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发展: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关系的必然逻辑
2017-03-02周健
周 健
(青岛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青岛 266071)
共享发展: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关系的必然逻辑
周 健
(青岛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青岛 266071)
建国以来,我国发展理念经历了从低效率的绝对平均主义到先富帮后富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到注重分享发展成果的科学发展观,再到当今“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共享发展演变过程。不同阶段遵循不同发展理念,表明中国共产党在认识公平与效率关系问题上的深化。在深化改革时期,共享发展抓住了公平与效率关系的必然逻辑,对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效率; 公平; 共享发展; 必然逻辑
一、发展理念的演变过程及其认识论基础
(一)低效率的绝对平均主义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饱受两千年封建生产关系奴役的中国人民实现了自身的解放,确立了劳动者在生产关系上的主动地位。为了巩固新生政权的根基,推动新中国的各方面恢复建设,开启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新进程。中国共产党通过三大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在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上实行了平均主义的分配原则,从根本上削弱了中国人民“不患寡而患不均”的疑虑。采取这一平均主义的分配原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受到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影响,主要是受列宁“不劳动者不得食”和“等量劳动领取等量产品”的按劳分配原则,以及斯大林模式下“在高度技术基础上使社会生产不断增长和不断完善的办法,来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经常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1]的双重影响;二是年轻的中国共产党在认识和实践马克思主义方面还存在着根深蒂固的教条主义的错误倾向,这是采取平均主义的根本原因。在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过程中,尽管毛泽东认识到“保障人民生活的需要会使它的发展基础更加稳固”[2],但在实际过程中并未完全摆脱苏联发展模式的消极影响,而毛泽东“又要重工业,又要人民”[3]在计划经济运行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成为了一句不切实际的口号。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伴随着非公有制经济成分的消灭以及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绝对主导地位的确立,按劳分配成为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的分配原则,但在“既强调‘勒紧裤腰带’发展重工业,又不允许在分配上存在差异”的矛盾下,导致了对经济运行客观规律的严重忽视,不能有效调动劳动生产者的生产积极性,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正常发展。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突出强调“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实质上就是饿肚子的低效率平均主义,在这种平均主义分配原则的指导下,“我国的区域经济结构、投资结构、技术结构、分配结构不同程度地离开了效率,向抽象公平的方向倾斜”[4]。这种低效率的平均主义以形式上的公平掩盖了本质上的不公平,实际上是最大的不公平,而这种低效率的绝对平均主义在改革开放之前的分配上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
(二)先富帮后富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为了实现中国社会向现代化的转型,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克服改革开放前在中国社会占据主导地位的、不利于刺激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分配原则,走出低效率的绝对平均主义的误区。邓小平强调“贫穷不是社会主义”[5]64,社会主义必须要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加发达的生产力,必须要消灭贫穷。他指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5]373。为了消灭贫穷,实现更高质量的公平分配,邓小平在阐释社会主义本质的基础之上,指出:“我们的方针就是胆子要大,步子要稳,走一步,看一步。”[5]113他创造性地提出了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路径,即用先富帮后富的有差别的发展方式来“带动越来越多的人一浪接一浪的走向富裕”[6],进而实现整个社会的发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放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路线,积极调动一切力量优先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实现中国社会的高效率发展,在通过发展取得巨大物质成果积累的基础之上,再实现分配上的公平,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这就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理念。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多种所有制成分开始被允许作为公有制经济的补充部分进入到社会主义经济运行中,这种经济制度反映在分配上就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原则。这种分配原则实质上就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理念的体现。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认识到了社会主义不是同时富裕,也不可能同步实现富裕,提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发展理念。要实现社会主义“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5]172,这种发展方式“是符合社会主义发展的规律的,是整个社会走向富裕的必由之路”[6]。邓小平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先东后西、以东带西”的“两个大局”思想正是这一理念的体现。“两个大局”思想要求率先发展东部地区,就是找到在不同区域之间实现共同富裕的突破口。东部地区依靠地理位置的优势,借助改革开放政策的“东风”,率先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普遍提高了区域内人民的生活水平,使中国经济积累量在改革开放后30多年的发展中急剧增加,国家整体经济实力迈上了一个大台阶。西部地区由于不具备率先发展的优势,则服从了国家整体发展的大局,同时在人力和物力上大力支持东部地区的率先发展。不难发现,国家整体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实际上是建立在牺牲西部地区发展时间的基础上,这种发展方式必然导致经济发展区域间的分配不公平现象日益严重,也反映了在改革开放前期中国的发展实际上是以“效率优先”作为驱动目标的,而“兼顾公平”并没有像效率那样引起同等重视。由这个问题产生的两极分化现象,邓小平提出这一理念时就已经意识到了其必然性,他认为能够在社会主义制度的范围内有效解决效率与公平的问题,并指出“在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的时候,就要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5]374。我国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强调效率而忽视区域性分配不公平的现象为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提供了现实性解释。在改革中出现“改革成本承担与收益分配不对称与不公平现象,必须对弱势群体进行有效的社会救助、对欠发达地区进行发展援助”[1],国家发展向效率“一边倒”的天平开始向注重公平一侧调整。
(三)注重分享发展成果的科学发展观
经过改革开放后30多年突飞猛进的发展,中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面对国民经济“蛋糕”越做越大的同时,我国却在“分蛋糕”上出现了问题。分配不公平的担忧与取得巨大成就的喜悦同样引起人们的关注。区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性、城乡之间的二元化收入僵局、工农之间的剪刀差所反映出来的分配不公平问题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分配包含在生产过程本身中并且决定着生产的结构”[7]13,因此不公平的收入分配格局必然会阻碍生产效率的进一步提高。图1直观地反映出东西部地区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存在的差距,这种差距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与西部偏远落后地区更加显著;从图2也可以看出中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一半在西部地区,而东部地区仅占14%。图1、图2说明尽管我国拥有能够达到总体小康水平的经济总量,但由于各地区、各部门、各行业在分享发展成果上存在着越来越大的差距,以至于我们的小康社会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在认识到发展中分配不公平问题的基础上,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公平效率观的科学认识和理性复归,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现实性和理论指导意义”[8]。从十六届四中全会的“注重社会公平”,到十六届五中全会的“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再到十七大的“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反映出科学发展观在对分享发展成果上的公平有了逐渐深刻的认识,对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关系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处理事关区域发展不公平的问题上,就是在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和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基础上,又提出了振兴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更加完善的区域发展战略。
图1 东西部主要省份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现金收入(2005年1—3季度)*国家统计局:《2004年中国农村贫困状况监测公报》。
图2 中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地区分布*国家统计局:《2004年中国农村贫困状况监测公报》。
(四)“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共享发展
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中,我国现代化建设在各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在取得成就的同时,我们应该注意到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就世界发展大势来说,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受到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发展不景气的影响,众多国家已出现了经济衰退现象,我国的粗放型经济不可避免地遭受了严重的冲击。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们更多的是通过改革来调动国家内部的积极因素,来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实现更高层次的公平分配。从图3国家统计局对2005—2014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的统计可以发现,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自2007年以来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增长率跌破两位数,2015年是6.9%,2016年预计增长率在6.5%左右。我国经济基数大是造成经济增长速度降低的一个原因,但更主要是在全球经济衰退的大势下,我国经济的发展进入了瓶颈期,其突出表现是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生产力发展后劲不足。面对我国经济不可避免的下行趋势,以及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深刻总结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经验,并深刻认识国际国内在发展中出现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发展理念,即强调“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共享发展理念。这实际上是在事关国家发展大局的效率与公平问题的处理上有了新的认识。面对新国情、新世情、新任务,党中央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目标上提出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具体要求,实际上是对公平分配原则的贯彻落实。在面对国家区域间发展不均衡所导致的国家整体经济发展动力不足的情况下,党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带一路”建设的伟大战略构想,它是更高层次、更广视野下的公平效率观,能够连接国内外、贯通东西部,调动经济社会的每一个要素,激活发展的每一个环节。这种“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发展理念将参与公平和结果公平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了效率与公平的有机统一。
图3 2005—2014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着社会意识,受社会存在决定的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并根据对社会存在的适应情况决定着自身的变化发展。从低效率的绝对平均主义到先富帮后富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到注重分享发展成果的科学发展观,再到现在的“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共享发展理念的演变过程,不难发现每一理念的提出都是为了解决国家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任何发展理念如果不再适应新阶段出现的新情况时,就失去了该理念存在的认识论基础,失去了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指导价值,因此在新国情之下必定催生出新的发展理念,来应对新出现的社会发展状况。发展理念的演变过程正是遵循了这一唯物史观的基本要求,把握了效率与公平的内在逻辑。发展理念的每一次更新都是对前一发展理念的继承和创新,意味着在正确处理这一关系问题上认识的不断深化。
二、从绝对平均主义到提出共享发展理念是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关系问题的必然逻辑
(一)以往发展理念对效率与公平关系问题的认识存在机械论的错误倾向
从绝对平均主义到共享发展理念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可以看出,在处理效率与公平关系问题上,我们存在着四个盲目性:
一是把效率与公平两者之间的关系视为对立关系,认为要效率就会忽视公平,强调公平就会影响效率的进一步提高,所以国家的发展应该在效率与公平之间寻找平衡点,既不偏向效率又不偏向公平。这种在效率与公平之间寻找平衡点的理念是一种典型的机械论,实质上它并没有看到效率与公平关系问题背后的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存在,机械地把处理两者关系具体到某一个平衡点上,只求在形式上达到两者的协调,没有看到“公平与效率关系本质上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关系的体现”[8],试图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而没有从根本上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使之成为难解的“斯芬克斯之谜”。这种机械论在发展理念的演变过程中普遍存在,与平衡论一样,效率优先论、公平优先论、并重取舍论、交互同向论等都是在处理这一关系问题上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因而这些畸形的公平效率观并不能实现国家的长远发展。
二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先富帮后富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在实际发展中着重强调效率优先,而公平只是处于“兼顾”的地位。这是典型的卡尔多-希克斯改进思维,尽管它优于不作为的帕累托改进思维,能够实现经济总量的快速积累,但在实际运用中却很难避免和解决发展中出现的不公平问题。这种发展思路与我国当时的国情有着密切的联系。为了克服计划经济时代导致的普遍贫穷,同时为了实现更高层次的公平分配,通过有差别的发展方式和有差别的分配方式来高效率地实现经济发展成果的积累,在“发展就是硬道理”的指导下,难以避免实际经济活动中对公平的有效兼顾,其直接后果是导致两极分化现象产生。由于忽视了公平,不同地区、不同产业、不同行业的收入差距日益拉大,直接后果是导致人民生活水平出现差距,进而影响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表1中,2003—2015年我国的基尼系数超过了0.4的国际警戒线,反映出我国在收入分配上存在严重的不公平现象。从表2可以更直观地看出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而且城乡居民收入之比呈现出逐年增大的趋势。收入上存在的差距可以解释恩格尔系数上存在差异。马克思认为:“生产为消费提供外在的对象,消费为生产提供想象的对象;两者的每一方不仅直接就是对方,不仅媒介着对方,而且两者的每一方当自己实现时也就创造对方,把自己当作对方创造出来。”[7]17收入方面存在的差距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过竞争有效调动生产积极性,刺激社会生产,激发经济发展的活力,但是差距超出一定范围就不利于其发挥积极作用。表1、表2显示的不公平收入分配必定会导致一系列社会问题出现,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正常速度,阻碍国家整体经济的高效发展。
表1 2003—2015年我国的基尼系数*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表2 1978—2010年我国城乡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纯收入之比和家庭恩格尔系数*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存在的被动发展模式影响了效率与公平关系问题的解决。改革开放后30多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以及对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中得到了很好的协调。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能发挥市场在提高效率上的作用,又能保证社会主义在分配上强调的公平,使“公平与效率不存在非此即彼、非长彼消的严重对立、不可协调的关系”[9]。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处理效率与公平问题上所发挥的协调作用实质上是对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问题上做了分工,是市场管效率,政府负责公平。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总量的积累都证明了市场是配置资源的最有效方式,而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小康社会建设不断取得的巨大进展也说明了我们在分配上实现了“兼顾公平”的目标。但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的整体来看,我国是一种典型的“大政府、小市场”发展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强调国家是实现发展的主体,政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中起到主导作用,市场则处于服从地位。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政治权力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模式必定会影响市场经济的自由竞争,使市场不能有效地发挥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这种通过政治权力来指导市场发展的模式反映出我国经济发展中带有被动性,最直接的体现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仍存在众多的央企、国企以及国家政府控股的企业,这些企业的存在虽然有利于保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却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垄断。由于这些企业大部分是依照凌驾于市场之上的行政力量的指示,被动地进行经济活动,而超经济权力可以影响到社会资源的分配,必然会造成分配上的不公平。总的来看,这种被动的发展模式由于不能有效地激活全社会的各种积极因素,从而说明了强调公平的社会主义和强调效率的市场相加得不出一个好的市场经济的原因,必然会导致经济发展的后劲不足,阻碍效率与公平关系问题在更高层次上的解决。
四是在实际发展中片面强调结果分享上的公平,忽视了参与过程的公平。随着我国整体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在追求高质量发展的同时,我们党越来越重视公平的实现。“效率优先”产生的两极分化不可避免,需要不断解决公平分配的问题。在处理公平的问题上,我们主要强调的是分配结果的公平,实现每个人都能分得一块“蛋糕”的目标。由基本经济制度所决定的,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完善发展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实际上是在做成国民经济这个“蛋糕”的各个参与成员之间分“蛋糕”时所遵循的原则。这种合理的分配原则在实际中却只看重分配结果的公平,没有抓住公平的真正涵义,忽视了与分配结果公平同等重要的参与公平,因而带有片面性。在社会发展中一味强调分配结果的公平而弱化了对参与公平的重视,必然会加剧社会的不公平,进而影响发展效率的提高。
(二)共享发展是服从发展到主动发展的转变,实现效率与公平的契合
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10]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提出,反映出中国共产党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有了新认识,在处理效率与公平关系的问题上实现了重大突破。
在五大发展理念中,共享是核心,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要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的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10]作为核心的发展理念,共享发展理念贯穿于其他发展理念之中,创新、协调、绿色、开放的发展理念在方方面面的发展中都体现着“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共享发展理念,五大发展理念在本质上都是共享发展理念的体现。在创新发展中,培育创新发展的动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不断拓展五大发展空间,实施创新驱动型发展战略,体现了调动每个人、每个地区、每个部门、每个行业的创新积极性,实际上就是依靠“人人参与、人人尽力”来推动创新,实现创新成果由“人人享有”,有效解决被视为“阿喀琉斯之踵”的创新问题。强调国内外之间、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之间的协调发展,也是必须依靠“人人”,同时所取得的成果必须由“人人”共享。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只有人人参与、人人尽力,并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才能有效地改造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社会的永续发展,实现人民对美丽生活的“人人享有”。开放发展的理念使共享发展中的“人人”范围更加宽广,它不仅包括我国经济社会的各种因素,也广泛地吸收了世界上每个国家、每个民族推动发展的各种积极因素,以实现共建共享的目标,其宏大长远的发展眼光也是对共享发展理念的诠释。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的共享发展理念使中国共产党在漫长的探索过程中认识到了效率与公平关系的必然逻辑。共享发展强调“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把参与的公平和结果的公平提到了同等的高度,实现了效率与公平的有机统一。“人人”既包括每个社会成员,也包括每个地区、每个部门、每个行业。“人人参与、人人尽力”强调参与的公平,参与要求实现“人人”参与,调动社会成员参与到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实现由经济活动的被组织对象转变为经济活动的主动参与者。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政府和社会实现了各自角色的转换,政府由经济发展的主导者转变为管理者和服务者。这意味着效率与公平关系问题的解决,实现了由政府主导型向国家和社会共同参与其中的协同型转换。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举措,在经济体制改革中提出要全面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政府要更好地发挥在经济发展中的宏观调控作用,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向主动型发展模式的重大转型。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新提出的、旨在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通过提供有效供给的方式来优化社会生产过程中的生产、消费、分配、交换四大环节,充分激发社会成员的活力,以更加开放的方式让全体社会成员主动参与到市场经济中,让每个参与者、每个行业、每个部门都愿意加入,都愿意生产高质量的产品。这不仅仅意味着由于政府职能角色的转变使市场准入门槛降低以实现市场参与的公平,更意味着整个社会都将纳入国家发展的大局,在政府的有效管理和高品质的服务下创造出巨大的社会生产力,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实现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人人享有”更加强调分配结果的公平,在“人人参与、人人尽力”的情况下,每个人都能分得一份包含自己辛勤劳动的发展成果。作为共享发展理念的直接体现,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方式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既可保证微观层面上的效率与公平,又能实现宏观上的战略目标,在处理效率与公平关系的问题上实现了逻辑与历史的统一,在认识该关系的问题上取得了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重大进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最新的重大成果。
三、挑战与实施路径
(一)用共享发展理念来解决效率与公平关系问题是一个深度融合、充满曲折的过程
从低效率的绝对平均主义到共享发展理念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在处理效率与公平关系事关全局性的问题上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认识过程。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大自信”的确立,中国共产党更有信心在改革进程中从根本上解决被视为“达摩克利斯之剑”威胁的效率与公平关系问题。共享发展的理念是在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解决效率与公平关系问题的指导思想。它始终尊重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中的创造者地位,始终做到发展为人民、发展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由此找到了解决这一关系问题的具体实施路径,在认识和实践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一切都符合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要求,因而找到了从现实通往理想的必由之路。
列宁指出:“设想世界历史会一帆风顺、按部就班地向前发展,不会有时出现大幅度的跃退,那是不辩证的、不科学的,在理论上是不正确的。”[11]作为一个新的理念,共享发展要实现效率与公平的契合,必然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正如马克思所说:“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胞胎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7]33共享发展理念虽然找到了解决效率与公平关系的必然逻辑,但是真正地融入这一关系问题的解决之中必定要经历一个漫长曲折的过程。一方面,我们必须要摒弃以往发展理念中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因素,而这些因素圈养了一大批既得利益者,使这些因素有了广泛的存在基础,经过30多年的发展,它们早已根深蒂固,说明对这些消极落后因素的清除工作将是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的;另一方面,新的发展理念是依据我国的发展状况提出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为了更好地解决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问题。由于受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存在的限制,新的发展理念必定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需要不断完善新的发展理念,根据社会发展的新情况不断注入新的内容。
(二)用深化改革的方式来解决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实现效率与公平的契合
“纵观世界,变革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是浩浩荡荡的历史潮流。”[12]40多年的改革开放使我国获得了可观的改革红利,但问题随之而来。当下我国进行的改革已进入到深水区和攻坚期,面对的将是更加复杂的社会关系,错综复杂的利益交叉格局正是我国社会各种发展状况的反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富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摸着石头过河”的方法来推进改革,他认为“摸着石头过河就是摸规律,从实践中获得真知”[13]。我国当前最大的实践是深化改革的实践。对于诸多利益关系的疏导和矛盾的解决,本质上就是在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处理好效率与公平事关全局的关系问题。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木桶效应”要求在深化改革的进程中必须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问题,补齐影响社会发展的“短板”,“要更加注重各项改革的相互促进、良性互动,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形成改革开放的强大合力”[1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改革经过三十多年,已经进入深水区,可以说,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骨头。”[12]41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深化改革的过程中,以壮士断腕的气魄触动一大批政治上既得利益者的“奶酪”,将改革推进到一个全新的时期。一方面,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供了解决效率与公平关系问题的方法、保障、领导力量和检验标准。其中,对改革中出现的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问题只能用全面深化改革的方法去解决;全面依法治国给效率与公平关系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刚性行为规范,把影响这一关系问题解决的权力关进了制度的笼子,使对这一关系问题的解决有了政策和法律上的保障,无论是解决效率的问题还是公平的问题,都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化的进程中得到有效保证;全面从严治党,开展党的群众路线实践教育活动,坚持以零容忍的态度惩治腐败,教育中国共产党党员要严守党员做人做事的法律底线、纪律底线、政策底线、道德底线,树立和发扬“三严三实”优秀作风,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在解决效率与公平关系问题上处于领导核心地位的中国共产党的作用,有利于党把握住深化改革的方向,掌控改革大局,永葆党的先进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则是检验是否有效解决效率与公平关系问题的实践标准。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为效率与公平关系问题的解决提供了软实力保障。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2]9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三个倡导”“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价值观‘最大公约数’,使全体人民同心同德、团结奋进,关乎国家前途命运,关乎人民幸福安康”[12]93,直接体现了“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共享发展理念,对于效率与公平关系问题的解决做了文化层面上的合理解释。
作为具有全局性指导意义的共享发展理念,其丰富的“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的内涵贯穿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打破改革僵局、顺利度过改革困难期以及实现中国梦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而带有共产主义萌芽的共享发展理念对于实现效率与公平关系的契合、越过“卡夫丁峡谷”走向“两个必然”提供了更加充分的论据。
[1] 胡莹.公平与效率问题研究综述[J].兰州学刊,2006(3):144-147.
[2]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40.
[3] 周恩来.周恩来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230.
[4] 高惠珠.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视域中的公平与效率[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1-8.
[5]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6] 人民出版社.改革开放以来历届三中全会文件汇编[G].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17-50.
[7]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 戚桂锋.公平与效率关系的历史考察与展望[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14-16.
[9] 李闽榕.公平与效率真的是“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吗:一个对西方经济学界人为制造的伪命题的剖析[J].理论参考,2006(3):41-42.
[10]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N].人民日报,2015-11-04(1).
[11] 列宁.列宁选集:第 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94.
[12]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4.
[13]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交出版社,2014:68.
(责任编辑:张 杰)
Sharing Development: Necessary Logic of Handl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airness and Efficiency
ZHOU Jian
(School of Marxism, Qingdao University, Qingdao, Shandong 266071, China)
Since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the evolution process of guiding ideas in our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has gone from absolute inefficient equalitarianism to efficiency first and consideration to equity characterized by the rich first to help after the rich to fruit-sharing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to today sharing development embodied “everyone involved, everyone tried, everyone enjoyed”.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stages of development conditions, China follows different developmental ideologies, which shows how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deals with the problem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fficiency and equity deepening understanding.In the new era of deepening reform,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proposes sharing development concept, which correctly grasps the necessary logic relationship between efficiency and equity. The right way is found to promote healthy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t is of important methodological significance for completing the building of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and realizing China Dream .
efficiency; equity; sharing development; inevitable logic
2016-05-09
周健(1992—),山东即墨人,青岛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C913
A
1674-0297(2017)01-00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