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破解“镜像神经元”神话

2017-03-02赵清新

大众科学 2017年2期
关键词:科克镜像心智

赵清新

什么是“镜像神经元”?20世纪90年代,美国科学家发现,当恒河猴抓取物体以及观察其他人抓取物体时,某一类脑细胞就会产生反应。这意味着猴子“理解”自己的行动,知道动作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设立这一目的,同时它知道其他的猴子想要干什么。那么,如果把猴子的观察实验推广到人类的沟通与认知上呢?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但人类作为整体如何创造出璀璨的文明?是交流。交流的本质是什么?是语言。那么,基于镜像神经元的模仿机制会是语言的基础吗?

知名心理学家拉马钱德兰在2000年撰文评价,认为镜像神经元之于心理学,相当于DNA的发现之于生物学的意义,可以“解释迄今为止仍然神秘未解而又难以付诸实验验证的众多心理能力”。美国科学界和媒体大谈特谈,如飓风席卷。镜像神经学成为“神话”,几乎无所不在,用以解释人类的语言、共情和口吃、自闭症等各种议题。

与此同时,仍有一些科学家坚定自己的立场,希望用更有力周密的论据来验证镜像神经元。认知心理学家格雷戈里希科克就是其中最“顽固”的质疑者。他师从史蒂芬平克,专项研究语言的神经基础,因此他必然要关注镜像神经元,随着研究的深入展开,他的疑问和面临的挑戰也越来越多。他的长期成果汇聚成了《神秘的镜像神经元》一书。

镜像神经元的研究起步于猴子,跨物种的差异让人们首先关心:人类有没有镜像神经元?寻找的结果扑朔迷离、若隐若现。在检索了一堆材料之后,希科克认可了人类镜像神经元的存在。但问题在于:我们的这个系统有何作用?恒河猴实验的核心论点是,镜像神经元一定与产生动作反应和理解他人动作有关联。但人类和猴子的镜像系统存在差异,希科克归纳总结,仔细陈述了八种异常现象。比如,目的导向。如果你不知道动作的结果,模仿没有任何帮助(因为只出现动作时信息是模糊的);而如果你知道动作的结果,那么有何必要模仿呢?镜像神经元理论无法合理解释。

镜像神经元复苏了言语知觉运动理论,即认为语言学习是通过观察语音动作来实现。然而对语言障碍患者的研究似乎指向了另一个方向。不管是Wada测验、中风病人、先天性构音障碍,还是从学语前婴儿和栗鼠实验,被观测者的行为表现都显示出,即使抽离了运动语言系统,语音知觉能力仍然完好无损,因此希科克认为言语知觉运动理论是错误的,与此有关的镜像神经元论点当然也是错的。如果结合史蒂芬平克的《语言本能》,我们会发现语言机制是一套复杂的心智进化程序,镜像神经元用模仿来解释显然太简单。不过,聋哑人在丧失听力的前提下,为何能借助视觉观察和语音动作模仿来实现部分的语音表达能力,这在本书中没有提及,我想运动系统对语音的作用还是不要一言抹除吧。

模仿是我们生而为人的关键能力。镜像神经元是模仿的神经基础吗?按照平克的讲法,心智是一个由若干计算器管组成的系统,它是我们的祖先在解决生存问题的进程中自然选择出来的,人是心智进化的产物。希科克说,心智计算是思维对信息进行的加工或转换,从而执行在进化过程中产生的各种任务。认知的基本功能并不是控制运动,而是为了提高生存繁衍的可能性。整个认知是在自然选择的压力下不断进化的系统。如果只有运动系统存在,进化就不会出现,也不可能出现。

在希科克等人的推动下,人们得以重新认识镜像神经元。这个理论有其重要性,但不宜过分抬高,更不能当作金科玉律。希科克的努力的重要性还在于他体现了科学应当具备的质疑态度。就此而言,对于希科克和平克的心智理论,我们也应当保持适度的怀疑。相信科学的争鸣必然会带来更大的、更好的进步。(编辑:有庆)

猜你喜欢

科克镜像心智
不是每个问题都值得回答
镜像
爱尔兰国立科克大学开放日活动在京成功举办
镜像
运动员心智游移特点研究:来自静息态和任务态思维取样的证据
让学生的基础心智在课堂中成长
大学生心智的二次构建
新殖民视角下《六号染色体》的后殖民解读
孤独会加速老年人的心智衰退
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