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治沙:造就生态富民
2017-03-02于嘉
于嘉
在有效改善生态环境之外,荒漠化治理为农牧业生产提供了生态屏障。
内蒙古自治区作为中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屏障,一直面临着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集中、危害严重等难题。
经过多年探索和努力,全区防沙治沙效果呈现“整体遏制,局部好转”的历史转变。据2014年第五次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监测结果显示,全区荒漠化土地比2009年减少41.69万公顷,沙化土地减少34.32万公顷,“绿带”锁住了“黄龙”。
而在有效改善生态环境之外,荒漠化治理也为农牧业生产提供了生态屏障,推进了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生产方式转变,促进了农民增收和地方经济发展。
“组合拳”治沙
内蒙古多年来坚持科学治理、综合治理的方法,遵循自然和经济规律防沙治沙。以乌兰布和、巴丹吉林、腾格里三大沙漠主要分布区——阿拉善盟为例,当地因地制宜,实施成效显著的防沙治沙“组合拳”,有效阻止沙漠蔓延。
在实施沙漠生态工程中,企业把沙区农牧民由“生态难民”变成了“生态富民”。
阿拉善盟林业局副局长乔永祥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在与风沙的长期抗争中,阿拉善盟摸索出以灌木为主,灌木、乔木和草相结合的经验,形成以围栏封育、飞播造林、人工造林为主的生态屏障建设格局。
阿拉善左旗(县)巴彦诺日公苏木(乡)浩坦淖日嘎查(村)位于广袤的腾格里沙漠边缘,从1992年起由林业部门实施飞播造林。如今置身其中,花棒、沙拐枣等沙生植物随风摇曳,曾经的荒芜大漠焕发勃勃生机。“过去房前屋后都是沙丘,羊没有草吃,人也快生活不下去了。”牧民王翠英说,“现在草木多了,风沙少了,生活也变好了。”
在乌兰布和沙漠西南缘的阿拉善左旗宗别立镇芒来嘎查,一眼望不到边的梭梭林令人震撼。但多年前,芒来嘎查风沙频繁、土地贫瘠,不少世代生活于此的牧民纷纷搬离。
“梭梭林阻止乌兰布和沙漠扩展蔓延,保护黄河、贺兰山和附近的铁路,牧民还能在梭梭上嫁接肉苁蓉增收。”阿拉善左旗林业工作站站长刘宏义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由于这片沙漠的边缘地势平坦,地下水位较高,适宜人工种植梭梭。当地2011年规划的40万亩梭梭造林地,目前已完成35万亩造林面积。
此外,2010年启动、总投资4亿余元的巴丹吉林沙漠东南缘生态综合治理项目效果初显。当地林业部门遥感数据和地面调查结果显示,经过多年生态建设,腾格里沙漠东南缘形成长350公里、宽3公里至20公里的生物治沙带,乌兰布和沙漠西南缘建成长110公里、宽3公里至10公里的生物治沙锁边带,巴丹吉林沙漠东南缘形成一定的锁边林带,流动沙丘趋于固定,局地环境改善。
赤峰市位于内蒙古东南部,距北京约500公里,浑善达克、科尔沁两大沙地贯穿东西,沙化土地占国土总面积的22.4%。2000年以来,作为京津地区重要生态屏障,当地以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等国家重点工程为依托,启动实施区域性防沙治沙工程;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的生态建设理念,将植树造林、防沙治沙纳入各地党政领导的年度工作实绩考核内容,采取规模治理、集中治理等方式提高植树造林、防沙治沙综合效益。
当地提出“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建设生态化”的发展思路:用产业化的思路指导植树造林、防沙治沙;以工业化的思维调整林沙产业结构,鼓励各地大力发展灌木饲料林基地、木本粮油原料林基地、用材林基地和林果经济林基地;将生态建设与发展地方经济和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牧民收入有机结合起来,探索出一条沙地增绿、农牧民增收的成功之路。
在创新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建设机制方面,赤峰市全面推广“工程招投标造林”、“合同制造林”、“先造后补造林”等管理模式,提高生态建设工程质量和投资效益。在工程规划上,当地还注重改变过去规模小而散的做法,打破乡村界限和各项工程界限,突出规模效应,降低建设成本;在组织形式上,则结合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的深入开展,实现政府、企业、个人等多方参与治沙。
卫星监测结果显示,浑善达克沙地南缘基本形成长400公里、宽1—10公里的锁边防护林体系,科尔沁沙地生态状况呈现持续向好逆转态势。
治沙背后的致富模式
内蒙古近年来把防沙治沙与调整沙区农牧业产业结构、发展地方经济、增加农牧民收入紧密结合,探索和创建了类型多样的产业化防治模式。
牧民乌尼尔道格陶,曾是在库布其沙漠里生活40多年的“生态难民”。风沙一次次威胁着他的土屋,他一次次用铁锹“抢救”自己的家园。“做梦也没有想到,这一辈子还能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他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说。
2007年,他和另外分散居住在库布其沙漠深处的几十户牧民没花一分钱,就搬进了当地一家治沙龙头企业投资兴建的牧民新村。
“我搬到这里后,由一种身份变成了几种身份。”乌尼尔道格陶笑着为自己“定位”:他用自己的“荒沙废地”使用权入股企业,成为企业的股民;他每年都参与沙漠治理,成为企业的生態工人;在企业为自己建的半亩大棚中种植蔬菜,成为菜农;在企业为自己建好的标准化棚圈中养羊养牛;闲暇时在紧靠新村的旅游景区为游客牵马、拉骆驼挣钱。
这些来自散居在七星湖周边杭锦旗独贵特拉镇道图嘎查(村)的牧民,拥有面积广阔的草场,但沙化严重。企业把分散居住在400多平方公里范围内的牧民搬出来,为的是打造“生态无人区”,让沙漠得到自我修复的同时,也让牧民过上崭新的生活。
在实施沙漠生态工程中,企业把沙区农牧民由“生态难民”变成了“生态富民”:农牧民的农牧产品产销、看病就医、上学等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企业为沙区老百姓建设了一些沙漠小镇区和沙漠农牧民学校,让老百姓同样享受城里人的生活。
这只是内蒙古沙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据了解,内蒙古近年来重点培育了沙生植物种植、特种药用植物种植与加工经营、林纸一体化和生物质能源产业化、沙区特种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沙漠特色旅游、节水灌溉和风能太阳能利用等产业。
生态产业化的推进不仅加快农村牧区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还带动了加工、贮藏、包装、运输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一些地区还积极推广“企业+基地+合作社+农牧户”的经营模式,打造了一批龙头企业。产业化发展又拉动了防沙治沙,增强了防沙治沙的持续发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