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齐差求辨出决策,避繁就简成判断*
——《决策心理:齐当别之道》读后

2017-03-02徐富明李

应用心理学 2017年1期
关键词:决策者决策心理

徐富明李 欧

(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暨湖北省人的发展与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青少年网络心理与行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武汉430079)

齐差求辨出决策,避繁就简成判断*
——《决策心理:齐当别之道》读后

徐富明**李 欧

(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暨湖北省人的发展与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青少年网络心理与行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武汉430079)

决策是美国心理协会(APA)列出的21个对社会有重大影响的心理学研究领域之一。李纾老师新作《决策心理:齐当别之道》紧紧围绕着“‘现实人’如何决策”这个议题,构建了一个“经纬交错”的完备体系:在经线方向上,以齐当别法则(equate-to-differentiate)为核心推进至风险决策、跨期选择等决策研究的诸多方面;在纬线方向上,以时间为主轴,每一版块的内容皆以叙述其理论发展脉络的方式娓娓道来。甫一出版,便得到业内同行的一致好评。

行为决策 齐当别 风险决策 跨期选择

有心人不难发现,生活中处处有决策(decision-making),小到柴米油盐酱醋茶的选购,大到一国政治、经济、文化政策的商定,可谓“个人之私,国家之治,事无巨细,皆出决策”。其中有两类决策最为常见,分别是风险决策与跨期选择。前者指在损益概率、大小不确定条件下的选择行为(李纾,2009),而后者则描述了一种需权衡不同时间点上不同损益的决策形式(Frederick,Loewenstein,&O’Donoghue,2002)。

现代决策研究肇始于1947年约翰·冯·诺依曼(John von Neumann)和奥斯卡·摩根斯坦(Oskar Morgenstern)传世之作《博弈论与经济行为》(Theory of Games and Economic Behavior)。其后,沃德·爱德华兹(Ward Edwards)用心理学方法敲开了决策科学的大门,他1954年发表的论文《决策理论》(即发表于期刊Psychological Bulletin的The Theory of Decision Making一文)被视为行为决策(behavioral decision making)的基准,他本人亦被誉为决策理论之父。与此同时,司马贺(Herbert Simon)基于长期研究实践,从认知和信息加工心理学视角提出了决策的有限理性观和满意法则(Simon,1955)。这些先驱们的开创性工作,奠定了现代行为决策研究的理论基础。在行为决策60余年的发展中,涌现出一批杰出且敏锐的学者,如莫里斯·阿莱(Maurice Allais)、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阿莫斯·特沃斯基(Amos Tversky)、格尔德·吉仁泽(Gerd Gigerenzer)、本书作者李纾(Shu Li)以及更多极具洞察力的探路者。正是得益于他们的努力,行为决策之星火才能点燃诸多新兴学科(譬如行为经济学、行为金融及神经经济学等),并以点带面地对诸多学科领域(如经济学、心理学、管理学、政治科学、法学等)产生深远影响。

虽然行为决策已具备学科的完整性与理论的自洽性,但仍有几个问题值得讨论。在探究风险决策问题时,冯·诺依曼和摩根斯坦提出了期望效用理论(expected utility theory;Neumann&Morgenstern,1947);而针对跨期选择,由保罗·萨缪尔森(Paul Samuelson)于1937年提出的贴现效用模型(discount utility model)则被奉为圭臬(Samuelson,1937)。这两个理论均是在效用的单一维度上对不同选项(或即期、未来)进行加权求和,视效用最大化者为最优项的策略。由于它们说明了决策者“应该做出何种决策”,因此又被称为规范性范式(Baron,2008)。但无论是期望效用论还是贴现效用论都根植于新古典经济学,特别是经济人假设(homo economicus),因此它们都要求决策者精于“算计”,并能在顷刻间计算所有的备择项。然而,来自心理学的证据却显示,现实人并不如经济人那般“聪明伶俐”,更没有他们比肩计算机式抑或“奥林匹克冠军水准”的计算能力(Baron,2008;Kahneman&Tversky,1984)。可见,规范性范式更多是一种停留在“黑板”上的理论构念,如果说它是归属于“经济超人”的模式,那么现实中的“社会常人”的模式又是什么呢?

其次,行为决策研究的本土化也是值得关注的方向。20世纪90年代,桑塔费研究院(the Santa Fe Institute)曾在全球15个少数民族社会中主持了一项历时10年的研究,他们发现不同文化背景的决策者在风险态度、跨期偏好上不尽相同(Henrich,2000;Henrich et al.,2001)。对此我们产生好奇,从以西方人(个人主义文化)为主导的行为决策研究中得出的结论,能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适用于中国人(集体主义文化)?决策的本土化研究又该何去何从?

近日,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著名行为决策专家李纾老师的新作《决策心理:齐当别之道》恰逢其时且恰到好处地点开了我们心中的疑问(李纾,2016)。该书汇集作者二十余年之学术洞见,横亘心理学、经济学、管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等学科领域,用深入浅出的语言描绘了一种全新的决策模式:齐当别法则。在描述二择一的决策时,齐当别法则将决策解释为在选项的诸多维度间进行差别判断的抉择过程。具体而言,齐当别法则假设决策者会齐同掉选项间较小的维度差别,而仅保留最大且唯一的维度差别并将其作为决策的依据(P17)。如此,纷繁芜杂的多维度间比较便删繁就简成单一维度上的抉择。

首先,齐当别法则是一种描述性范式,它旨在回答人们在市场中是“如何决策”而非“应该做出何决策”。正如其理论建构过程所示:在对近百个严谨实验中被试的真实表现进行归纳后,凝练成齐当别之道。此外,作者还通过精妙绝伦的实验证明,齐当别法则对诸多决策异象(anomaly)的解释力、预测力明显高于规范性范式及其他描述性范式,比如框架效应(framing effect)、偏好反转(preference reversals)、分离效应(disjunction effect)等。

其次,该书作者及其团队所进行的实验绝大多数都是以华裔(中国人、东南亚华侨)作为被试,且在传统的中华文化圈(中国大陆、港澳台地区、新加坡)内进行。因此,齐当别法则是一个有关中国人如何做决策的理论。更何况齐当别之道自始生起便“含”着中国文化之匙,这点从本书作者的描述中可窥一斑。因而该书出版标志着行为决策本土化研究开始提速。

全书共分为六篇:前两篇是运用齐当别法则解决一般决策(风险决策、跨期选择)问题,包括在给定的表征空间内做决策以及在经过改造的表征空间里做决策;第三篇则介绍不断深入理解并改善中的行为决策研究,包括齐当别法则的文化渊源、在利害并存的“丛林”社会中的应对策略以及决策(如风险态度、过度自信、合作竞争等)的跨文化差异;第四篇着重讨论了情绪在决策中扮演何种角色;第五篇系统阐述了行为决策研究中使用到的方法,从传统的情境实验法、准实验设计法、实验室实验法,到最新的认知神经科学技术(眼动、ERP、fMRI)均有涉及。在作为收尾的第六篇中,作者向我们展示了在实证研究之上,齐当别之道还能为我们解惑答疑诸多的习俗、文化以及社会制度设计等等。总之,全书紧紧围绕着“‘现实人’如何决策”这一主题,构建了一个“经纬交错”的完备体系:在经线方向上,以齐当别法则为核心推进至风险决策、跨期选择、社会偏好等行为决策研究的诸多方面;在纬线方向上,以时间为主轴,每一版块的内容皆以叙述其理论发展脉络的方式娓娓道来。

通览全书,不难感受到《决策心理:齐当别之道》的三大亮点:

第一,这是一本充满“人情味”的著作。作为一本阐述行为决策的专著,该书一改以往学术作品中对决策者的刻画,这里的“人”既不“高冷”又非“绝对理性”。相反,他们嬉笑怒骂(选择与情绪),他们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跨文化差异),也会不失时机地偷懒开个小差(有限理性)。但他们从不会为自己没有做出“最优”的选择而懊悔,反而会满意于自己做出的那些白璧微瑕的决策(满意原则)。当消费者考虑购买哪一辆轿车的时候,他们不会对轿车的所有属性(评价一辆轿车好坏的标准往往有数十种,如动力性、操控性、外观、价格等)一一赋值,再加权求和取得分最高的一辆作为购买项。这哪里是一次“愉快”的消费体验,这分明是一道“虐心”的数学题。然而,这种消费决策过程正是出于规范性理性假设。实际上,消费者更可能是挑出自己最在乎的一点属性,将其他诸点视为大致等同,最后仅仅比较不同轿车在这点属性上的优劣作为决策依据。比如,出于经济考虑的消费者可能更看重价格高低,而追求速度的人则更多权衡轿车的动力性。这种选择过程正暗合了齐当别法则中“齐同当别异”的思想精髓。因此,本书中所描绘的决策者,不是经济学教科书中被抽象了的“人”,而是身边有血有肉的你我他。

第二,这是一本解释了生活中诸多妙趣横生的现象的读物。比如,为什么有人在决策中会主动吃亏,吃亏为何是福(P201)?如果你对此很好奇,一定不要错过此书。在给定表征空间里所做的选择称为基于“价”的选择(value-based choice),也即“价”是事物本来的属性;而齐当别法则假设,决策者还会(依据经验、文化、环境等)改造给定表征空间,并赋予改造后的表征空间以新的“值”(基于“惠-善-义-法”四维度),这被称作基于“值”的选择(worth-based choice)。最终,决策者会齐同掉其他因素而权衡选项“价”与“值”的大小。若最大“值”超过了最大“价”,则决策者会做出吃亏的选择。除此之外,更多有趣的生活现象藏匿于本书中:父子之间的冷战如何形成(P246)?为什么是“无胜于聊”而非“聊胜于无”(P296)?离灾害越近我们在心理上何以越平静(P302)?这些皆待读者悉心发掘。

第三,这是一本作者厚积薄发,兼顾学术性和可读性的作品。作者李纾老师1985年“弃工(铸造专业)从理(心理学)”,后求学于杭州大学与新南威尔士大学,遂即成为国内最早一批从事行为决策研究的学者。这本书汇聚了李老师自学生时代始的学术志趣,可谓三十年磨一剑之作,其中既有纯学术性的探索,也有充满生活气息的“人之常情”的思考。可以说,读完这本书你便能将李老师这三十余年来的工作尽收眼底。在学术性上,书中每一个看似简练的结论背后,都凝结着作者与其研究团队数月的心血,和数十个系列实验的支撑,以及数百名被试的参与,真正做到了有理有据,令人信服。而在可读性上,这是一本普通读者都能看懂的书。全书没有艰深晦涩的专业术语,也没有连篇累牍的数理公式,有的只是一位“长者”在告诉我们一些生活(决策)经验。但这些经验绝非“常识”,而是在严谨的实验与严密的推论基础上构建的。

总之,《决策心理:齐当别之道》是行为决策领域的一部鼎力之作,开创了中国行为决策研究之先河。我们冀望《决策心理:齐当别之道》能以作者对人性(心理)的考量,为行为决策增添其应有的人文关怀。

李纾.(2009).风险决策学科发展研究.In中国科学技术协会(Ed.),2008-2009心理学学科发展报告.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李纾.(2016).决策心理:齐当别之道.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Baron,J.(2008).Thinking and deciding(4 th ed.).Cambridge,England: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Edwards,W.(1954).The theory of decision making.Psychological Bulletin,51,380-417.

Frederick,S.,Loewenstein,G.,&O’Donoghue,T.(2002).Time discounting and time preference:A critical review.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40(2),351-401.

Henrich,J.(2000).Does culture matter in economic behavior?Ultimatum game bargaining among the Machiguenga of the Peruvian Amazon.American Econom ic Review,90(4),973-979.

Henrich,J.,Boyd,R.,Bowles,S.,Camerer,C.,Fehr,E.,Gintis,H.,&McElreath,R.(2001).In search of homo economicus:Behavioral experiments in 15 small-scale societies.American Economic Review,91(2),73-78.

Kahneman,D.,&Tversky,A.(1984).Choices,values,and frames.American Psychologist,39,341-350.

Samuelson,P.A.(1937).A note on measurement of utility.The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4,155-161.

Simon,H.A.(1955).A behavioral model of rational choice.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69,99-118.

von Neumann,J.,&Morgenstern,O.(1944).Theory of games and econom ic behavior(1st ed.).Princeton,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Decision Making from Equate-to-Differentiate,Judging from Weeding Out Superfluities—A Commentary on An Equate-to-Differentiate Way of Decision-Making

XU Fu-ming LI Ou
(School of Psychology,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Key Laboratory of Human Development and Mental Health of Hubei Province;Key Laboratory of Adolescent Cyberpsychology and Behavior(CCNU),Ministry of Education,Wuhan 430079,China)

Behavioral decision making is one of the 21 most important psychological researches in action,as claimed by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An Equate-to-Differentiate Way of Decision-Making,a latest book written by Professor Li Shu,has focused on the way to describe how humans make decision making.This book has established a complex decision-making theory just like an interlacing net with warp and weft.In the direction of warp,the equateto-differentiate wayworks as the core,which is used to describe the mechanism of risky decision and intertemporal choice,as well as other sides of behavioral decision making.Meanwhile,the weft is the time sequence of theory development,which is also the main line of each content.This book has gained a great amount of recognition and appreciation from other research colleagues while it comes out.

behavioral decision making,equate-to-differentiate,risky decision making,intertemporal choice

B849

:A

:1006-6020(2017)-01-0092-0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71571083)资助。**通信作者:徐富明,男,e-mail:fumingxu@126.com。

猜你喜欢

决策者决策心理
看见具体的自己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热浪滚滚:新兴市场决策者竭力应对通胀升温 精读
为可持续决策提供依据
心理感受
决策为什么失误了
“最关键”的施工力量——决策者、执行者与实施者
决策者声望寻求行为、团队努力与团队绩效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
充耳不闻与从谏如流:建议采择研究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