大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华裔学生的中文教育的发展由此拥有了良好空间。语言文化博大精深,在历史的沉淀作用下,形成的自成体系的语言文化成为语言教育的重要内容。与此同时,历史的发展进程是一个全球共同推进的过程,各国之间交流的不断深入,始终同时代的演进呈正相关关系,使得不同国家相互之间均具有着直接或间接的不同程度的影响。语言文化对于我国的影响也就成为必然。从语言文化层面来看,中文是现代华裔学生的语言教育的重要内容,华裔学生从小生活在他国的环境中,对于中国包括语言等在内众多文化事物的认知均与外国人无异,对语言的学习也就好比中国学生学习外国语言一样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困难。从历史到现在,同各个国家的文化交流不断深入,华裔学生的中文教育广泛发展更是在对现代社会经济文化以及人才培养造成一定影响的同时丰富着现代高效语言的内容。时至今日,华裔学生的中文教育依然是人们关注和重视的重要教育问题,影响依然明显可见,华裔学生的中文教育当中依然有着需要深入思考和研究的必要性[2]。

二、华裔学生中文学习存在困难的根源理论概述

华裔学生对于中文的学习,同中国学生学习外语处于相同的条件下。关于语言教育的研究,时至今日已生成诸多理论,针对于语言之间相互转换的语言教学研究的核心理论即在于语言的迁移层面,而这也是华裔学生中文学习存在困难的最大根源所在。学习迁移是传统的教育心理学研究的话题,许多心理学家已经做了很多研究。早期的迁移研究是以形式训练形式的学说,它将心理官能训练视为迁移发生的根本,语言能力可以通过自动迁移到其他语言学习当中。桑代克共同要素理论认为客观成分为语言迁移的一个重要因素[3]。从该理论可知,学习内容或学习材料相似度越大,越容易发生迁移。这种共同成分既取决于母语的特点,还取决于外国语言的特点,只有当两种语言的言语有相同的结构,母语才可能会迁移到外语学习中。比如英语和法语是最常见的两种语言,更容易产生语言之间的迁移。母语作为最初的认知语言,它的存在是客观的,所以必然会影响外语学习。认知理论认为,迁移的抽象知识存储在学习者的主观认知结构或模式中,英语新单词和心理结构形成过程中,主要由双向传输的中文和英文语言交互,使学习者的语言心理结构发生转变,不断更新,因此形成了不同的中国式心理结构和不同的英语新词汇的心理结构,即中介语言结构。结构包括认知和操作经验,也包括有关英语认知和操作经验,各种经验之间的相互关系,促进了心理结构的形成和新单词的发展。行为主义理论的特点刺激和反应主要是通过分析母语和外语的区别,分析两种语言的差异来预测可能的学习负迁移,从而预测学习的困难程度。

虽然定义和解释是不一样的,但有一件事是肯定的,语言的迁移是一种认知活动,迁移是学习者主动心理加工进程的体现。还有学者认为迁移为新旧经验融合的过程,该融合过程可以通过同化、适应和重组的三种方式实现,本质为原认知结构和新学习相互作用,进一步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同化是指不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直接体验到原始应用程序同样的事物的本质特征,揭示新事物的含义和功能,或者带来一些新的认知结构。顺应是最初的认知经验应用到新的环境所做出的适应性改变。重组是指对原始的认知系统中的一些元素成分进行调整,调整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或构筑新的联系,并应用到新的情境当中[4]。通过以上三种形式,以经验整合视角对迁移现象进行解释,帮助解决不同的理论矛盾,也有利于客观解读语言迁移的本质与特征,使用迁移规律来促进语言学习并提供科学依据。

三、华裔学生中文学习的困境

首先,中华民族具有着五千年文明史,汉语言的生成并不仅仅存在于中文汉字表面,而是直接承载着中华文化。华裔学生的生长环境决定了其对于中国文化的了解可能过多地停留在理论层面而并不具备应有的深度,因此对于中文的学习也就容易将更多的学习精力放在“死记硬背”模式当中。难以对中文文化学习形成应有的认识和重视。而对于学习的成果,华裔学生也过多出于功利化目的而仅仅重视学习之后的考试能力。正是在当今中文应用需求不断加大等等多方面因素的压力作用下,华裔学生的文化教育逐渐被忽视,致使汉语言文化教育工作常常流于形式,难以切实将文化教育贯彻整合到中文教育体系当中。这样一来,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华裔学生虽具有一定的中文功底,但并不足以通过中文学习领悟到更深层次的中华文化,自然也就难以领会汉语言的博大精深的文化魅力。

其次,针对华裔学生的中文教育虽然于近些年被赋予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但从当今国际各国的中文教育实践能够看出,专门致力于华裔学生中文教育的相关研究成果寥寥无几,可供实践参考的相关资料甚少。尽管为了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了华裔学生中文教育中文化教育的重要性,但具体怎样实施文化教育以保证华裔学生中文学习质量的有效提升,却长期处于理论与实践研究的空白领域。由此导致的后果,就是相关理论支撑力度严重不足,华裔学生中文学习缺乏有效的文化教育理论指导。

第三,华裔学生中文学习最大的困境即源于文化的多元冲击方面。从本质上看,华裔学生虽然主观上具有着沿袭祖先传统的意愿,但鉴于生长环境的影响而不得不经受着来自主流社会的多方面冲击。当前,全球化发展与各个国家的本土化发展呈现出明显的矛盾,民族传统要想完整保留实属困难,尤其是土生华裔,已经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当地的同化,对民族语言与文化表现出淡薄也就成为难以避免的现象[5]。这对于一部分华裔来说,对于中文的学习也就成为了外语学习,对于华文教育根基的撼动性影响可想而知。

四、华裔学生摆脱中文学习困境的对策

语言学校中文教育的创新发展为语言学校语言教育的国际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但同时也带来了诸多严峻的挑战。因此,各国语言学校中文教育的未来发展方向亦当定位在国际化视野当中,迎合中外教育新形势,致力于从先进的语言教育办学理念与模式当中吸收精髓为我所用,以联盟等形式推动语言学校中文教育国际化办学模式的创新,以此促进办学水平的提升,并充分利用语言学校中文教育的优势以构建涉外企业实践平台等方式,促进语言学校中文教育核心竞争力的不断提升,而后在此基础上贯彻落实好对华裔学生中文能力的全面培养。

1明确教育目标

在现代教育发展大背景下,为了能够更从容地应对华裔学生中文学习的切实需要,赋予了不同地区以不同教育领域的责任优势。与此同时,为能够更好地满足我国开放人才发展战略的需求,国际经济的发展亦逐渐将进一步把语言开放打造作为阶段目标。而各地区域经济的发展都需要依靠人力资源的强力支撑,语言学校中文教育肩负着向社会输送实践应用型华裔人才的重要使命,因此对于中文教育目标的制定应当立足于各类本土企业人才和中外合资企业的经济的发展态势,全力维护语言学校教育的就业导向,通过对中文人才提出更高的语言国际化要求使人才具备更加广阔的视野,旨在提升华裔人才的整体中文应用水平,并以此作为大的方向,推动华裔高质量复合型人才教育水平的全面提升。

2扩大教育范围

语言学校中文教育发展作为新形势下的全新教育战略构想,对于华裔学生中文学习和应用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实为必然,新时代对华裔人才标准的衡量已经不再局限于具备多国语言的综合应用能力,更要求人才能够在多种形势下不断强化对抗多元文化冲击的能力,尤其还要以较高的心理成熟度更好地应对日益复杂的人际关系。对此,语言学校中文教育范围则有必要进行全面拓展,应当在保证做好基本的中文素质与中文语言能力教育之外进一步拓宽中文教学范围,将国际相关的语言、文化、惯例、准则等等全部纳入语言学校中文教育范围当中[6]。与此同时,还应当基于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文化差异,使之有更多机会能够去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从而平稳度过文化适应期。

3创新课程体系

语言学校中文教育在新时期迎来了全新的发展,传统的中文教学课程体系也就必然会凸显出诸多的不适应,从而不得不将其进行颠覆性的教育改革与创新。对此,笔者认为,语言学校中文教育机构应当借中外合作办学的优势,以中文人才的综合培养为目标,切实以就业为导向对原有中文课程体系进行重构,切实加大中文的教学力度,并将中文领域相关法律法规作为重点教育内容进行普及。与此同时,语言学校中文教育还应以促进学生未来职业生涯的良好发展为己任,对国际市场的供需行情予以高度关注,借合作开发的中文课程推动语言学校中文教学实效性与针对性的不断提升。

4强化师资力量

在当前国际语言教育改革创新的大背景下,语言学校中文教育国际化华裔人才培养质量直接取决于中文教师的素质,要求中文教师除了需要具备基本的教学科研与实践等能力之外,还應当具备国际化视野,能够紧随中文教育的潮流不断充实自身的技能,及时掌握与时俱进的国际先进知识和技术,提高对中外国际问题的敏感度,如此才能保证语言学校中文教育实践的顺利开展。对此,语言学校中文教育可适当引入中国优秀师资带动自身教学队伍实力的整体提升,并根据教育机构的实际情况给予语言学校中文教师以更多的出国进修机会,或者鼓励中文教师积极参加中外学术研讨会等,以强化院校师资力量。

5利用新媒体教学资源

首先,语言学校领导人员要增强中文教育课堂开展的关注程度,因为这门课程是华裔学生必须要学习的,可以让华裔学生有道德上的正确观念,有正确的行为举止和思想态度,要合理设置中文课程,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第二,利用新媒体来辅助教学,教师依靠新媒体,查询资料,使教学的内容更符合实际情况,利用多媒体设备,将知识理论直观地展现出来;第三,利用新媒体,增加与学生课下交流,如利用微博、学校论坛、微信等,定期向学生发布中文教学相关内容。利用新媒体开展实践课程,让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共同探究、思考,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这样可以加深语言学校学生对中文的正确理解,保证教学的效果。此外,应给华裔学生更多的鼓励,使学生大胆的实践,在仿真语言环境当中比较差异、积极思考,自觉培养良好的语感。将他国语言和中文文化做对比,可以提高语言教学的针对性和可预测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与实践相结合,针对华裔学生学习中文的特点,辅助学生纠正易犯的错误,帮助他们了解两种语言不对应的现象,从而减少负迁移的负面影响,促进良性迁移,也就能够促进华裔学生中文学习质量的提升。

五、总结

综上所述,对华裔学生的中文教育,应当正确认识到其深层次的性质与规律,并整合理论与实践研究,切实推动中文教育实效性的提升,使汉语言基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国际当中不断绽放出越发耀眼的光芒。

参考文献:

[1]李海鸥.印尼、泰国潮籍华裔留学生学习汉语调查——基于中山大学国际汉语学院2008学年度第二学期的调查[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6):73—80+93.

[2]王爱平.汉语言使用与华人身份认同——对400余名印尼华裔学生的调查研究[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4):86—90.

[3]王爱平.印尼华裔青少年语言与认同的个案分析——华侨大学华文学院印尼华裔学生的调查研究[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14(4):23—31.

[4]张锦玉.汉语普通话塞音的知觉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14(3).

[5]张燕.加拿大华文教育的发展现状与主要问题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11(1).

[6]陈映苹.论加拿大英语语言及其反映的文化[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责任编辑:侯秀梅)

猜你喜欢

教育质量汉语言困境
国家级一流专业 汉语言文学
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简介
“邻避”困境化解之策
幼儿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教学质量改革综述
必须正视的理论困境
我国雾霾治理的困境与出路
来华汉语言预科生学习焦虑考察
试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必要性及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