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吴金印:我当乡镇党委书记的体会

2017-03-02

共产党员(辽宁) 2017年4期
关键词:群众

吴金印:我当乡镇党委书记的体会

编者按:乡镇是最基层的一级政权组织,在脱贫攻坚中处于重要地位。河南省新乡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兼唐庄镇党委书记吴金印从1969年起任乡镇党委书记,至今已48年时间,其中在唐庄镇20多年。他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做出了实实在在的成绩。本刊编发他的工作体会,以飨读者。

几十年的基层工作,我收获过许多成功,也遭遇过一些挫折。怎样当好乡镇党委书记,我最大的体会就是,一定要立足岗位、真抓实干,围绕奋斗目标,一步一个脚印去落实、去实现。

结合实际绘制蓝图,脚踏实地实现蓝图

到一个乡镇工作,首先得从实际出发,在弄清乡情基础上制定奋斗目标,然后脚踏实地去实现目标。20多年来,结合唐庄镇实际,我们走了“三步棋”。

第一步:因地制宜绘制脱贫蓝图。唐庄镇地形复杂,有山区,有丘陵,有平原,还有低洼易涝区。怎样才能因地制宜、因村制宜?经过反复论证,充分吸收群众智慧,我们提出了“西抓石头东抓菜,北抓林果南抓粮,乡镇企业挑大梁,沿着国道做文章”的发展思路。

“西抓石头”,就是依托唐庄西部丰富的石材资源,发展石头经济。发动山区7个村群众靠山吃山,向石头要钱花,向大山要富裕。乡里先后投资500多万元,修筑3条26.5公里高标准水泥路。同时大力发展运输业,7个村先后购进大型运输车辆1000多台,一车车石头运出去,一叠叠票子挣回来,不少人成了厂长、老板、运输专业户。仅靠开山一项,山区一年产值就达1亿多元。

“东抓菜”,就是在靠近县城平原地带发展蔬菜经济。东部代庄、仁里屯、田庄等七八个村距卫辉市区近,人多地少,一口人平均只有七八分地,但土质好、水利条件好,交通便利,进城卖菜方便。俗话说:“一亩园十亩田”,所以我们决定调整种植结构,发展温室大棚,种植反季节蔬菜。如今,已形成以东部几个村为中心的万亩反季节蔬菜基地,群众收入大幅度提高,由原来的年收入几千元增长到到现在的上万元。

“北抓林果”,就是在北部丘陵地带种植果树。丘陵地土层薄,多是石棚地、沙石地,种粮食产量低,群众提议走旱作农业道路,种植耐旱的“铁杆庄稼”——果树,乡党委遵从了群众的意见。经过几年发展,石屏村一带形成了万亩桃园生产基地,果农的钱袋子鼓起来了。

“南抓粮”,是因为南部土地肥沃,适宜种粮。我们重点抓“馍篮子工程”,搞配方施肥、科学种田,发展高效农业。我们将田间道路硬化成高标准水泥路,从东到西修了3条横路,南北每隔500米修一条纵路,500亩地为一方,形成田成方、树成行、沟相通、路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的高效农业种植格局,打造了万亩超高产样板田。同时,充分利用大量农作物秸秆,大力发展饲养业,现在年出栏肉牛1万多头,年产鲜奶6000多吨。

“乡镇企业挑大梁”。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我们将发展工业当做重中之重来抓,陆续建成水泥厂、无纺布厂、变性淀粉厂等。日益增长的财力为全镇发展提供了后劲。我们利用107国道穿境而过的优势,“沿着国道做文章”,搞马路经济,在道路两侧盖起了临街门市,开饭店、商店,建修车行,等等,让不少群众富了起来。

到上世纪90年代末,我们基本实现了第一张蓝图,大部分群众脱贫,部分人实现了富裕。全镇群众喜气洋洋,自编“幸福谣”:“山区变粮仓,丘陵果飘香,天堑变通途,窑洞变楼房,平地起工厂,日子苦变甜,感谢共产党。”

第二步:与时俱进绘制致富蓝图。唐庄镇的第一步取得了成功,往后的路该怎样走?1999年4月,我们去广东,用9天时间走了9个地市,围绕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乡村企业集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等内容进行深入考察。这次参观学习,对唐庄镇的加快发展至关重要。没有这次解放思想、开阔眼界,就没有唐庄镇的今天。

回来后,我们多次开会、反复讨论,邀请河南省建设厅城乡规划设计院,以及工业、农业、小城镇建设等方面专家,就新农村建设究竟该咋搞,请他们帮助设计蓝图。为了切合实际,我们逐村征求意见:东西修几条路?南北修几条路?群众的新楼房盖成啥样?还请来卫辉市四大班子领导、新乡市领导参加讨论,提修改意见。最后,我们达成共识,形成了一个既科学又符合唐庄镇实际的“五化”蓝图:唐庄镇发展工业化,即建立高新民营经济园区;农村建设城市化,即让农民住进别墅里,过上城市人生活;农业生产科技化,即让农民学科技掌握科技,靠科技致富;农业生产市场化,即站在自己的黄土地上双眼紧盯市场,不找市长找市场,市场上啥贵咱种啥;农村政权运行规范化,坚持党领导下的村民自治制度,实现农村社会治理制度化、规范化。

有了这个蓝图,我们首先建设民营经济园区。先后投资6亿多元,建成了10多平方公里的工业集聚区、46公里长的高标准水泥道路,同时配套建设水电气以及绿化、亮化、美化等基础设施,形成了工业区、生活区和商贸区的小城镇建设基础框架。经过10余年的奋斗,唐庄镇建成了高标准工业园区,先后引来包括世界五百强、国内五百强及上市公司在内的30多家企业,全镇年产值近53亿元。财税年收入由20多年前的37万元,增长到2013年的1.2亿元,增长350多倍。到2013年,全镇大多数群众过上了富裕生活,“五化”目标基本实现。

第三步:再上台阶绘制“三化”蓝图。从2012年开始,我们着手绘制“三化”蓝图,请来同济大学教授,高标准制订唐庄镇总体规划。经过多方论证,前后历时22个月,制定出“三化”(新型工业化、城镇一体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蓝图。

新型工业化。我们始终坚持“工业强镇”的发展思路,努力建设新型工业化强镇。大力发展工业基础设施,新建了水厂、污水处理厂等配套项目,铺设了四通八达的供排水管网,建设两座110千伏变电站、十几座小型变电站,实现了水、电、路、气以及美化、亮化等基础设施全配套,预计到2020年,产值将超百亿元。

城镇一体化。镇里先后建设总计80万平方米的楼房,形成能让5000多户、2万多人住进来的社区。由于毗邻工业园区,群众步行就能上班,实现了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就近城市化。社区功能也比较完善:高层住宅配电梯,车辆全部入地下车库,“路水电气暖”及绿化、亮化配套齐全,同城市比一点也不差,并且坐拥田园风光,空气清新,利于健康。预计到2018年,唐庄镇将有一半农户住进小城镇。

农业现代化。我们按照中央精神,积极推进土地流转,由农业合作社集中种植,农业生产实现了机械化。不少村还成立了蔬菜种植合作社、饲养合作社、运输合作社等。实现了农业现代化,剩余的劳动力咋办?如四和新村,农业合作社只用20多人,经营原来1000多个劳动力的耕地。我们有多种方式让村民挣钱,如企业招工、搞运输,村绿化队、保洁队招工,等等,村民还能拿到土地流转金。在我们唐庄镇,农民彻底告别了祖祖辈辈拴在耕地上、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穷苦日子。

如今,在“三化”同步发展的征途上,唐庄镇方圆85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形成了“六个万”的产业基地,即万亩桃园基地、万亩蔬菜基地、万亩超高产小麦基地、万头肉牛奶牛饲养基地、万亩西山绿色园林基地、万亩工业集聚区基地。一个富裕、美丽、幸福的新唐庄光辉前景正在显现。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一只手,提个篮;十只手,撑只船;一百只手,把河拦;一千只手,把山搬。”这些年来,唐庄镇发展这么快,最根本的经验就是密切联系群众。

把群众当亲人。我在唐庄召开的第一次领导班子会议上就问大家:“我们吃的粮食是谁给的?我们穿的衣服是谁给的?我们拿的工资是谁给的?”大家踊跃发言、充分讨论,得出一个结论:是共产党给的,但归根到底还是人民群众给的。我再问:“我们该怎样去报答人民群众?”大家说:“要给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只有这样才对得起人民。”会议最后,我总结出一句话:“老百姓养鸡为下蛋,我们吃着百姓种的粮,花着百姓交的税,如果不为老百姓办事,我们连鸡都不如。”这句话后来被称为唐庄镇的“干部经”。

怎样才能把群众当亲人?就是与群众相处时,要把那些年龄比自己大的当长辈,把同龄人当兄弟姐妹,把那些年龄更小的当作自己的孩子。这样和群众心贴心,群众才会把你当自己人。要密切联系群众,我们的做法就是坚持村干部与群众“四同”,即同吃、同住、同劳动,有事同群众商量。“同吃”,就是驻村干部不准单独起伙,一律到群众家吃派饭,不准喝酒,吃了饭要交钱;“同住”,就是驻村干部不准住村委会,必须住到军烈属、五保户、困难户家里;“同劳动”,就是每个干部自备一套劳动工具,每年参加义务劳动不少于60天;“有事同群众商量”,就是凡重大决策出台前,都要充分征求群众意见。我们还提出:每个村干部要交10个以上农民朋友。为了保证“四同”落到实处,我们有一套制度机制:镇纪委不定期抽查;年终让党员、群众代表对干部执行“四同”情况进行评议。要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难题。以四和新村为例。2005年区划调整时,上级将位于山区的4个贫困村划给了唐庄镇。第二天,我就带领镇领导班子成员到这几个村走访,看到群众“吃水难”“吃粮难”“行路难”“上学难”“就医难”的现状,下决心尽快解决这些难题。经过大量调研,我们制定了“统一规划、群众自愿、整村搬迁、分步实施”的方案。为了解决部分群众缺少建房资金问题,除镇里为每户补贴2.5万元外,还让那些贫困户劳力进社区当建筑工人;对于特殊困难户,让他们住进政府盖的廉租房;为了让村民有地种,我们把十里沟造出的1810亩地分给群众耕种;为了让群众搬来后能致富,我们成立了农业种植、畜禽饲养、交通运输3个合作社。这几个村搬迁后,村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群众说:“从前住的是黑窑洞,现在住的是小洋楼。”

把群众当老师。为什么要把群众当老师?因为群众最有智慧,群众最有力量,群众最了解实际,群众看问题最透彻。只要我们真心实意依靠群众,虚心向群众请教,群众就会为我们出谋献策、分忧解难。

要向群众学习,首先要在群众面前放下官架子,规规矩矩地当小学生。哪有当学生的跟老师摆架子的道理?这方面我的体会最深。要扑下身子向群众学习生产技能。上世纪60年代,我到山区狮豹头公社前,几乎没见过山,更没有跟石头打过交道。怎样开山,怎样碫石头,咱这个平原人一窍不通。咋办?学!因为以后要修水渠、堤坝、修路,要搞农田基本建设,哪一点也离不开石头。不掌握这些技能,不会干山里的石头活儿,咋能胜任工作、领导山区摆脱贫困?我就甘心当小学生,虚心向山里人求教,向老石匠学习怎样开山、怎样碫石头、怎样辨别不同的石材和纹理。再比如挑担子,山区道路狭窄,搬运东西全靠肩挑,我虽说会挑东西,但不会边走边换肩,全靠右肩挑担子。因为挑的谷子都是谷穗头朝下,如果中间放在地上歇歇,谷粒容易掉下来,就把粮食糟蹋了,所以,我就向群众学习挑担子走路换肩膀的本事,慢慢地就从外行变成了内行。决策前要向群众学习。多年来,我们治理荒山、荒沟、荒坡,拦河造田、闸沟造田、券洞造田、筑坝造田,等等,所有这些决策,都是在充分吸收群众治山治水经验的基础上做出的。

把群众当主人。我们始终坚持四条原则。一是凡涉及群众利益的重大问题,党委先拿决策草案,然后交给群众讨论商量,取得大多数群众同意后,才能正式决策。二是凡上级新的方针政策以及镇里新出台的重大决策,不仅要让干部知道,还要及时宣传贯彻到群众中去,引导群众同党委保持一致。三是重大经济开支交由群众审定,接受群众监督。我们有个顺口溜儿:“有了事开个会,让群众说说对不对。群众说对咱就干,群众反对咱另改换,最后群众说了算。”四是每年的党员代表会和群众代表会,向群众汇报今年工作做了哪些、下一步工作打算咋做,让群众提提哪些做得不足、下一年该咋干。群众想的,就是我们要干的,这才叫为群众服务到了点上。

把群众当主人,难点在于怎样对待少数群众。多数群众认可、少数群众不认可咋办?个别群众影响多数群众利益时咋办?怎样对待少数“难缠户”?我们坚持两条原则。第一条,不能把他们看作“刁民”,只有落后干部没有落后群众,只是没有找到解决办法而不是没有办法。第二条,采取“不同矛盾运用不同方式加以解决”的思路。一是解决多数群众与少数群众利益认识不一致问题。我们的办法,是利用群众力量解决群众问题。例如,山庄村修路时,就遇到少数思想保守农户的反对。我们把这件事交给群众讨论,先后召开村党支部会、党员干部会、群众代表会,经过大家反复讨论,确定了修路方案。最后只剩1户村民反对,在会上大家帮助他,说如果你既不想出钱,又不愿出力,就不配当山庄村民,让他迁出去,出门要收他的过路费等,把他说得无地自容,汗都出来了,最后终于同意了修路方案。二是解决少数群众侵害多数群众利益问题。后进村一般都有少数群众侵占或伤害多数群众利益问题,之所以形成这种矛盾,主要是后进村政治生态不好,村里党风、政风、民风差。解决这类矛盾,靠单项举措不行,必须从营造好的生态入手,多措并举加以解决。首先教育村干部敢于作为、勇于担当,为了群众利益不要怕得罪人。其次教育党员发挥模范作用,敢于抵制歪风邪气。其三坚决实施村规民约,约束少数群众不良行为。如果不是多措并举,这些难题就很难破解。三是解决群众中的个别“难缠户”问题。常言道:“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我们的做法是,找到群众中的“能人”,从优秀党员干部中找“能人”,从德高望重的群众中找“能人”,从他的亲戚朋友中找“能人”,对症下药,解决问题。一旦人找对了,这类矛盾就会迎刃而解。

抓好班子,带好队伍,作好表率

当好班长、抓好大事。什么叫班长?一个乡镇领导班子十一二个人,与部队上的班大体相当,这个领导班子就是全乡镇几万人的核心。怎样当好这个核心的班长?要抓好大事。重点抓那些事关全镇发展大局和与群众利益息息相关的大事要事。要抓好决策。发扬党的优良传统,集体领导,民主决策。凡重大事项,不能班长个人说了算,不能因为我年龄大、资格老,就搞“一言堂”。也不能是班子里少数人说了算,把另一部分人当摆设。要抓好执行。我的体会是,决策易,执行难。书记必须重视,把党委定的大事抓住不放,一抓到底,决不动摇。

奖罚分明、带好队伍。“干部是面镜,群众是杆秤。要想打好铁,必须自身硬”“把干部带到正路上”,这是我始终不渝的目标。对镇级干部要严格管理。镇干部不能浮在上面,工作重心一定要放在村里和项目工地上,应当同村干部一起推进工作。我们主要抓三项制度。一是包村包项目制。把镇党委、政府的目标任务分解到每个干部身上,形成“千斤重担众人挑,人人头上有指标”。二是政绩考评制。镇党委有一整套检查和监督措施。每逢单月,镇领导到村、到厂、到项目工地听取群众对干部的意见;每逢双月,让村党支部、厂矿和项目工地党支部汇报驻村、驻厂和驻工地镇干部的表现,还要听取群众对他们的评价;到年底,由党员、群众和所在党支部对他们进行民主考评,对考评成绩优秀的进行表彰奖励,对违反纪律和制度的干部一律严肃追责。三是作风上严要求。除了上面说的坚持“四同”外,还要求做到“四不”:身不懒,积极参加劳动;嘴不馋,到村进厂不喝酒、不吃请;心不贪,不贪污腐败;手不长,不拿群众东西。对村干部也必须严格管理。首先要选好村支书。我们坚持两条原则。一是政治立场原则,二是工作能力原则。其次要用好村支书。我们的原则是,“支持干的,批评看的,处理捣蛋的”。对那些干得好的,就表扬他、鼓励他,组织大家去学习他。这叫“拨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对不愿作为的,提出严厉批评;对占着位置不干事的,就果断拿掉,换成能带领群众干事致富的人。怎样处理捣蛋的?我常讲:“谁得罪了群众,我就先得罪你。”严重损害群众利益的,要先撤职;触犯法律的,交司法部门处理。

吴金印(中)与村民交谈

以身作则、模范带头。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书记的作用是关键。多年来,我们坚持奉行的一个信念是,“要让群众不受苦,干部就得多吃苦;要让群众少流汗,干部就要多流汗”。只有这样才能在群众中树立起共产党人的良好形象。乡镇党委书记怎样才能树起威信?我是从六个方面努力的,归纳起来叫“六个带头”:带头搞好学习、带头扎根群众、带头模范执行上级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带头搞好团结、带头保持艰苦奋斗作风、带头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这六条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也是我们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三严三实”要求的具体体现。

回顾当乡镇党委书记这么多年,我身边的许多同事、下级,有的当上了市厅级领导,有的成了省部级领导,我曾多次放弃组织上调我去上级机关工作的机会。许多人替我惋惜,但我始终认为,我干了大半辈子农村工作,熟悉农业,了解农民,扎根农村更利于我为党为人民做事情,所以在乡镇党委书记的位置上我无怨无悔。

(中共中央组织部研究室供稿)

猜你喜欢

群众
多让群众咧嘴笑
托起滩区群众稳稳的幸福
常坐“矮板凳”——多跟群众拉家常,不给群众摆架子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让群众获得更多幸福感
“双下沉、两提升”浙江医改提升群众获得感
吃瓜群众的真相,你怎么懂
各界群众前来省作协吊唁陈忠实先生5