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粮食安全技术引进的国际经验借鉴

2017-03-02张志彬申冬冬

湖南农业科学 2017年10期
关键词:粮食日本农业

张志彬,申冬冬

(湖南科技大学商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

粮食安全技术引进的国际经验借鉴

张志彬,申冬冬

(湖南科技大学商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

开放经济条件下,利用国外技术是提高我国粮食产量、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当前,国际农业技术转移呈现出转移形式多样、以农业生物技术转移为主、知识产权明晰的发展趋势。农业发达国家在提高农业技术的引进效率、实现农业技术的本土化改造以及充分发挥政府在技术研发和推广中的作用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因此,结合我国实际,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完善技术引进体系、引进高端专业人才、提高农民教育水平以及强化技术风险管理等将成为我国利用国外技术保障粮食安全的政策着力点。

粮食安全;技术转移;技术风险

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双轮驱动的背景下,保障粮食安全不仅仅是通过增加要素投入提高粮食产量这么简单,更重要的是发挥技术在粮食生产过程中的关键作用,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改善粮食质量,这也是实现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基本要求。通常,提高农业技术水平有2种途径:一是自主研发,主要是指重大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原理性主导技术等原始性创新成果或活动;二是技术引进,主要是指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通过学习、分析、借鉴进行二次开发与创新,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1]。与自主研发相比,技术引进具有成本低、针对性强、效率高的特点。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只有技术引进才能打破发展中国家农业生产的“低水平均衡”,实现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转变[2]。在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着高端农业人才较少、研发投入不多等现实问题,依靠自主研发提高农业技术水平的难度大。因此,引进国外先进的农业技术是提高粮食产业发展水平,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

建国之初,为夯实国民经济基础,我国特别注重技术引进以促进粮食的生产,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呈现高速增长的态势。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极大的释放,农业技术实现了大规模的引进,在促进我国农业结构调整、粮食产量提高、农民收入增加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需要指出的是,虽然我国的农业技术水平大幅提高,但和发达国家相比依然存在较大差距,在技术引进过程中存在例如低水平重复引进、组织方式分散、管理经验等软技术引进相对较少、引进后再创新不够、引进工作中风险意识不够等问题。因此,通过分析比较农业发达国家利用国外技术的经验,能够更好地提高我国粮食产业引进国外技术的效率,这对于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1 国际农业技术转移发展的趋势

1.1 农业技术转移的形式趋向多样化

国际技术转移已成为推动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技术发展的主要渠道[3],同时也是促进农业技术进步的重要途径。农业技术的转移一般采取商业化和非商业化两种形式。商业化技术转移主要包括进出口贸易、国际技术转让(或称许可证制度)、外商直接投资、人才培训和技术合作等形式;而非商业化技术转移主要通过技术援助的方式完成,这种形式的效率通常较低且多数不是新型技术。随着经济的发展,简单的农业技术引进或者技术专利购买已难以满足东道国的需求,随即出现了产业链整体转移的产业贸易形式,以及技术投入产生效益后享有技术分红的技术入股等形式[4]。对我国而言,农业技术转移方式的多样化发展,为我国引进国外先进农业技术提供了更多选择,有利于提高技术转移的效率。

1.2 农业生物技术正在逐渐成为农业技术转移的主体

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为农业技术创新提供了新的驱动力。新型农业生物技术可提高生物资源利用率和育种效率,改善作物生长环境,进而提升我国粮食的产质量。传统育种技术对种质资源的利用率较低,转基因技术的诞生打破了遗传连锁和种族界限,培育出了一系列抗病虫、抗除草剂的新品种,这些新品种能够大幅度提高粮食的产质量。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服务组织(ISAAA)的资料表明,转基因作物在产量、经济、环境和物质财富等方面带来了持续而显著的效益。1996年,转基因技术开始进行商业化运作,当时种植面积仅有170万hm2,而到2015年转基因作物全球种植面积已达到1.797亿hm2,增加了100倍以上。1996~2015年的20 a,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累计超过20亿hm2(数据来源于中国产业信息网,http://www.chyxx.com/industry/201608/443630.html.)。除转基因作物以外,生物农药和生物化肥的出现不仅有助于提高粮食的产量和质量,还可以缓解化学农药和化肥带来的污染问题。1992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要求限制化学农药的使用,生物农药的使用面积逐步达到全部农药使用面积的60%。生物肥料方面,各国主要以根瘤菌剂和PGPR制剂为主,美国已有75%的豆科植物接种根瘤菌剂,印度根瘤菌的生产技术也已达到商业化水平[5]。这些农业生物技术无论是种子技术,还是生物农药、生物化肥技术,都逐渐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点,并将逐渐取代农业机械技术而成为国际农业技术转移的主体。

1.3 农业知识产权制度日益完善

随着知识产权制度的国际准则逐步完善并趋向成熟,技术转移中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也越来越强。为了加快知识产权全球化的步伐,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纷纷制定其面向新时期的知识产权战略。1994年美国政府制定了《乌拉圭回合协议法》,对有关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做了进一步的修改和完善。我国也在2008年和2010年先后修订了《专利法》和《著作权法》等,这些举措有助于我国与世界接轨,推动知识产权制度全球一体化的发展。完善的农业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是保障农业技术转移的外部条件,只有农业技术得到充分的法律保护,才能激励农业专家研发新的农业技术以促进农业科技的发展。在缺乏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的发展中国家,技术入股的方式受到限制,这不利于东道国深度参与农业技术的研发,使得本国农业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动力。随着知识产权制度全球一体化的发展,它将慢慢取代关税等传统的贸易保护制度,成为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贸易领域维持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2 国外农业技术利用的经验

2.1 日本——“重点引进+技术改良”的国际技术利用

日本是一个土地资源极其贫乏的国家,二战结束后,国内人口的增加使得日本的吃饭问题显得尤为突出。为了克服土地资源的限制,提高农业发展水平,日本引进国外先进的农业技术,促进品种的改良,同时增加肥料的投入,推动技术革新的发展。根据自身农业发展的基础,日本重点引进水稻技术,且十分注重后期的应用与改良。

(1)政府统一管理的引进制度。日本的所有技术引进工作全权由通产省负责,主要是通过立法的形式确立技术引进的目标和方针,使政府的管理合法化。这样有目标、有计划的引进方式,能够避免资金的浪费,可以将更多的资金用于后期研究,加快农业技术水平发展的速度。除此之外,在品种的选育、鉴定、推广以及种子的繁育等方面,日本都有一套严格的标准和制度,这些制度可以降低优良品种在引进以及推广环节中的风险,确保引进品种的安全性。

(2)突出重点的引进模式。1943年,日本从中国、美国及东南亚等地引进了一系列的抗病基因品种,这为日本培育抗病水稻品种、提高水稻产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二战后,日本还大规模地引进有机合成农药以提高水稻产量,从而有效解决了由于人口激增引发的粮食安全问题[6]。

(3)注重软技术的引进结构。从明治维新时期的“劝农政策”开始,日本就移植和引进西方先进的耕作方法、聘用外籍技术人员,并派遣留学生学习西方先进的农业技术,加速实现本国农业生产的现代化。

(4)重视后续研发的引进流程。日本不是简单地引进和模仿国外的农业技术,而是经过消化、吸收以后将其本土化,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改进,进行二次创新,这也是日本能够成为农业强国的最主要原因。

水稻是日本主要生产的、处于粮食安全位置的粮食作物,在技术引进过程中,日本选择重点引进水稻技术,促使农业技术水平迅速提高,成为农业强国。日本的农业发展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1880年到20世纪30年代,日本的农业总产出迅速增长;(2)受世界第二次大战的影响,20世纪30年代后期至40年代,日本农村劳动人口迅速减少,但农业产出下降幅度较小,这说明日本农业技术的提高促进了农业的发展;(3)二战结束到1960年,日本农业的总产出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4)1960~2000年,大量农业劳动者转移到城市,导致农业总产出的增速减缓,但总产出依然呈现增长趋势,2000年日本的劳动生产率比1950年提升了近5倍[7],这完全得益于日本技术革新的发展;(5)2000年至今,日本的粮食产量逐年减少,自给率已经低于40%,但日本的稻米自给率却一直保证在95%以上,这可能与日本实施“有保有放”的海外农业战略有关[8]。

2.2 印度——“绿色革命+人才开发”的国际技术利用

印度和我国类似,是一个人口多、劳动力丰富、土地资源有限的农业大国。20世纪60年代以前,印度存在基础设施落后、农业技术水平较低以及品种低劣等问题,限制了粮食产量的提高。对于印度这样的人口大国,依靠粮食进口满足粮食需求并不现实,因此印度政府将粮食安全目标立足在提高粮食自给率上。20世纪60年代推行的“绿色革命”使印度农业生产逐步走出困境。随后紧接着推行和实施了“白色革命”和“蓝色革命”,为保障印度的粮食安全发挥了关键性作用。典型举措有以下几项。

(1)注重优良品种的引进。1966年,印度从墨西哥引进了优良小麦品种,从而较快地解决了温饱问题。20世纪80年代,为了实现农业的多样化和商业化,印度还引进、培育以及推广了优良的鱼种和畜种。

(2)注重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在引进先进技术的同时,印度注重劳动者的培训,加大农村基础教育力度,开展职业技术培训,积极实施“绿色证书”工程,让更多的农业劳动者成为农业科技带头人。

(3)注重农业科研、教育和推广的结合。在引进农业技术以后,印度注重农业科研、教育和推广三者的有机结合。印度农业研究理事会还建立了一套从科研到推广的完整体系,缩短了成果转移的时间,降低了成果转移的成本。

20世纪60年代,印度抓住了“绿色革命”的机遇,通过农业技术改革,印度的农业技术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现在的印度可以说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农业大国。2014年印度的棉花产量达603万t(印度棉花1包=170 kg),占世界棉花总产量的23.02%,是世界棉花产量最高的国家;印度粮食的产量以及土地的生产率都得到了大幅提高,粮食产量从1961年的8 737.65万t增加到2014年的23 548.05万t,增长了近26倍;土地的单产由1961年的947.28 kg/hm2提高到2014年的2 380.00 kg/hm2,提高了1.2倍左右(数据来源于印度统计年鉴)。印度作为全球第三大产粮国,粮食产量占全球比重始终保持在10% 左右。自1990年以来,印度的粮食完全实现了自给。

2.3 欧盟——“高端人才+前沿技术”的国际技术利用

欧盟虽然是一个人口密度较大的组织,但德国、意大利等一些欧盟成员国却面临着人口负增长的问题。从长期的发展角度考虑,这些欧盟国家不得不担心人口老龄化、适合就业年龄人口比例下降以及由此导致的高科技人才匮乏、粮食安全等问题。在21世纪刚开始的5 a里,进入美国、加拿大及欧洲的移民中经济与技术移民分别占56%、41%及15%[9]。除此之外,一些欧盟成员国家呈现高科技人才外流的趋势,这引起了欧盟理事会对人才政策的反思和检讨。面对人才流失的局面,欧盟放宽人才政策,引进前沿进技术,以确保粮食安全。

(1)重视人才引进,吸纳农业高端人才。《欧盟合法移民行动计划》中特别重视、关注吸纳外来科技人才和技术移民。欧盟还制定了统一的新移民政策,对科技人才和技术移民放宽停留时间,简化审核和批准手续,提供更好的工作待遇。2008年欧盟又推出“蓝卡”计划,与美国的“绿卡”政策形成了竞争,这成为了欧盟吸收人才的重要举措。

(2)利用外资保护政策,推动农业技术引进。欧盟制定了相对严格的外资保护政策,为外资的进入提供了切实的保障,吸引了跨国公司尤其是农业跨国公司的进入。跨国公司的外资和农业技术的共同进入,促进了欧盟农业技术水平的提高。

(3)结合自身条件,引进适宜农业技术。由于农业生产的特殊性,欧盟在不同地区引进不同的农业技术,各地区选择引进与自身生产条件相适应的农业技术,使得农业技术的引进更具针对性,引进风险更小。

在引进农业技术的过程中,欧盟主要关注高端的农业技术,不仅在数量上保障粮食安全,在质量上也要确保粮食安全。欧盟农业是典型的生态型农业、高品质农业、加工型农业,是处于世界先进水平的农业。以法国为例,1960年,一个农民生产的粮食可以养活11个人,1978年一个农民生产的粮食,除养活25人以外,还有1/3的剩余粮食可供出口,粮食自给率达到151%,2008年更是创造了惊人的329%的粮食自给率[10];粮食产量更是由1961年的2 080万t增长到2014年的7 270万t,是欧盟最大的农业生产国,也是世界主要农产品和农业食品出口国,农产品产值占整个欧盟农产品总产值的18%(数据来源于新浪财经)。在粮食的质量方面,欧盟的粮食具有以下2个特点:一是粮食的原产地无任何污染,粮食生产过程中不使用任何化学合成的农药、肥料和生长剂等,这些保证了粮食的绝对安全;二是在加工方面,欧盟不仅生产粮食,而且还生产多种营养丰富的农副产品。欧盟生产的黑面包在加工过程不添加任何化学试剂,保持小麦原色和营养,比一般的面包营养价值更高。

3 技术引进国际经验对我国的借鉴

通过对日本、印度以及欧盟3个国家和地区农业技术引进的比较分析发现,国外农业技术的利用对本国农业技术水平的提高起着关键性作用。日本重点引进水稻技术并在原有技术上二次创新;印度抓住了“绿色革命”,提高粮食单产以满足国内需求;欧盟主要引进高端技术人才以研发高品质的粮食和农产品。而无论是提高粮食单产、引进高端专业人才还是技术的二次创新,我国都有待改进。

3.1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政府可通过经济、行政、立法等方式在技术引进的过程中制定政策,统一组织、统筹规划,突出技术引进的重点,提高技术引进的效率。首先,制定优惠的贷款政策降低中小型企业引进先进技术的成本,创建研究开发基金会,为后续研发给予资金的支持,确保引进的农业技术实现本土化改造并进行二次创新,避免陷入“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循环。其次,确立并强化农业技术引进及后续工作在提升农业技术水平中的地位,通过行业监管和行政执法等方式解决技术引进市场中的摩擦和纠纷,确保引进的农业技术在消化、吸收以及推广各个环节的稳步推进。第三,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以确保各个环节的安全,为农业技术引进工作提供一个安全、稳定的制度环境。

3.2 完善技术引进体系

一套完整的农业技术引进体系可以提高引进的效率,推动后续研发工作的开展,确保在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推广等各个环节中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均达到最优配置。第一,从农民的需求角度出发,组成调研小组考察农民的真实需求,有针对性地引进先进技术。第二,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农业技术信息平台,并且及时更新技术信息,包括适合的环境、适应的对象、操作方法等,以便及时查询我国引进的农业技术,避免技术的重复引进,同时有助于各地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利用先进技术,促使技术的消化、吸收及推广。第三,在引进环节,要结合自身条件引进适宜的软技术和硬技术,例如管理经验、操作秘诀等软技术和播种机、收割机等硬技术,软、硬技术相结合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农业技术的发展;在消化、吸收环节,要让专业人才共同研究,促使技术的二次创新;在推广环节,推广人员与科研专家联手,在向农民传授先进技术的同时获取农民的真实需求,促使引进的技术适应我国国情。

3.3 引进高端专业人才

在农业技术领域,农业技术人才比任何的硬技术、软技术都更加重要。在人才引进方面应该向欧盟学习。首先,政府应该制定优惠的政策,提供优质的服务和稳定的保障以吸引国外高端专业人才,促使我国农业的发展,保障我国粮食的安全。其次,我国不能仅从少数的发达国家引进人才,还应该从其他一些农业技术相对发达的发展中国家引进高端专业人才。第三,我国不仅要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人才,还应该派遣国内学者去农业发达的国家学习先进的农业技术及种植和管理经验。

3.4 加强技术风险管理

受限于农业发展水平和自然环境条件,从国外引进的农业技术与我国环境条件是否相适应成为引进技术能否成功的关键。因此,在技术引进的各个环节需加强风险意识,尤其是随着农业生物技术的发展,技术引进的不确定性更高,风险技术的危害性更大,于是技术引进的风险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在技术引进前,必须对该项技术的安全性、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等进行全面评估,确保引进的技术能够促进我国的农业发展,提高我国农业技术水平。同时,还需对引进技术的国家、引进的时间、输送的地点等一一记录,以便于查阅。农业技术引进后还要时刻关注其本土化的情况,以避免在推广过程中出现生物风险。

3.5 提高农民教育水平

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从国外引进的农业技术最终是交由农民使用。由于我国农民的教育水平普遍较低,大多数的农民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差,所以要求政府重视我国农村的基础教育和先进技术的宣传。第一,落实九年义务教育,增加农村教育的投入,以此提高农民的受教育水平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第二,组织大家一起学习交流,通过多媒体手段如ppt、手机视频等,让广大农民学习新技术,让引进的农业技术付诸于实践。第三,在农村建立职业技术院校,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普及先进的农业知识,提高农民的专业知识与能力,促使每一个农民都能成为高素质高水平的劳动者。

[1] 魏 锴,杨礼胜,张 昭. 对我国农业技术引进问题的政策思考——兼论农业技术进步的路径选择[J]. 农业经济问题,2013,(4):35-41.

[2] Schultz T W. Transforming traditional agriculture[M].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64.

[3] Keller W. International Trade,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technology spillovers[J]. Handbook of the Economics of Innovation,2010,(2):793-829.

[4] 刘 雪,孙笑非,李金惠. 国际技术转移新趋势对中国环保产业“走出去”的启示[J]. 中国人口·资源环境,2016,(S1):66-69.

[5] 李瑞国. 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发展趋势分析[J].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0,(4):6-11.

[6] 高雪莲,奉 公. 日本农业技术引进的历程及模式探讨[J]. 农业经济问题,2010,(2):104-109.

[7] 速水诺次郎,神门善久. 农业经济论[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8] 何安华,陈 洁. 日本保障粮食供给的战略及政策措施[J]. 现代日本经济,2014,(5):62-74.

[9] 张 昭,杨礼胜,张俊飚,等. 欧盟农业技术引进的路径、做法、经验及其借鉴[J]. 世界农业,2010,(6):11-14.

[10] 蔡方柏. 法国农业跨越式发展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启示[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报),2010,(1):12-15.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 of Technology Introduction for Food Security

ZHANG Zhi-bin,SHEN Dong-dong
(Business School,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Xiangtan 411201, PRC)

Under the condition of open economy, using foreign technology is an important way to improve food production and ensure food security in China. At present, the transfer of international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presents a development trend of diversified forms, agricultural biotechnology as main transferred item, and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clarity. Agricultural developed countries have accumulated a wealth of experience in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of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introduction, achieving the localization of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and giving full play to the role of government in technology research, development and promotion. Therefore,in the light of China’s actual situation, we should policy-focus on using foreign technology to ensure food security by increasing policy support, improving the technology introduction system, introducing advanced professionals, enhancing the level of farmer education and intensifying the technical risk management.

food security; technology transfer; technical risk

S3-33

A

1006-060X(2017)10-0079-04

10.16498/j.cnki.hnnykx.2017.010.023

2017-06-20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2&ZD052)

张志彬(1979- ),男,湖南桃江县人,副教授,主要从事农业经济和粮食安全研究。

(责任编辑:成 平)

猜你喜欢

粮食日本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珍惜粮食
日本元旦是新年
珍惜粮食 从我做起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请珍惜每一粒粮食
探寻日本
《黄金时代》日本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