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南农垦橡胶生产激励制度浅析

2017-11-17王成丽

湖南农业科学 2017年10期
关键词:割胶农垦橡胶

王成丽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科技信息研究所,海南 儋州 571737)

海南农垦橡胶生产激励制度浅析

王成丽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科技信息研究所,海南 儋州 571737)

通过研究分析海胶集团天然橡胶生产激励制度的现状和面临的挑战,发现生产激励制度中存在承包经营关系不明确、预期不稳定和定产机制不够合理等问题,面临的主要挑战包括割胶劳动力市场失灵的风险较大、胶工收入过低和实际产权不完整,建议针对上述问题设计一套有效的激励机制,保障橡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橡胶生产;激励制度;海胶集团;海南

海南农垦创建于1952年,是仅次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黑龙江农垦的中国第三大垦区,已建成全国重要的天然橡胶和热带作物生产基地。2008年开启深化管理体制改革,2010年更名为海南省农垦集团有限公司,海南省农垦总公司与海南省农垦总局实现政企分开。2015年按照《关于推进新一轮海南农垦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简称《意见》)要求,海南省农垦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海控集团)于12月29日正式挂牌成立。这是在原省农垦总局、省农垦集团的基础上组建运作的省政府直属国有独资企业,现有二级企业49家(其中上市公司1家)、正推进公司化改制的农场3个,在职职工8.2万人。

海南天然橡胶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海胶集团”)成立于2005年,承接了海南农垦的优质橡胶资产,2011年成功上市。目前公司橡胶种植面积23.5万hm2,自产干胶能力15万 t/a,加工能力达到40万 t/a,在中国天然橡胶生产企业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其橡胶产业的发展不仅事关垦区5万多胶工的切身利益,还对保障全国橡胶行业的安全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将从海胶集团橡胶生产管理制度的角度探讨海胶集团橡胶生产的激励机制,分析其现状和问题,为海南农垦深化改革和天然橡胶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1 海南农垦生产管理制度

在经济学上的委托—代理关系泛指任何一种涉及非对称信息的交易,交易中有信息优势的一方称为代理人,另一方为委托人。即知情者(informed player)是代理人,而不知情者(uninformed plyer)是委托人。图1是海胶集团橡胶生产的业务层级结构图,整个系统存在多层次的委托管理关系(或是授权管理关系),如股东与海胶集团,集团公司与分公司,分公司与农场,农场与作业区负责人、生产队负责人、胶工,作业区和生产队之间还有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因此,对于农场和胶工之间,某种意义上,农场管理者为委托人,胶工为代理人,技术员和辅导员为监督人。农场管理人员只能观测到结果,而无法全面掌握胶工割胶和收胶的过程以及每一地块的天气变化。由于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会存在大量的道德风险行为或逆向选择,如胶工不努力工作,等等。

对于开割胶园实施家庭长期承包制度,坚持“完成上缴,剩余归己,统一收购,市价结算”。海胶集团胶园生产的胶水由公司统一回收,加工成初级产品,再对外销售,如图2所示。因此,割胶工人只是处于产业链的第一环节,将胶水交由分公司即可,不参与销售、加工和流通等环节。海南橡胶集团及各基地分公司将开割橡胶园发包给职工承包户,如图2的左上部分所示,承包户根据《岗位承包责任书》的约定,对橡胶园进行管、养、割等生产活动。承包期自承包户签订承包责任书之日起至橡胶林更新时止,承包期内岗位不变[1]。承包经营的特点是职工享有橡胶园的独立自主经营权,其所有权仍归国家所有,即经营权与所有权相分离。

图1 海胶集团橡胶生产的管理层级图

图2 海胶集团的橡胶产品流

2 激励约束机制的现状

在大集团模式下,管理层受聘用年限的影响,更侧重眼前利益;基层职工由于缺乏有效的激励,对于橡胶园可能疏于管理,这也是学者们认为国有企业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由于农业生产难以监督,农业生产实行有效的监督成本极其高昂[2],国有农场的职工激励结构设计和执行难度也较大。国有农场改革大多是属于供给主导型,变迁过程中,与基层职工的衔接存在一定问题和困难。

《意见》指出,要建立健全农场与职工间合理的利益分享和风险共担机制,探索完善“集团公司+农场(基地分公司)+职工家庭”“集团公司+农场(基地分公司)+模拟股份承包”“农场(基地分公司)+合作社+职工家庭”等经营方式。作为省级国有企业,海胶集团橡胶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是一直存在的事实。由海南省政府控股,海控集团作为最大的股东,履行出资人职责,具体经营权交由海胶集团及其下属基地分公司/农场;基地分公司/农场具体组织割胶生产,与割胶工人或承包人达成协议。但是农场管理层并不直接从事生产,而是由胶工直接从事割胶生产,并由技术员进行监督。这种权利的分离,造成了行为目标的不一致和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刘小玄[3]和李利英[4]研究表明,产权结构是市场绩效的不可忽略的决定因素,产权结构对治理结构、经营激励、并购重组和监督约束等治理机制具有直接影响,而这些治理机制对企业经营管理者的行为具有直接影响,进而影响到企业的绩效。在生产管理方面,集团公司、农场、作业区和生产队对橡胶生产信息的掌握程度不一样,存在较为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集团公司的生产管理部门可能没有或无法掌握各地区的信息,或者地区之间由于气候条件原因存在客观上的差异,如果使用统一的生产指令,可能导致生产上的局部失败。就基地分公司/农场和胶工而言,需要一个激励机制来保证胶工的行为,在保证其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使公司的利润最大化,最终保证股东利益的最大化。

2.1 “两权”分离

2000年开始,海南农垦实质性地开展了橡胶园的职工家庭长期承包,分离橡胶树资产的所有权和经营权“两权”,逐步在全垦区铺开。2008年4月,海胶集团对开割胶园实施职工家庭长期承包制,坚持“完成上缴、剩余归己、统一收购、市价结算”的原则,较以往的经营模式有了根本性的改变。这种承包制与家庭联产承包有较大的区别,主要在于承包标的物不一样,家庭联产承包针对的是集体土地的使用权,而职工家庭长期承包的是开割胶园的经营权,不包括土地使用权,承包户不可以改变土地利用现状。开割胶园长期承包“两权分离”突破表现在:一是海胶集团向农场租用土地种植橡胶(待土地划转完毕后,改为向海南农垦集团公司租用);二是海胶集团给租用土地上的橡胶林等办理林权证;三是海胶集团将开割胶园发包给胶工;四是胶工对所承包胶园享有管、养、割及保护等方面的权利;五是海胶集团授权基地分公司监督管理。但在实施过程中发现,承包户所承包的橡胶林段相关权益无法得到有效保障,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因为内部经营政策调整和外部随机因素干预导致承包经营关系的不明确、不稳定;另一方面是其承包经营权流转还存在较大障碍,几乎不可能流转。在整个集团内,开割胶园全面实行职工家庭长期承包政策,对于调动职工生产经营积极性,提高橡胶经营效益和促进橡胶产业发展均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增强胶工爱护橡胶树的意识,但仍存在多个方面的问题需要优化。

2.2 价格单方确定

承包方生产出来的橡胶原料(包括胶乳、胶线、胶团、胶块等),由发包方依据海胶集团确定的收购价格进行统一收购和结算,减去发包方已垫付和代扣代缴的各项费用后按月兑现给承包方。其中代扣代缴费用包括社会保险金、住房公积金、工具材料、农药费(含硫磺粉、乙烯利、农丰宝、涂封剂和氨水等)、肥料费(含运输费、装卸费)、折旧费、运输费、风险储备金、岗位履约金和林管储备金;违约金即为割胶违规赔偿金,包括割胶技术赔偿金和级差赔偿金。胶工作为承包方没有议价能力,只能根据农场制定好的价格结算,不能随行就市。

2.3 定产不科学

全面推行开割胶园职工家庭长期承包政策,坚持的是“完成上缴、剩余归己、统一收购、市价结算”的分配原则。上缴干胶量的确定是一个复杂过程,要充分考虑不同地区、不同单位的实际情况,一方面要考虑地形、品种、树龄和气候等因素,确定不同各林段的定额产量;另一方面要注意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进行操办,避免定产出现悬殊化,需解决公平分配与低产胶园之间的矛盾。目前,定产普遍采用的是通过对历史数据来预测下一生产年度的产量,而不是根据实际产量的比例来确定上缴量。前者称为预测性定产,后者为实际性定产,在实行过程中容易出现问题。

3 面临的主要挑战

3.1 存在劳动力市场失灵风险

农场企业化是农垦改革的方向,一方面要将社会化职能转移到地方,让企业轻装上阵;另一方面是内部需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市场化用工制度就是其中的重要方面。海南垦区在这方面已经做了探索,2017年1月农业部在海南进行农垦改革专题调研时肯定了海南垦区在市场化用工制度建立方面所做的工作。但是,海南农垦橡胶生产劳动力仍存在很大缺口。

割胶是从橡胶树上获取天然橡胶的唯一方式。割胶的劳动强度大,需要在凌晨进行作业;技术要求高,需要良好地控制深度和厚度,如果控制不好,就会影响橡胶树资产的经济周期;机械化程度低,割胶依赖于使用传统胶刀进行手工作业。图3是海胶集团所面临的劳动力市场状况。现有的部分割胶工人受自身条件限制,只能从事割胶生产,可以假定这部分人从事割胶的意愿,不受薪酬的影响,如供给曲线上的QS0,随着部分老职工退休,以及城镇化的加速,这个群体的人数会越来越少,可能移动到QS1,供给曲线从细线移动到粗线的位置;海胶集团拥有一定数量的胶园,对割胶劳动力的需求也有一定的刚性,为QD0,随着低频割胶制度的发展,人均割胶面积增长,对于割胶工人的刚性需求量也会较少,移动到QD1,需求曲线从细线移动到粗线的位置。割胶工人的劳动力市场均衡工资将从ω0上升到ω1,如果割胶工人的实际收入达不到均衡水平,如仅为ω2,将会导致劳动力市场的失灵。

图3 橡胶割胶工人市场均衡

3.2 胶工收入过低

海南橡胶集团的割胶工人基本沿用海南农垦农场的原有胶工,老龄化较为严重 ,青年工人补充不足。2013年以来天然橡胶价格的持续低迷,导致橡胶生产效益严重下降,胶工工资水平低,青壮年不愿意从事割胶工作,招工困难。2016年9月以前国内天然橡胶价格长期处于低位水平,平均价格低于1万元/t,进入9月天然橡胶价格才开始逐步上涨。根据2016年7月在海南农场植胶农户调研数据,2016年农户种植橡胶的保本价为13.81元/kg,长期低于1万元/t的市场价格已经让植胶农户承受了多年的亏损,部分胶园甚至弃割弃管。胶工收入过低,使得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劳动力流向工资更高且工作条件相对较好的其他行业。

3.3 实际产权不完整

由于历史原因,国有农场发展过程中,有部分村庄并入农场。并入农场之前,这些村民拥有土地的经营权,并入之后,则成为职工,土地交由农场进行经营。并场职工对农场橡胶树资产在意愿上有剩余索取权,但土地经营权实际上归农场享有。产权的不明晰,正是导致2006年海南儋州“退场风波”的重要原因。农场与职工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雇佣关系,与一般企业员工的关系不同,由于土地的相关权利尚未完全厘清,农民认为农场的土地是自家的祖宗地,但往往拿不出有效证明,而农场是实际拥有土地经营权和收益权的。这与20世纪50年代早期的合作社不同,农户并不是拿着自己的资产(如耕地使用权、牲畜等)去入社的,社员可以选择退出合作社,另谋生路。在农场,职工退出之后并不能带走农场的任何资产,且退出之后无法再与农场博弈,所以农场和职工之间的博弈实际上成为一次性博弈[5]。由于职工坚持认为其对土地有索取权,在权益无法得到满足,又难以从农场获得补偿时,退场风波爆发。以上这些因素和现象导致了农场在法律意义上产权完整,而实际产权不完整。在设计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激励机制时,应当适当考虑这些因素。

4 总结与讨论

通过以上分析,海胶集团激励约束制度存在的问题可归纳为:第一,承包经营关系的不明确、不稳定,承包经营权几乎不可流转。在内部经营政策调整、外部随机因素干预下,出现了承包关系不够明晰的现象,承包经营权还无法流转,承包户的权益还没有完整实现。第二,约束制度不够合理,定产不够准确可能导致参与约束条件不成立。承包户没有定价权,不能分享销售利润。海胶集团橡胶生产激励制度面临着多重挑战:海胶集团面临割胶劳动力市场存在失灵的风险,供给趋紧。在拥有一定规模胶园的前提下,对割胶劳动力需求也具有刚性,而当前割胶工人的年龄结构老龄化严重,青壮年的比重偏低,未来胶工短缺的情况可能会更加严重;割胶工人收入过低,承担的风险太大。割胶工人收入波动幅度较大,青壮年劳动力偏向于前往其他发达地区寻求更高的报酬的工作;实际产权不完整,部分职工对土地使用权具有历史渊源上的合理诉求,以及享有对橡胶树资产剩余索取权的要求。

当前天然橡胶价格正处于低迷期,胶园弃割弃管现象屡有发生,海南农垦的胶园近几年逐渐进入更新期,不少胶园更新后改种其他作物,已经威胁到天然橡胶产业的可持续性,天然橡胶发展面临严峻考验。海胶集团作为中国最大的天然橡胶生产企业,其生产激励制度还需要进一步优化。对于橡胶种植分公司而言,如何识别出技能好的胶工,又如何确保这些胶工有足够的激励,去按照技术规程割胶和提高割胶技术,且将胶水全部交到农场;对于农场层面,如何能够让胶工积极参与,还符合胶工的利益最大化,同时应充分考虑橡胶树资产特性以及自然风险等外在因素;这些都需要设计一套有效的激励机制。为改善橡胶农场的经营效益,提高农场职工福利待遇,促进海南天然橡胶产业健康发展,建议海南农垦改进现有生产管理制度,因地制宜地制定有效的橡胶生产激励制度。本研究下一步将探讨海胶集团橡胶生产激励机制优化的可行方案。通过识别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激励优化,为海南农垦解决体制不顺、机制不活和产业不大等问题提供制度优化设计的参考。

[1] 海南农垦报. 开割胶园职工家庭长期承包主要问题解答[N]. 2012-12-5.

[2] 林毅夫. 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C].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44-75.

[3] 刘小玄,李利英. 改制对企业绩效影响的实证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5,(3):5-12.

[4] 季晓南. 产权结构、公司治理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09.

[5] Telser, L.G. A Theory of Self-information Agreements[J].The Journal of Business,1980,53(1):27-44.

Analysis on Rubber Production Incentive Mechanism at State Farms in Hainan

WANG Cheng-li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Chinese Academy of Tropical Agricultural Sciences, Danzhou 571737, PRC)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challenge of the incentive mechanism of natural rubber production of Hainan Rubber Group, it is found that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the incentive mechanism of production, such as unclear contract management relationship, unstable expectation and unreasonable fixed production mechanism, the main challenges include tapping labor market failure risk, low income and the real property right is incomplete, it is suggested that a set of effective incentive mechanism should be designed to ensur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ubber industry.

rubber production; incentive system; Hai Rubber Group; Hainan

F324

A

1006-060X(2017)10-0100-04

10.16498/j.cnki.hnnykx.2017.010.028

2017-07-30

海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HNSK〔QN〕16-58)

王成丽(1983-),女,湖北丹江口市人,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热带农业产业经济研究。

(责任编辑:朱 蓓)

猜你喜欢

割胶农垦橡胶
固定式橡胶自动割胶机的设计与试验
偷运橡胶
体验休闲采摘 感受农垦文化
橡胶
一种智能化割胶试验台设计与实现
橡胶树气刺微割技术
依托财务管理 促进农垦可持续发展
固特异与橡胶
点“土”成金 农垦改革
4GXJ—I型电动胶刀采胶对割胶和产胶特性影响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