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庄河流域水沙变化特性探析
2017-03-02刘丽君
刘丽君
(辽宁省水文局,沈阳 110043)
基于庄河流域水沙变化特性探析
刘丽君
(辽宁省水文局,沈阳 110043)
庄河流域地处E122°29'-123°48',N39°25'-40°42',南临黄海,东北与英那河相邻,西北与蛤蜊河毗邻。该区地质构造复杂,地貌多样。由于新构造运动,即喜马拉雅山运动和燕山运动的作用,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地貌状态。文章根据庄河流域上的沙里涂水文站观测资料,从水土流失、年降雨、年径流及泥沙等方面,对庄河流域的水沙变换特性进行了详尽分析,为该流域拟建水利工程提供了科学依据。
径流;水土流失;水土保持;降雨;泥沙特性
1 概 述
庄河流域地处E122°29'-123°48',N39°25'-40°42',南临黄海,东北与英那河相邻,西北与蛤蜊河毗邻。沙里涂水文站是庄河上的控制站。庄河流域的四周有歇马山、帽盔山、黑石岚子山、猴石岭、老平顶山、桂云花山等。其中最高的山峰为海拔751.2m的桂云花山。山地环绕,构成了东北高、西南低、峰峦抵嶂的形似喇叭花地势[1]。
庄河在沙里涂水文站以上分东西两支,以东支为主,东支发源于蓉花山乡刁桥村猴石岭南麓,流经蓉花山、太平岭、沙里涂、庄河县至龙王庙注入黄海,流域面积762km2,河流长为55.2km。西支发源于长岭乡于屯村桂云花山东麓,河流长为33.3km,1958年建有朱家隈子水库一座。该流域地处暖温带,大陆季风气候区,受东南亚季风环流控制和影响。多年平均降水量858.9mm;多年平均径流量0.261亿m3;多年平均输沙量12.51万t。
年平均气温8.9℃,月平均气温以八月份最高为27℃,一月份最低为-7.9℃;极端最高气温35℃,极端最低气温-21℃。日照时数多年平均值为2542h。无霜期较长,多年平均无霜期为176d。气候基本特征是:温暖湿润、雨热同季、昼夜温差小、春旱少雨、光照充足。
该区地质构造复杂,地貌多样。由于新构造运动,即喜马拉雅山运动和燕山运动的作用,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地貌状态。其地质构造属中朝准台地的胶辽台隆的台背斜一部分,现处于新构造运动间歇性缓慢抬升阶段。山体走向,由东北向西南延伸,构成低山骨干,海拔400m以上,山势陡峭,山峰耸立;海拔200-400m是起伏不平的丘陵漫岗地区,坡度一般在5°-15°之间,易于水土流失[4-6]。
2 社会经济情况
庄河沙里涂水文站以上有蓉花山、太平岭、平山、光明山、徐岭、仙人洞、长岭7个乡。
依据1988年调查资料,区内面积为576km2,其中耕地占29.9%,园地占7.4%,林地占44.4%,牧草地占0.1%,居民及工矿用地占7.3%,交通用地占0.7%,水域占3.9%,未利用面积占6.3%。根据1988年统计的资料,该区人口为11.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为10.5万人。由于各年的人口变化情况未收集到,但从当地调查了解,农业人口有逐渐减少的趋势。
3 基本资料
沙里涂水文站地处E122°57',N39°46',集水面积576km2,河流长43.2km,河道比降2.27‰。自1957年6月1日建站至1988年以来计32a共出现3次1000m3/s以上流量,最大洪峰流量1450m3/s,最大流速为2.99m/s(1958年)均为流速仪实测流量,资料全,精度高。泥沙资料自1957年至2014年计58a资料,用积点法采样,用单-断关系法整编(系数1.0),成果精度高。流域内自1951年至今,建有沙里涂、朱家隈子、德兴、向阳等四处雨量站,观测资料均为自记,精度高。
4 水土流失及水土保持状况
4.1 各时期水土流失面积及侵蚀程度
依据庄河县水土保持站2014年统计的资料,沙里涂站以上水土流失面积的变化是:建国初期为254.69km2,到1986年为337.38km2,增加了32.5%。占总面积的58.6%,其中极强侵蚀为28.22km2,占总面积的4.9%,强度侵蚀为67.96km2,占总面积的11.8%,中度侵蚀为128.97km2,占总面积的22.4%,轻度侵蚀为63.42km2,占总面积的11%,微度侵蚀为48.81km2,占总面积的8.5%,该区的水土流失是较严重的,北部山区水土流失更为突出。
4.2 水土流失成因分析
4.2.1 自然因素
该流域土壤由第四纪地层中的石英岩、花岗岩和砂岩等风化物所形成,棕壤土占80%以上。土层薄,黏着力差,抗风化能力很弱,受冻融氧化侵蚀后,不断解体,形成大量松散物质。这样的土壤,岩层都有利于水土流失。由于地形、地貌和地理位置的影响,本流域常受台风侵蚀;降雨集中在7、8、9月,经常发生洪水。建国前平均20a发生一次大洪水。建国后至1984年平均2a发生一次洪水。这也是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素[7-9]。
4.2.2 人为因素
该区森林覆盖率由解放初期的41.6%,降到1986年的33.8%。其原因是:多年来森林受到乱砍滥伐,人为破坏植被现象较为严重。过去是“有山皆绿有水皆清”。而如今部分地方荒山裸露;河水污染。由于蚕场过度放养,不注意保护柞树,使柞树根系腐烂、甚至死亡,致使蚕场逐渐沙化。加之人口的不断增加,人们开荒种地、采石、筑路、开矿等。由于人们对水土流失的危害性不重视,水体保持采取了一些措施,也遭到了人为的破坏,破坏水土保持362处,达0.842km2,使水土流失有所加重。所以人为因素造成的水土流失,应引起高度重视。
4.3 水土流失危害
1)林地面积逐渐减少。建国初期林地面积240km2,1981年调查林地面积为190.8km2,使得一部分森林变成了荒山。
2)从资料上看,建国初期至1981年耕地面积有增加的趋势,而从1981年至1986年耕地逐渐减少,土壤肥力也在减弱。由于水土大量流失使山地棕壤土变成了沙石地[10]。
3)由于植被覆盖率的逐年降低,使得水资源减少,出现了一部分河流经常干涸或变成了季节河。
4)由于水土流失泥沙淤积破坏了水利工程、使其报废。
4.4 治理水土流失采取的措施
4.4.1 生物措施
自建国初期1981年,已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8.23km2,占1981年水土流失面积的20.9%,其中造林12.97km2,种草5.67km2,坡耕地治理29.72km2,其他治理19.87km2。1982年-1986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8.85km2,占1986年水土流失面积的20.4%。其中造林27.14km2,种草1.14km2,坡耕地治理9.48km2,其他治理31.08km2。
4.4.2 工程措施
自建国初期1981年,修石谷坊6座,土石方367.2m3;塘坝2座、土石方1800m3;小河道治理长10913m、土石方105841m3。1982年-1986年,修石谷坊1528座、土石方16575m3,小河道治理长49072m,土石方168432m3。
4.4.3 小流域综合治理情况
该流域内共有汤家、歇马等8条小流域,流域面积为121.53km2。规划应治理面积为6942hm2,占小流域总面积的57.2%。从1982年至1988年末,已经治理汤家等5条小流域,完成治理面积344.5hm2(除白华、歇马、大顶山三条正在治理面积209.7hm2),占规划治理面积49.6%。已完成土石方33.12万m3,占规划总土石方37.75万m3的87.7%。总投资71.66万元,(其中国家补助36.76万元;自筹34.90万元),目前正在治理的有歇马等3条小流域,预计在1991年末完成。通过对小流域的治理,对该流域的水土保持有一定作用。
5 水文泥沙特性变化分
5.1 降水量年际变化分析
降水量资料的各特征值是流域内各雨量站的平均值。根据1957年至2014年的58a资料统计,沙里涂站以上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为858.9mm。在32a降水资料统计中,年雨量出现1000mm以上3次,900mm以上11次,800mm以上7次。即800以上雨量共21次,占总年数的65.6‰。最大年降雨1355.4mm(1964年),最小年降水量532.0mm(1965年),变差系数CV值为0.193,说明降水量年际变化不大。
降水量年内分配极不均匀,从中可以看出,在所统计的年份中,6-9月雨量约占全年雨量的70%以上,降水量多集中在7、8两月。由于东南亚季风环流影响和地形的台升作用,降水量在沙里涂站中上游的蓉花山(德兴)-长岭子一带较大,雨量比较充沛。
5.2 年径流变化分析
该流域多年平均流量为2.61亿m3,变差系数CV值0.396,径流年际变化是比较大的。如1964年年径流量5.633亿m3;1965年为0.743亿m3,其倍比为7.58。说明径流量比年降水量年际变化大。
径流量年内分配也极不均匀,从分析可知6-9月径流量一般占年径流量的60%以上,7、8两月占全年径流量的46.3%以上,尤其偏丰水年均在70%以上。从资料中可以看出,大约10a左右出现较大洪水。
5.3 年输沙量变化分析
根据历年泥沙资料统计分析,多年平均输沙量为12.41万t,年最大输沙量29.1万t(1962年),年最小输沙量1.64万t(1972年),极值比为1.76,变差系数为0.615,说明年际变化较大。
从典型年年内分配百分数中可以看出,7、8两月输沙量占全年输沙量63.3%-98.3%;6-9月输沙量占全年输沙量的86.3%-99.5%。上述情况说明,输沙量年际变化大,年内分配不均。一般说来6-9月泥沙所占的比重较大,基本上控制全年输沙量。从资料中可以看出20世纪60年代降水量稍大,70—80年代降水较小,而输沙量70年代明显偏小,80年代又稍有增大。该站输沙率变化规律也是符合大雨、大水、大沙的一般河川动力学规律的。
选择了沙里涂水文站1965年-1988年中的8a年资料编制表18并点绘了历年平均河底高程和历年最大30d降水量过程线(图略)。从中可以看出,70年代是逐渐淤积的,并且与降水量呈反向对应关系,即雨大冲刷,雨小淤积。另外,该河道比降为2.27‰,在山区河流比降是偏缓的,这也决定庄河沙里涂段基本属于淤积性河段。自1965年—1980年计16间淤积0.44m,属于正常的逐渐淤积。1980年-1985年在断面下楼(即桥下)大量取沙。使平均河底高程下降。1985年以后平均河底高程下降更快,是由于在断面上下游大面积取沙所造成的,并非自然冲刷[11-12]。
[1]戴明龙,张明波,叶莉莉.长江流域典型河流水沙过程变异研究[J].水文,2009(02):36-40.
[2]李洪志,赵美婵,杨绍峰,等.教来河流域水沙特性分析[J].内蒙古水利,2007(03):62-64.
[3]黄文辉,任成均,陈志勇,等.梅江水沙特性变化分析[J].人民珠江,2007(05):101-106.
[4]霍庭秀,罗虹,李欣庆,等.黄河中游河龙区间水沙特性分析[J].水利技术监督,2009(05):62-64
[5]张强,陈桂亚,许崇育,等.长江流域水沙周期特征及可能影响原因[J].水科学进展,2009(01):12-16.
[6]渠庚,唐峰,刘小斌.荆江三口与洞庭湖水沙变化及影响[J].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2007(03):11-12.
[7]冉大川,张栋,董飞飞,等.西柳沟流域近期水沙关系变化特征分析[J].人民黄河,2015(12):89-90.
[8]许炯心.黄河内蒙古段支流“十大孔兑”侵蚀产沙的时空变化及其成因[J].中国沙漠,2014(06):56-58.
[9]夏军强,张晓雷,邓珊珊,等.黄河下游高含沙洪水过程一维水沙耦合数学模型[J].水科学进展,2015(05):56-60.
[10]吴保生.内蒙古十大孔兑对黄河干流水沙及冲淤的影响[J].人民黄河,2014(10):91-92.
[11]王平,侯素珍,张原锋,等.黄河上游孔兑高含沙洪水特点与冲淤特性[J].泥沙研究,2013(01):54-55.
[12]张立,孙东坡,张羽,等.孔兑入汇角度对黄河内蒙古段河道冲淤的影响[J].人民黄河,2012(06):32-35.
1007-7596(2017)04-0036-03
2017-03-12
刘丽君(1965-),女,河南邓州人,工程师,从事水利工程预算等相关工作。
P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